法国侨网
标题:
意大利华商戴小璋:质疑马云
[打印本页]
作者:
faneuro1
时间:
2013-5-2 10:11
标题:
意大利华商戴小璋:质疑马云
F201002240851372987111865.jpg
(9.55 KB, 下载次数: 1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5-2 10:10 上传
回应马云:企业家要不要听经济学家的话?
马云的说法不客观
厦门大学的李明欢教授在群里向我们推荐一篇文章,我感到非常值得我们探讨,就是《马云:企业家不要听经济学家的话 否则会死掉大半》。我去年曾经跟一个教授争论过马云的问题,而是意见分歧很大,事后我写了一篇文章:《马云在卖什么?》
争论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我以前很分析过阿里巴巴的商业模式,没有争论的话,过了就过了,经过争论,我发现阿里巴巴得而商业模式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其他,而是“支付宝”这个衍生品。
整体感觉现在经济下滑,企业级胃口不好,喜欢吃“辣”的,而是使越辣越对胃口。当今中国稍有点话语权的人,包括感性的企业家和理性的经济学家说话也越来越“辣”。
首先我们看这个这个题目,他的意思非常明确:听经济学家的话,企业会死大半,这个大半中包括你、我、他。很“辣”,也很对大部分人的胃口,尤其对正处在焦虑之中的企业经营者的胃口(在中国很少人可以称得上企业家,我这里用的是企业经营者)。
实际上,以后的中国,无论你听谁的,还是你不听谁,结果都是一样:会死掉一大半!
这是由市场供需均衡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不是个人良好的主观愿望所决定的。
看这整篇文章,马云在一些具体观点上的正确却无法掩盖他整体上以及结论上的“忽悠”,如果听马云的,中国企业家肯定死掉一大半还多一点点。
“听”在我们实际经营中有两个地方:一是分析问题的时候,二是决策的时候。
马云这里说的意思肯定是企业决策(下决心)的时候。其实这句话的前提,马云是针对“没脑子”的企业家说这句话的。
听大多数人的意见,跟少数人商量,最后一个人决策。一般企业家都是这样的一个程序与过程,无论这个人是谁,是消费者、客户等等企业利益相关者,还是企业的“外脑”(一些咨询公司、经济学家等等),能够参与的过程仅仅在前面两个阶段:调查阶段与分析阶段。
任何一个企业在调查阶段、分析阶段、决策阶段都离不开一个原则:理性分析、感性决策。
我因为没有跟马云面对面的沟通过,不知道真实情况,但是从他这篇文章中的中心观点来看,马云到底是在忽悠别人?还是他确实是这样想的,也是在忽悠他自己?如果他仅仅是在忽悠别人,那么我提那些听他忽悠的企业家拧巴汗,如果他自己也这样做的,我也为他拧巴汗。
马云认为,世界经济确实发生很多的变化,而且经济越来越糟糕。“我告诉大家一个很坏的消息,世界经济只会越来越坏,我们学会适应这个,谁先适应了,谁就有机会,我们不可能恢复到像昨天一样的辉煌。”
这个对宏观环境的“预判”,我是认同的:猪都飞上天的时代结束了!
企业家可谓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个对企业经营者的比喻也是我经常提的。不过水中的”鸭“(在市场完全竞争行业里的企业经营者),跟岸上的”鸭“(在垄断和政策保护之中的企业经营者)对”江水的变化“的敏锐感觉与反应是有区别的。
不仅仅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而且“冬江水寒鸭也先知”。
“中国真正优秀的经济学家没有多少,我的看法,经济学家首先是个数学家,他对数学的模式很有兴趣,第二他对昨天的所有东西,昨天所有的数据,拿出来以后,总结一个商业模式很有兴趣,企业家是对于未来有兴趣,经济学家对昨天有兴趣,所以你让一个对昨天有兴趣的人去判断未来,这是悲哀。”
这句话里,许多地方说的没有错,但许多地方说的不是客观的。
我不知道这里的”优秀“是怎么定义的?
在经济学家中,是非常细分的一个行业。有点是研究领域是国家宏观,那么他可能对个体的企业来说不是优秀的经济学者,但不能否定他也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经济学家。
当然目前中国的经济学家的从培养到使用都不是围绕着”企业“服务的,这是我们教育的悲哀,没有让教育目标市场化。
另外我们对”优秀“与”不优秀“的判断来自于我们的局限性。
中国还有许多优秀的经济学家,尤其是那些”支招“的,我们很少看到他们的思想与观点,一个是”支招的不啃声,啃声的不支招“,他们是有纪律的,就像以前美联储的主席公开场合都是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一样,另一个是话语渠道,许多经济学家的文章都发表在专业杂志上,平常我们很少能够接触到。
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的喜好与选择。一些被边缘的经济学家”投其所好“说一些”辣“的观点,还有就是我们媒体从业人员根据自身水平来进行”断章取义“,造成我们的误读等等。
经济学家对客观事物的分析与逻辑一般都要建立在”数据“之上,这不像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来进行判断也是不靠谱的。
经济学家的逻辑思维是:昨天——今天——明天
企业经营者的逻辑思维是相反的:明天——今天,对昨天不感兴趣,是一个未来导向,或者是一种战略思维。昨天已经过去,不重要,今天的做法要根据明天市场定位来制定。这跟”让一个对昨天有兴趣的人去判断未来“,这是哪跟哪?这个推断是不客观的,不公正的,这是逻辑起点的区别,我们许多对未来展望的物质基础还是建立在经济学家对过去推论之上的,这是两种身份两种逻辑的事情。
欢迎光临 法国侨网 (https://franceq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