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娱乐] 古老“非遗”戏剧成中法交流新桥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4-15 13:39: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华社福州4月15日  起源于宋元时期的梨园戏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已有800年的历史,茶余饭后,听上一段梨园戏,是闽南方言区人民几百年间的共同记忆。而如今,梨园戏却被几位来自法国的导演改编,搬上了现代话剧的舞台。


  4月的福建泉州,迎来了法国导演帕特里克·索梅尔率领的10余位法国戏剧艺术家,随之而来的,还有改编自梨园剧《董生与李氏》和《节妇吟》的两部同名法国话剧。



索梅尔团队此次来华,是为了参加泉州市主办的2016年梨园戏对外文化交流之“海丝之春戏剧季”。此次交流的重头戏,莫过于这两部法国版的改编话剧。


  索梅尔与梨园戏的结缘始于三年前,当时,他在中国第一次观看了梨园戏《董生与李氏》,感到非常激动。“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演出,我立刻下决心请梨园戏到巴黎表演。”索梅尔萌生了将梨园戏重新演绎的想法,并付诸实践。


  在索梅尔看来,这一改编是“一次比较奇特的活动”,但却有着其艺术合理性的。《董生与李氏》和《节妇吟》两部戏剧中的“女性”“情欲”“死亡”等元素引发了他的共鸣,使他探寻着“寻找一个方式,来让梨园戏故事在新的环境重活”。


  来泉州之前,法国演员们已经在巴黎进行了几个月的话剧排练,来到中国后,他们又学习了中国梨园戏的表演方式。举手到目眉,分手到肚脐,拱手到下颏……在中国艺术家的示范下,法国的演员们跃跃欲试,在唱念做打中领略着中国戏曲细腻充沛的情感和独特的表演方式,并逐渐体会到中法戏剧艺术的相通之处。


  几天的相伴和交流下来,中法两国艺术家逐渐从隔阂走向默契。当导演将中国版“董生”与法国版“李氏”组合在一起进行即兴表演时,虽然两位演员之前并没有任何准备,语言也不相通,但竟然摸索着表演了下去。最后,当“董生”想要去脱“李氏”鞋子的时候,来自法国的“李氏”却出其不意地将“董生”搂在了怀里,这种法式浪漫让导演为之惊喜不已。


  当中国梨园戏遇上来自欧陆的法兰西风情,会激荡起怎样的火花?在经历密集的排练后,本周,法国版话剧《董生与李氏》和《节妇吟》与观众见面,登上泉州梨园戏实验剧场的舞台。


  与梨园戏相比,法国版话剧的故事框架没有太多变化,却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故事发生的地点由中国变成了法国,用现代故事呈现,西装、牛仔裤、T恤、高跟鞋轮番上场,泪光、尖叫等西方现代戏剧元素也逐一展现,呈现出了风格迥异的舞台效果。语言并没有成为观众理解戏剧艺术的障碍,欢笑声和鼓掌声不绝于耳。


  人类共同的情感用不同的戏剧形式演绎,给艺术家们带来了全新的关于戏剧体验和文化的思考。


  在法国话剧演员波利娜·贝勒看来,历史悠久的梨园戏就是一座桥梁。“不论肤色和民族,人们的感情都是一样的,艺术是开放的,用专业的态度去交流和学习,这是很重要的。”贝勒说。


  从明万历年间梨园戏班东渡琉球演出,到世纪之交梨园戏登上欧美最顶尖的艺术殿堂,再到如今梨园戏被法国作家加以改编,梨园戏折射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互通。“中法两国的艺术很远却又很近,只要有好剧本、好导演和好演员,同一题材,不管是由中国艺术家演绎还是法国艺术家演绎都会非常精彩。”法国驻华使馆文化教育合作参赞罗文哲表示。


  “国外有不少优秀的戏剧曾被中国导演改编演绎,但外国导演改编中国戏剧还十分有限。”国家一级演员、梨园戏实验剧团团长曾静萍说,在他看来,梨园戏的改编新颖而又独特,超乎自己的想象,这正是中国戏曲的博大精神和包容开放之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4-12-26 05:12 , Processed in 0.033500 second(s), 20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