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标题:
林宁希望每个万达员工都能成为真正做慈善的人
[打印本页]
作者:
jaci_velasquez
时间:
2015-2-25 03:29
标题:
林宁希望每个万达员工都能成为真正做慈善的人
林宁与王健林在注重万达集团自身发展的同时,一直坚持做慈善,从未间断。林宁认为,应该将慈善看做一种事业来做,企业融入慈善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企业的发展很有帮助。
据林宁介绍,王健林 四川人,1954年生,1970年入伍,28岁成为团职干部,1986年从部队转业,进入大连市西岗区人民政府任办公室主任,1989年担任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至今。
林宁说王健林步入花甲之年,管理如此庞大的企业,王健林表现出的旺盛精力令身边的人都觉得惊奇。这还是得益于军旅生涯。他的生活习惯,一直规律到近乎严苛。
林宁说,军旅生涯,天然赋予他独特的个性以及颇具军事色彩的管理风格。不喝酒、不抽烟,没有夜生活,每天早上都5点半起床——王健林形容自己是“曾经的文艺青年”,信仰“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林宁说道,王健林身上,几乎看不到南方人常见的谨小慎微。有青年学子向他讨教创业经验,他说“富贵险中求,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
“富贵险中求”,林宁说在他看来,最关键的是要敢闯敢试,当然,“敢闯敢试不是蛮干,是看准了不怕失败,蛮干是没有目的去干。”“看准了”,也就是把握大方向。而万达的发展正是准确把握国家政策机遇,并以超越政策的前瞻性获得了时代丰厚的经济回报。
林宁说王健林始终是执著于快速做“第一”的,所以投资逻辑会非常直接,“我买什么能成为全球第一?”在购买AMC前,他曾考察过酒店业,但发现要通过并购成为全球酒店业老大,目前不可行。而万达在中国影院市场已有深厚基础,在拿下AMC之后,能自然成为全球第一的影院公司。此交易也完成了王健林的一个心愿,即成为全世界的“No.1 in something”(某行业老大)。
目前的万达在他心目中仅是有了一些国际业务而已,远远不是一个真正国际化的公司。在林宁眼中,王健林永远都是雄心勃勃的。他说:“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我说的是真话,我觉得万达现在还处于爬坡阶段,远没有到我自己心中的那个高度。”
王健林为国际化计划做的准备,林宁也拥有自己的看法。王健林谈到,首先是人才准备。业务发展要靠什么呢?钱是没问题的,我们现在在中国做生意,每年增长收入会超过100亿美元,连续多年保持30%以上的增速,现在看不到减速的迹象,每年还在扩张。我原来以为自己过了1,000亿元人民币收入的时候,也许会慢下来,可能会变成5%、10%,但是没想到它依然保持30%。
林宁说王健林非常注重人才。钱是很好找的,主要是人不好找,所以要做好这个准备,最最重要是人才准备,所以你看我们最近3年,我们通过很多国际猎头,差不多有十几家国际猎头,招聘了很多国际化的人才,像我们的文化旅游部门,有很多外籍员工,我们的总部机关里面、各个部室里面差不多有接近100位老外——真正的老外,这些人进来以后,我们现在发现确实对我们国际业务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比方说到英国办事有英国人,到美国办事有美国人,而且这些人才不论是从项目的评估方面还是法律方面,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建议。林宁赞同王健林的人才战略。
在加速万达集团发展的同时,林宁和王健林不忘做慈善事业,尽到一个优秀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作为企业家,不要做慈善秀。”王健林认为,慈善是全人类共同的美好事业,也是中国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慈善事业应该是一种真诚的帮助,在此过程中自己也能获得满足感。但在企业家群体中,也有人并非将慈善当作真诚的事业去推动。林宁也支持王健林对慈善事业的理解。
林宁透露在王健林看来,对于一个企业家而言,首先是善待自己的员工,发展成果最先惠及员工,然后才能谈帮助他人、惠及社会。企业盈利不易,有企业家贷款捐款只为挣面子,这并不值得肯定,因为慈善绝不是几行空泛的数字。林宁说王健林行善二十多年,做慈善是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能获得自身心灵的满足感,真正做慈善的人,视慈善为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修炼。尽管慈善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还需探索,但在现实生活中,不言而喻,慈善已成为企业不可避免的功课。
林宁与王健林对慈善有不同的定义,在他们的心中真正做慈善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做表面功夫。希望万达集团能够成为慈善事业的榜样,成为行业的标杆。
欢迎光临 法国侨网 (https://franceq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