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标题: 薄瓜瓜曾自称最愿活在清末 [打印本页]
作者: 小五 时间: 2013-10-29 03:44
标题: 薄瓜瓜曾自称最愿活在清末
转播到腾讯微博
2009年5月31日,薄瓜瓜在北京故宫(
微博)(图/卓嘉)
转播到腾讯微博
2009年5月9日,伦敦,英国十大杰出华人青年获奖人薄瓜瓜(中)与颁奖人是英国上议院议员托马斯·彭德瑞(左)和英国华人青年联会主席李俊辰(右)
转播到腾讯微博
2009年5月31日,北京,薄瓜瓜接受媒体采访拍摄肖像(图/卓嘉)
转播到腾讯微博
薄瓜瓜与父母薄熙来、谷开来
转播到腾讯微博
薄瓜瓜与朋友合影,这些照片给他带来了很多争议
父亲刚刚经历过一场中国最受瞩目的审判,母亲因为杀人等罪名还在监狱服刑,曾经围绕在身边的权贵朋友纷纷涉入到父亲的案件中,一直神秘而低调的同父异母哥哥被父亲承认并公开露面——对于马上就要年满26岁的薄瓜瓜来说,这或许是最艰难的一年。
两年间,薄瓜瓜在中国人的视野里,从万众瞩目的红三代精英变成了贴满各种标签的纨绔子弟。在对他的父亲、原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的审判中,薄瓜瓜生活的另一面开始被外界所知晓:一块他从非洲带回来的肉被父母吃了两个月。为了他的未来,父亲薄熙来接受商人的贿赂,母亲谷开来在法国戛纳为其购置度假别墅,甚至不惜铤而走险去杀人。他的昂贵玩具Segway电动平衡车被明星周杰保管。
在这场影响中国的审判中,薄瓜瓜若干次成为关键词,而他一直没有出面接受过任何采访,只是间或通过社交网络或者对国际媒体的投书,零散发布一些信息。
从成为明星人物到避走他乡,这4年对于薄瓜瓜来说,人生就像是一场不知道终点的过山车。
一露面就风华正茂
关夏是牛津大学的一名中国留学生,2009年5月,本刊记者曾与她联系,希望做校友薄瓜瓜的外围采访,3年后的2012年,当本刊记者再度和她在MSN上相遇时,她说自己这几天正追看英国媒体,“3年前我还能给你们提供一些八卦,”她感慨,“现在看着当年学校里的小道消息都变成了白纸黑字,感觉好复杂。”
2009年5月9日,在牛津大学Balliol学院读三年级的薄瓜瓜当选“首届英国十大杰出华人青年”,获“大本钟奖”,获奖缘由是在英国“推广中国文化”,消息传回国内后,媒体广泛报道,网民和时评家也颇有热议,弹者由他的家庭背景——爷爷是中共元老薄一波,父亲则是时任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展开联想,赞者则称羡他的“金色童年”和“精英教育”,还有人则把他视作中国走向开放的一个象征,“政治的想象常常异乎寻常的难以捉摸,……薄瓜瓜比其他‘红色后代’带有更多现代的印痕,带有更多有血有肉的生活气息,带有更多七情六欲支配的常人本色,”一篇评论这样写道,“(他)大大方方地从英国走向了中国的公共舞台,……社会的公开、信息的开放、个性的张扬,通过红色后代的公共剧目,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5月21日,在约访的众多媒体中,薄瓜瓜选择《北京青年报》下属的《青年周末》,接受了记者李光的独家专访。这篇后来被反复引用的专访里,薄瓜瓜谈到了自己的家庭、学习、社会活动和理想,“我又没做什么亏心事,既然人们对我有猜疑有好奇,那我就应当更透明,让人看清我到底什么样。何必遮遮掩掩、神秘兮兮呢。我妈妈常说,人要彻底就要透明。爸爸并不鼓励我接受采访,觉得挺可笑的!但他又很民主,并不限制我。”而“英国BBC特邀评论员尼海伍先生”则向该报提供了几段评论瓜瓜的文字,“作为老哈罗校友,很惊讶总能听到这个中国孩子的故事。他显然很招人喜欢,总是人群的中心。”本刊记者注意到,该报在文尾注明:本文经薄瓜瓜亲自审定并独家发表。
