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02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法语学习] 短期游学:游和学“跷跷板” 为留学打前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1 15:1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距寒假尚1月有余,国内各大留学[微博]机构、旅行社、高校等组织的冬令营暨假期国际游学项目已进入报名高峰。笔者点开部分机构开通的游学项目,发现有些路线已报满了。“截至12月初,报名国际冬令营项目的已有1万多人。”国内某教育培训机构国际游学项目市场部负责人高晟说。

  近几年,假期国际游学项目在国内逐渐升温,参观名校、体验国外教学、感受留学生活等成为该项目的关键词。它也以此区别于一般旅行社的出国游。一两周到一两月的时间,费用从万元以内到10万元以下不等,可谓短期的高消费游学。而对于学子来说,到底收益几多?

  文化差异初体验

  “让孩子去开阔视野,也提高英语口语水平。”一位母亲为孩子报了美国游学项目后说。很多参加假期国际游学的学生也是抱着这样的打算。今年暑假,复旦大学[微博]的亢翔到韩国高丽大学游学了一个半月。“跟当地人一起做泡菜,亲身体验韩国文化很有意思。”亢翔说,抓住这样的机会亲身体验异国风情,感受文化差异,是他此次国际游学的最大收获。

  对于家庭条件相对较好的学生来说,利用寒暑假体验国外文化、游览名迹,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对此,清华大学[微博]教育研究院史静寰教授表示:“我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教育学来讲,学习是无时无刻的,它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短期游学可以增强学生阅历,增长见识,从这个角度来讲,游学这样的形式是非常有意义的。”

  但亢翔也表示:“其实这么短的时间内想要完全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不太可能。只是长长见识。”

  当出国游学成为一种亲身体验文化差异的途径时,对于很多学子来说,假期国际游学有些奢侈。除了要注重游学的社会价值之外,如何实现游学的经济价值也应是报名者该留心思考的问题。

  要与学业来挂钩

  对于广大学子来说,让游学经历与国内的学业挂钩,不仅丰富了阅历,也启发了回国后的专业学习。亢翔在韩国游学时,选了一门在国内学过的课程,“同一门课,中韩老师的上课方式和教课思维不同。听课的过程中我更加喜欢并坚定自己选择的专业了。”

  与亢翔一样,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微博][微博]新闻学专业的王梦,今年7月赴美游学3个星期,她游学的路线和内容以传媒为主导。从洛杉矶到波士顿再到纽约,王梦参观了6所大学、几家新闻媒体以及华盛顿新闻博物馆等,她直感叹:“行程紧张得像打仗。”听美国的传媒课程,与美国记者面对面交流或者参观游览等,王梦感触很多,“比如,在新闻博物馆参观时,里面陈列了各国报道‘9·11’事件报纸的头版头条,看到了我们的媒体和国外媒体排版方式、内容编排的不同。”3个星期,王梦感到很充实。“短暂的游学拓宽了我的专业视野,如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写新闻的思维方式等。而团里面几个学广告、艺术设计的同学直说没意思,他们就是走马观花了。”

  可为留学打前锋

  目前,假期国际游学已成为教育投资,而投入的产出比,游与学哪一端收益更大,最终取决于参与者怀揣着怎样的目的。

  “为留学打前锋”是具有实质性的目的之一。曾到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微博]游学3个星期的宋微说:“花这么多钱去英国学3个星期,多半是向往,这所学校也是我期望留学的院校。3个星期相对深入专一地接触了一番,收获很大。如果顺利的话,准备去留学。”

  此外,据高晟介绍:“前几年小学、初中、大学的报名者比例差不多,近两年来中学生的比例在增多。偏低龄的学生主动性不够强,大部分是由家长[微博]替他们报名。”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游学发挥的作用更主要在于体验,对此,史静寰有自己的看法:“现在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缺乏了解,花高价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机构,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游学之于体验性学习,仅为冰山一角,体验性学习与地点无关,乡下也可以提供很好的体验性教育。”
沙发
发表于 2012-12-12 08:50:21 | 只看该作者
这样子啊,路过了解了
板凳
发表于 2012-12-20 03:40:12 | 只看该作者
能发这么好的帖子,太谢谢了












金氏维巢哪里有卖 金氏维巢官方网站 金氏维巢 金氏维巢抗衰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4-11-22 00:39 , Processed in 0.024183 second(s), 18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