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为何物 gzphgln3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22 08:31: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为何物
当今人对于诗,大多感到陌生。青年人还有望而生畏的现象。学过诗的毕竟是少数,这些人自不在列。为了解除这些困惑,使大多数人都能接近诗,首先就得使人们明白诗为何物。   

  古人说:诗言情。情者:情景、情趣、情感、情绪等等。这类诗最多,大约占90%。   

  朱熹说:诗言志。志者:意志、观点、倾向等等,说确切一点就是世界观。所以“志”有政治色彩和哲学色彩。这类诗极少,大约占10%。   

  不难看出,这两点都是诗的核心。不管什么诗,离开了这个核心就不是诗。   

  诗一着实体便显得死板、生硬,失去了空灵的效果。   

  诗,最好只带政治倾向,不带政治色彩。如:以焚石灰来喻志的“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顾,只留清白在人间。”   

  以竹来喻志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未出土时便有节,待凌云处总虚心。”   

  这样的诗虽有政治倾向,由于是以物咏志,有抒情的成分,政治色彩并不浓,使人爱读,想读,而且读后有启发。所以言志,只能以物咏志。   

  在历代诗词中,言志的少,言情的多,因此,言志的成不了诗的主流,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郭沫若对诗作了最好的注解:“诗的本质专在抒情,抒情的文字不采诗形,也不失为诗。”可见郭老是认为诗,以抒情为主,其它形式都是次要的。这为自由诗奠定了基础。   

  中国文化有一个最大特点,遇到有形迹、有障碍的东西便将其点化得极空灵,极冲虚,世界的面貌因此展现;真的领域因此显豁;善的升华因此完成;美的创造因此实现。这正是中国人在智慧上所表现的天才。   

  凡是诗,一着实相,就会沾滞不化,索然无味。凡是能去迹存象,保持精神空灵以显势用的,就会顿生芬芳的春意。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能使有限的社会形体,表现出无穷空灵的妙用。   

  所以唐代诗人薛媛说:“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诗最难的就是写出愁肠般那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之物,而将有形的泪眼化在其中。   

  又如元曲中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可以看出,越是说不明,道不清的东西,用诗来表达越具魅力。   

  李白的诗以浪漫见长,便有空灵、雄壮的气势;杜甫的诗以志为主,多言事,少言情,便难有李白那种豪情。   

  凡是广为流传的诗,或诗句,90%以上都是言情为主。要写诗,就得以言情为主,言志为辅。要言志,最好写杂文,喜笑怒骂无所不用其极,多么痛快,多么淋漓!   

  诗最讲究神似,而反对形似,时间空间跨度大,蒙太奇手法运用多。所以模糊性也大,故有朦胧诗的说法。所以,用诗吟志,没有相当功力,反而会弄巧成拙,给人们留下无病呻吟的感觉。   

  散文是介于诗与杂文之间的文体,它既可以言情,也可以言志。情志相当的内容最好写散文,不必去吟诗,因为诗太抽象、朦胧了。宋代的高翥言诗:“所思多在云水间。”多么渺茫,多么空灵。   

  诗近于道。因为道也讲空虚,灵动,更讲道德修养。   

  凡有文学基础的人,道德修养又好,就有可能写出好诗。试看有名的诗人,没有一个不注重道德修养。如范仲淹,柳宗元,李白,杜甫等。   

  甚至有许多人对儒释道研究很深。如白居易,苏轼,范仲淹等。因为他们几近于道,便懂得如何化实为虚,化腐朽为神奇,他们的诗也就有了,最大时空跨跃的灵动。例如李益的:“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有多大的时空跨度?   

  俗话说:“作诗先做人。”人都没做好,什么事都斤斤计较,心胸狭窄,怎么能够写出好诗?相反,修养越高,心胸越博大的人,写出的诗,自然会有气吞山河的阵势。   

  诗富于哲理。诗不仅要有时空跨度,还要有哲理深度。因为哲学的根本问题就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物质的关系。   

  诗也脱离不了这个范畴。如何深刻地表达这两对哲理关系,不但是人生的一大课题,也是诗词应该表达和必须面对的课题。   

  诗不管写得多么空灵,始终围绕着是表达人生情绪进行,只是表达的方式有所区别而已。所以哲理深邃也是写好诗的关键。   

  例如张谓的:“世人接交需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道明了一种精神对物质的关系。   

  又如白居易的:“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谁复知?”表达了一种思维对存在的关系。   

  还有诸如李白的:“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杜甫的:“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毛泽东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仓桑。”等等,都富有很深的人生哲理。   

  诗胜于画。所以有“如诗如画”的说法。可见诗是排在画的前面。   

  好的诗确实是画所望尘莫及的。如:“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满地无人扫。”“人家居何许,云外一声鸡。”等诗句,给人多么美好的画面回味?在这些似有似无的意境面前,画显得无能为力。   

  然而诗如果写得不好,不但超不出画,甚至还不如画。因为画是人人都能看得懂的,所以从中能获得形象上的美感。所以,诗起码要有画意般的形象美。一旦到了人们都看不懂,不管多么高深,都不是诗,原因就在连画意的形象都没有了。   

  而诗作得不好,就会使人望而生畏,形象美感更无从谈起。为此诗不但要讲究通俗易懂,雅俗共赏,还要讲究画一般的形象逼真与色彩和谐,才能达到不是作画,胜似作画的境界。   

  因此作诗,人人都能来几句,而如诗如画的诗却少见。故好诗如名画一般难得。   

  难怪陆游说:“世间才杰固不乏,秋毫未合天地隔。”这意思是说,世界上有才能的人并不缺乏,但是能将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心气相合,与大自然相合的人并不多。这也是作好诗的关键。   

  诗胜于歌。所以有诗歌的提法。可见诗还排在歌的首位。   

  诗歌讲究韵律和节奏,但是诗无论从韵律上和节奏上讲,都比歌要求得严。因为诗仅仅是从文字上来读,而歌却有音乐伴奏,如果诗在文字上表达不出韵律和节奏的美感,就没有补救的办法了,而歌却能靠音乐伴奏来解决。这也是古代的词、曲一旦脱离音乐伴奏,读起来就有问题了。不信去看宋词中的许多词,当时都是以歌牌命名,一旦脱离了歌,读起来就缺乏韵律了。   

  韵律本文章来自白癜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5-1-11 14:30 , Processed in 0.045325 second(s), 18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