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闲聊] 从杨绛和秦怡浅谈性格和长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28 11:12: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杨绛和秦怡浅谈性格和长寿[size=0.9em]2016-05-27 13:32:24


最近网上关于杨绛先生的文章很多,有的甚至引起了一些争议。本人不想再议先生的学术及生活琐事,主要想谈谈她的长寿——享年105岁。

没有人不想健康长寿。昨天晚上和家人谈起杨绛先生的长寿时,是由基因说起的。还讨论了其他一些因素比如生活环境,生活习惯,保健与就医条件,最后更多地讨论了人的性格和长寿的关系。我家领导夸奖我最近健身减肥效果的同时,也表扬我最近几年性格变好了,更加包容和豁达了。还开玩笑说我能活到100岁,我告诉他,我们家庭最长寿的人的记录是87岁,如果我有福气活到这个岁数,我只祈求能比较健康有质量的度过我的晚年生活。如果不幸生了什么大病,如果是不可救的那种,我宁愿选择有尊严地离开。只是不知道那时候能否有这个能力去选择,这是真话。

决定能否长寿的因素太多了:人的出身无法选择,所以没有人能选择自己的基因;人或许可以通过奋斗获得更好的保健和就医条件;肯定可以通过改变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预防一些疾病;但是有没有人想过性格在长寿方面的影响力呢?

之前在网上看过关于性格和健康的文章。记得有一篇是这样讲的(大概的意思):说世界上分六种人:第一种是经常找生气的人,叫“小人”,即小心眼之人,纵拥有富贵,也总是自怜自责,听到外人骂别人的话也以为是骂自己,这种人活50岁左右。第二种人经常吃别人气却又无法排解,敢怒不敢言,叫“下人”,即地位低下之人,一般活60岁左右。第三种人自己经常生气,也经常气别人,有事迁怒于别人,叫“俗人”,如大部分普通百姓,一般活70岁左右。第四种人能经常让别人生气,自己却不生气,叫“伟人”,与人斗其乐无穷,一般活80岁左右。第五种人,别人怎么气你也能淡然处之,叫“高人”,随遇而安是他们心理健康的秘诀,别人气我,我不气,大人有大量,宰相肚里能撑船,这种人一般能活90岁左右。第六种人是不气别人,别人气自己也从不生气,叫“真人”,这样的人遇到什么事,都觉得犯不着生气,一般能活100岁。杨绛先生应该是第六种人。

当然这样的说法未免太绝对,而且单单只是根据性格来谈寿命的八卦不能全信的。但至少说明了一点,性格和寿命是有很大的关联的。有人可能会说,如果人人都做一个毫无原则毫无个性的人,长寿又有什么意义?我只能说,各人有各人的选择,每个人如何去做,全是你自己的选择。

杨绛2016年5月25日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虽然她没有出版过像她先生钱钟书《围城》那样著名的书籍,但在我内心她应该是属于文坛女泰斗级别的。本人孤陋寡闻,没有读过她早期的喜剧作品,据说夏衍看过《弄真成假》、《游戏人间》等后赞不绝口:“你们都捧钱锺书,我却要捧杨绛!”我也没有读过先生翻译的《堂吉诃德》;读过她92岁重新提笔写的回忆文《我们仨》;96年出版的哲理散文集《走在人生边上》只读了一部分。我无法考证“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这句话是不是她写的,但“我和谁都不去争”更能反映她超脱的性格。这位豁达的“最贤的妻,最才得女”,在生前向清华大学捐赠 了生平所有,终于平静地去和她最爱的人相聚了。

演艺界最敬佩的一个女性是秦怡。这位94岁高龄的上世纪的明星,任何时候出现在观众面前,都是那么漂亮,笃定和精神。一头银白色的头发尤其引人注目。看过她的一期访谈节目,很难想象光鲜的外表下,经历过那么多磨难。曾经40多岁的时候被查出患有直肠癌,独自照顾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儿子几十年。但是生活的磨难并没有压垮她,她还经常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四川汶川地震后,她先后捐款20余万元,青海玉树地震后,又捐款3万元,几乎是倾囊而出。一个已经没有片酬的老人,该有多么博大的爱心才能有这样的行为。秦怡的美,不仅是来自她的外表,更出于她坚毅柔韧的性格和信仰。她那从容、优雅、淡定的气质,无须言语。

[size=1.6em]我敬重杨绛和秦怡,不仅仅因为她们在各自领域里的成就,她们的豁达和奉献,还有如此优雅地老去的经历。确切地说,我敬重的是她们展示给我们的即精彩又真实的完整人生。

[size=1.6em]秋水_伊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4-12-25 08:08 , Processed in 0.027031 second(s), 17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