时任《青年周末》记者李光告诉本刊,薄瓜瓜能接受采访他也比较意外,觉得薄可能想通过媒体澄清一些事情。李光前后联系用了半个月时间,提问主要由他拟定,编辑部也有修改,希望通过薄瓜瓜,写出高官后代高关注度背后的国民心态,但李光觉得,这个主题的最终呈现并不理想。
文章中重要的外围受访者尼海伍先生正是后来被广大中国人民群众热议的尼尔·伍德(Neil Haywood),他和薄瓜瓜一家的关系一直到现在都是一个谜。公开信息显示,他有一个中国太太,在某种程度上是薄瓜瓜在海外求学的保护人,也与薄家有商业上的合作,后来因为经济纠纷,死在了他学生父亲的属地上,凶手是学生的母亲。因为他的死,中国最受瞩目的一位公安干部给两个超级大国带来了一场外交难题,而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至今都在为能处理好这场纠纷而骄傲。
2009年夏天,薄瓜瓜大多数时间似乎都呆在国内,6月份的时候,网上有传闻说,薄瓜瓜因为功课不及格被牛津开除,后来在接受《鲁豫有约》采访时,他公开做出回应:只是推迟考试一年做论文,“上个学期得到一些灵感想要把它们写下来。”而这之前的6月27日,薄瓜瓜还走进了北大英杰交流中心,面对北大师生作了一次演讲。他的家世再一次被提起,“从理论上来讲,没有绝对平等”,薄瓜瓜回应道:“人和人有不同的地位,不同的机会,而且运气是不一样的……但是我相信人的得和失最终是平等的,万事都是平衡的。表面上我可以得到更多的爱,但是同时我也得到很多的恨。”
据《南方周末》当时的报道,他还主动忆起家史,“在‘文革’的时候,我的家庭饱受风霜,我爷爷一生坐了22年牢,我的父亲当时才17岁,也坐牢5年,我的妈妈当时才八九岁,一出街头就要被人辱骂。我也从来没有见过我的奶奶,因为在‘文革’时候就被打死了。所以好多人只看到优越,看到好的,没有看到磨难……”
薄瓜瓜的父亲薄熙来对‘文革’也有过一段公开的回忆。1993年在香港举行的大连(香港)经贸合作洽谈会上,一位记者问他,“薄先生,你的父亲是中共高官,你做市长,是不是并非主要因为政绩,而是沾老子光?”
薄熙来答:“我不否认‘沾老子光’,而且还乐意告诉诸位,我曾沾的光使我终身受益!当我还是个正在认识社会和人生的中学生时,因为家庭牵连,我被关进了监狱。5年的监狱生活,使我经受了磨难,锻炼了意志,学会了思考,懂得了公正、民主、法制对一个社会是多么重要,温饱、自由、尊严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
牛津的年轻人
薄瓜瓜1987年12月17日出生,因父母在大连工作较忙,所以从小就被送到北京的姥爷家,由四姨带大。根据《鲁豫有约》的介绍,薄瓜瓜的姥爷谷景生是老一辈革命家,所以瓜瓜“从小就有英雄主义的情结”。而薄瓜瓜在现场采访中则形容自己的完美主义倾向是一种“洁癖”,“一幅画在墙上挂歪了一点儿就特别不舒服,一定要扶正了,看录像带有一节没看到就要从头看起,直到最后‘咔嚓’一声结束,不然就不完整了……(这习惯)把我累得不行了,现在好多了,更自然一点了。”
在薄瓜瓜就读的景山学校,他当年的语文老师说,瓜瓜在班里不是最用功的,但属于会学习的那种孩子。薄瓜瓜在景山学校读到初一,然后退学去了英国,就读于一所名为Papplewick的私立预科学校,后来又考入著名的哈罗公学(Harrow School)。对于退学留洋的决定,《鲁豫有约》的旁白解释是为了回避家世背景带来的影响,而薄瓜瓜本人接受《青年周末》采访时则说,“我压力不大,放学以后就没事了,心里感到有点‘空’,不满足。爷爷说过:‘花盆难养万年松,有志气的孩子要敢于闯一闯。’我想,自己为什么不能离开这个环境到外面闯一闯?”
