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标题: 舞台剧《贾宝玉》内地首演长达4小时(组图) [打印本页]

作者: 一闪    时间: 2012-4-2 21:32
标题: 舞台剧《贾宝玉》内地首演长达4小时(组图)

                                        何韵诗让贾宝玉这个角色增添了孩子气的味道。 信息时报记者 朱元斌 摄
                               

                                       
                                        献唱歌曲时,何韵诗一度哽咽。  信息时报记者 朱元斌 摄
                               

                                       
                                        十二金钗从赤脚到穿高跟鞋,是表现她们追求欲望的过程。  信息时报记者 朱元斌 摄
                               

                                       

  信息时报(微博)讯 (记者 谢奕娟) 前晚,广州大剧院,在“现代贾宝玉”何韵诗(微博)的带领下,观众用近4小时重走了大观园,看到的不仅仅是《红楼梦》,还有关于当下的自己。演出一直进行到接近午夜,谢幕时掌声持续了15分钟,何韵诗开心得扑倒在舞台上:“因为这是内地的首演,之前我们还战战兢兢,广州观众为我们打了一剂强心针。”昨日凌晨(微博)3点,何韵诗意犹未尽在微博上写下:“广州大剧院果然是一个迷人的地方,就连观众也这么可爱和热烈;三个多小时的笑和泪,1800名观众从头到尾专注地陪我们渡过,实在是太感动。谢谢你们,为我们掀开漂亮的第一页……”


  剧情穿越解读现代


  《贾宝玉》的整个舞台被改造成一个空荡荡的大仓库,演员们穿着风衣、高跟鞋,拎着皮箱,在两侧的多道隐形门间进进出出,这一切与人们想象中的大观园相去甚远。但它们又给人唯美的印象,并充满意象化的联想。充满现代感的表演更让现场闪现着笑点。十二金钗说着夹杂日语和英语的中文:“Where is the 玉”,“再见那拉”,“这个是有钱也买不到desi”……穿越的语言每每触动观众笑穴。宝玉重回凡间后,为促他忆起大观园的往事,十二金钗化身为推销员,展示冷香丸、孔雀裘等物品,推销语言也令观众笑喷。甚至连八卦杂志里的内容:“何韵诗广州开秀,容祖儿(微博)后台偷看”也被放进演出。


  除了台词穿越,《贾宝玉》的一些改编更令观众感到惊喜,比如贾政打儿子改成是儿子打爸爸,宝钗调包计改成揭开盖头发现是黛玉不是宝钗……这种颠覆带给观众新的解读。另外,该剧的不少台词也能让观众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如“你的婚姻不是你的,是你的家族的。”“为何我有预言的能力,却没有办法留住我爱的人?”


  何韵诗“复活”贾宝玉


  短发、西装、女扮男装,何韵诗版贾宝玉尽管在外形上如此颠覆,但随着情节的推进,她就是贾宝玉越来越让观众信服,甚至她那略带笨拙香港腔的普通话也不再是障碍,反而让宝玉这个角色增添了孩子气的味道。


  4小时的演出,除了序幕,何韵诗几乎没有离开过舞台。她将贾宝玉种种喜怒哀乐都表现到位,剧中宝玉被笞、晴雯补裘、失玉、回归太虚幻境等几场戏,何韵诗数度红了眼圈。《痴情司》、《花花》、《花辞》等数首歌曲唱到动情处,她也一度哽咽。


  林奕华(微博)解戏:坚持做自己只求不亏本


  首演后,林奕华接受了信息时报记者的专访。对于舞台剧中的各种疑问进行一一解析。


  为什么是时装版?


  对于该剧将大观园变成了现代仓库,把撕扇子变成了扔手机,林奕华表示这些与观众有关联的道具符号才能让观众产生一种亲近感。同时,它们自身又有着丰富的符号意义。林奕华举例称剧中女生穿的风衣表面上可以说明她们是旅行者,而深刻意义则代表飘零感,因为在剧中女生除了风衣还有大衣——这个有毛领、首领、手套的外套相对于风衣的单薄来说更具有保护力。“所以葬花那场为什么穿风衣而不是大衣。”


  演出的开始,十二金钗赤着脚在舞台上打闹,最后,她们一一捧起了属于自己的一对对高跟鞋,带着它们离开舞台。林奕华说:“高跟鞋在现代一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甚至成为欲望符号。一双高跟鞋穿在脚上,它改变的还有体态,它让你变成一个雕塑品。女生们赤脚的时候很自由,但她们还是要穿回高跟鞋,就好像每个人都要拿回太虚幻境中她的欲望符号似的。”


  演员为何身份模糊?


  剧中十二金钗,除了每人有一个固定角色,有时还化身成为群戏演员,有时候则三四个人同时扮演着袭人、宝钗等同一个角色。林奕华说:“首先,在十二个女孩中,每一个看着,你都会觉得她很鲜明。其次她们又需要变成一个整体,在几乎没有固定角色、20场戏里几乎每一场都有不同的演员在轮演各个角色——这也是这部戏的形式。就像一个人打完20圈麻将回家被问‘你今天是输还是赢’,他也说不上来,所以他就回去再打一次。但是他发现重回刚才那个现场条件,你会摸到一样的牌但是不见得你会记得,所以每一场黛玉跟宝钗上来时,好像全都‘似曾相识’。观众也会跟着贾宝玉的眼光,去找回当初的这些人。”


  为什么长达4小时?


  不论是《华丽上班族之生活与生存》,《西厢记》还是《贾宝玉》,林奕华近年的作品几乎每一部都超过3小时,让喜欢他的观众觉得很抵,但也让一部分观众觉得坐不下去。


  林奕华解释自己从来没设定过一部戏必须要多长,他说看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也是4小时,作为观众,本可以说这段那段都可以删。但他把自己当成是跟导演聊天的对象而不光是消费者。“他请我上一辆车,沿途指给我看各种风景,选择他的地图和路线,我首先要对他尊重。他指给我看的,一定是他有感受的。”


  “我们进到剧院,就是希望能够脱离外在的压迫感,找回自己的时间。起码到现在我还没妥协说,如果一部戏维持在90分钟会有更多人喜欢,我就排一部90分钟的戏。我只是希望我的戏不让那些主办的人亏钱,我自己没想要赚钱,因为我没什么欲求。” 谢奕娟




欢迎光临 法国侨网 (https://franceq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