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62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观点|记者为什么民工化?新华社高级记者的十个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4 03:3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传媒内参导读:当所谓的“第四权力”成为一种笑谈,当所谓的新闻理想被现实所溶解,当记者开始变得“民工化”,我们又该何去何从?新华社高级记者肖春飞提出的十项思考,简单而又发人深思。

作者:肖春飞

有些碎片化的思考,憋出十个,仅供同行批评指正,只详写第一。

  • 思考一:记者为何民工化?

原来在上海工作时,SMG同仁总自嘲本单位为“新闻民工”缩写,其实记者民工化已是残酷现实。主要是收入低下--从个人到单位,由此导致一系列悲剧。罗昌平预言过,报纸未来的两个走向:或自生自灭,或敲诈为生。

如何提高媒体与记者的收入?关键在于尊重记者的劳动价值。有人估算过,一张日报的千字报道,其背后成本(包括工资福利水电印刷差旅费等等)为800余元,但网站转载,却是何等低廉?

几年前我也曾经做过预测:一是中国会出现千元左右的智能手机,二是报纸会结盟向门户网站说不。门户网站榨取了记者的剩余价值,又分流了媒体的广告资源。当然,现在门户网站也开始没落了,但榨取仍在继续,或许为降低成本会更狠地榨取。

陈彤以500万年薪加盟小米,激起一片惊叹,但我们为什么不想一想:在新华社,论能力、敬业、人脉,有多少人不逊甚至超过陈彤?但收入却天壤之别?我们为什么沦为廉价的内容提供者,却制造出陈彤这样天价的加工者?“新闻免费”已经无可逆转,但这是对大众而言,而不是对“二道贩子”而言。

是的,网站也要发记者证了,但相比海量的已有记者而言,网站的内容主要还是来自传统媒体。保护记者的知识产权,给予这个群体符合劳动付出的报酬!这个,需要法律保障。

  • 思考二:如何在中国喜剧与中国悲剧中讲好中国故事?

官方媒体好讲中国喜剧,市场化媒体更执着于中国悲剧。诚然,美学中说,悲剧的美是崇高的。但我们为什么不能打破思维定势,不走极端,多讲一些既能震撼人心又能给人信心的中国故事?这不仅仅是写作技巧问题。

  • 思考三:为什么没有中国新闻基金?

有很多针对中国记者的西方新闻教育培训基金,这个可以有。多给屌丝一些机会。

  • 思考四:如何打破“写而优则仕”?

西方白发记者受人尊敬,中国记者如果头发白了还没混个一官二职,总让人怀疑其能力,或啥地方出了问题。大量才华横溢的记者当了“领导”,然后“金盆洗手”,耻于动笔,也逐渐丧失动笔能力,何尝不是巨大的人才浪费?!

  • 思考五:中国需要这么多新闻系吗?

一直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中国传统媒体的分水岭,狂热之下,连农林院校与民办高校都在办新闻系。如今泡沫褪去,方知误人子弟。当然,名牌新闻院系培养出来的也不一定都是好记者。好记者其实更多是社会这所大学培养出来的。

  • 思考六:新华社需要“你造吗”?

新媒体了,传统媒体都在放下身段,学“网言网语”,但如果仅仅停留于“你造吗”“有木有”,那是可悲的,只能验证议题设置与舆论引导能力的下降,这个年代在粗鄙化,但媒体不能,至少不能成为帮凶。

  • 思考七:我们还需要长稿子吗?

“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在新闻碎片化年代,长稿子已成众矢之敌。但长稿的生命就此结束了吗?

还是一句老话:我们不能以受众口味来做理由,我们应该引导受众口味。几十集长剧,不照样有人狂热追捧?

  • 思考八:融合什么?

“融合”如今很时髦,但融合就是文字图片视频三位一体、然后用“你造吗”或“可视化”来改造传统报道吗?融合应该从媒体救亡图存角度思考,思考如何通过融合,从作品到产品,把丢掉的广告再融回来,而且让用户心甘情愿付费阅读--这才是融合的大境界。

  • 思考九:记者的尊严?

从无冕之王(当然,你相信这个就天真了)到新闻民工,落差不仅是收入,更是“感觉”。这种戴着镣铐跳舞的状况还将持续,但未来一切在重构,一个记者的价值,不是他背后的品牌,而是他的专业。与其悲情想象,不如努力改变自己,更靠谱。

  • 思考十:还需要“新闻理想”吗?

理想已经沦入尘埃,尤其是新闻理想,那感觉说起来简直是骂人。但别人嘲讽的,我们也能嘲讽吗?别人往往只是动动嘴,我们动摇的,却是安身立命之本。

转载自:传媒内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4-6-9 16:30 , Processed in 0.053733 second(s), 23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