于是母亲谷开来带着他,开始在英国帮他补习英文。“那时比较苦,吃、住、行样样成问题,没有任何人帮忙,几天就要换个地方住。记得有一次,妈妈领我去一个新住处,又小又暗,条件特别差,我一进屋就说:‘这不是贫民窟嘛!’妈妈一句话也没说。后来我对自己的态度特别后悔。”
谷开来是当时颇有名气的律师,1997年帮助中国企业作为原告在美国法庭上打赢官司,轰动一时,后来还成书一本,名为《胜诉在美国》。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3年后,她把业务向英国开拓,正与薄瓜瓜求学英伦同时。她常用的英文名Horus,来源于古埃及神话中鹰头人身的法老守护神荷鲁斯,象征着王权。
根据各自官方网页,Papplewick和哈罗公学一年的学费分别约为22400英镑和30930英镑(作为参照,牛津博士后年薪税前约三万英镑,教授约五万出头,普通医生约五六万),《留学生》杂志2009年一篇文章介绍,哈罗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由于招生人数有限,加之哈罗公学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爷爷和父亲曾在此就读的孩子,会被优先考虑录取,无形中又增加了入学难度,因此很多英国父母在孩子一出生时,就为其报名排队。《卫报》报道说,英国人尼尔·伍德(Neil Haywood)曾对人声称,他帮助安排了薄瓜瓜到哈罗公学就读——尼尔·伍德出生于1970年,曾在哈罗公学就读,1990年代初前往北京学习中文,后与朋友在大连开了一家顾问咨询公司,以帮助外国公司进入与调研中国市场。
“英国社会阶层很明确,哈罗、牛津PPE都是给保守派准备的,”关夏说,“哪个工党议员的小孩敢上这种私立贵族学校,会被选民骂死,他也就不要想当议员了。”所以,“英国人民要知道一个共产主义国家的小孩上哈罗,会吓死的……”颇有趣的是,后来在牛津,薄瓜瓜还加入了一个名为保守派联盟的社团(OCA,即Oxford University Conservative Association),OCA成立于1924年,当时是为了应对首次在英国执政的工党政府,2009年之前,它是一个独立的学生政治组织,2009年9月,通过不记名投票,OCA并入保守党青年运动(Conservative Future),成为英国保守党的青年分支。
2009年的北大演讲,曾有男生打破规矩,直接向薄瓜瓜喊话:“请问你是共产党员吗?如果不是,你信仰共产主义吗?”
薄瓜瓜笑着回答说:“我暂时还是无党派人士啊。不过说共产主义,我要看你定义什么叫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精神我当然是完全赞成,我完全是跟随着共产主义精神的,但是具体从一个社会哲学、政治哲学的角度来看,什么叫共产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什么叫列宁主义,这些都是不同的概念。”
不一样的中国留学生
2006年,薄瓜瓜考入牛津大学最著名的Balliol学院,读PPE(政治、哲学、经济)专业。也是这一年的5月,薄瓜瓜第一次在国内媒体上亮相。“中学时代结束了,一个少年也将代之以对世界开始发言的青年。薄瓜瓜在英国,他写了一本书,《Uncommonwealth》,来预告自己的出现。以英文、插图、诗句、宣言构造而成的实验品。”《时尚先生》写道,“几乎没有几个中国孩子能在十几岁时打上学校橄榄球队的后翼,……同样地,他还是学校马术队队长这件事,对于国内的同龄人也很陌生。”编辑问薄瓜瓜,你最不想活在哪个朝代?“最不想活在有朝代之前的那个时代。实际上很多朝代我都愿意去看看,尤其是清末,虽然国家很乱,但是感觉乱世出英豪,那时的人都很杰出,他们更有机会做出不同寻常的事业。”
薄瓜瓜曾用“刺激”来形容牛津生活,“特别是PPE的本科,公认是攻坚战,有些人甚至先上牛津的研究生,再考本科。光读那么多经典原著,时间就紧绷绷的。经常为了突击学习没时间睡觉……但我享受每次考试之后的那种‘痛快感’,大脑迅速膨胀之后的收获让人很有成就感。”
欢迎光临 法国侨网 (https://franceq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