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52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绝对原创] 故乡纪事(10、11、12)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10:40: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故乡纪事(10、11、12)
10、市长访台,合作共荣
4月6日至9日,应台北市市长郝龙斌的邀请,上海市市长韩正率领上海市政府访问团,赴台进行为期4天的交流访问,取得圆满成功。这样的官式访问,在以往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大陆、台湾两岸分隔了六十年终于在双方不断的努力下,从战火对立转为和平合作。六十年间所发生的悲欢离合已成为历史,两岸已经把目光转向合作共荣的未来,此乃是实现国家和平统一和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幸事!
对于当今的形势,我的感受良多。记得六十多年前的1948年,我大哥应单位老板之邀去台北帮忙工作,原计划把业务安排好后即返上海,家眷也未同往;然而不久上海解放,两岸停航,大哥未能返回,从此与家人分离两地,天各一方,造成一个人间悲剧…。直至1990年,大陆改革开放后的两岸关系有了改善,大哥也已经退休多年,终于顺利返回故乡与家人团聚,过上了近10年安逸的晚年生活。
由于胞兄在台湾,我们生活在大陆的弟妹们,在解放后近30年间政治上蒙受了许多不公待遇,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取消阶级斗争、实行改革开放路线后,才有了根本性改变。在上世纪50年代,我们与大哥的社会关系被视为“海外关系”,到60年代,改称为“港台关系”。尽管我大哥在台湾是一名普通职员,既不是政治人物,也不是军界要员,但每次政治运动我们都要被审查一遍。有了这一层社会关系,我们在政治上很难有什么前途,失去了许多选拔发展的机会…。因此,我就在学术业务上埋头苦干,以做好专业工作为本分,并作出了不少成绩。虽说我的“白专道路”一直受到不公正的批判,但决不犯政治上的错误,终于平安抵达改革开放的历史转折点。从1979年开始,非但与大哥的社会关系已不成问题,反而在工作上由于学术业务水平突出而受到器重,当时我刚刚踏进不惑之年,年富力强,在一个有300余人的研究所担任业务副所长,从而为国家的科技事业作出新贡献,成绩斐然。
当今的年轻人和当年生活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对中国改革开放前的阶级斗争历史、台湾和大陆分隔所致的人间悲剧,并不十分了解,更难有什么体会。我们应该知道,中国有繁荣富强的今天,完全是由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正确路线。如今韩正市长能够应邀访台,也完全是改革开放到崭新阶段的必然结果。
韩正此行,取得了四方面重要成果:一是推动上海与台北两市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制度化和机制化交流。两市还签署了文化、旅游、科技园区、环保4项交流备忘录和28项经贸交流合作协议。 二是进一步宣传推介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泛邀请台湾各界人士和广大民众前来参观上海世博会,得到了积极回应。 三是与台湾民众广泛接触,进一步密切了两岸同胞的感情。访问团前往医院、学校、书店、夜市,搭乘捷运、高铁,与台北市民一同欣赏音乐会等,有效体验市民生活,接触台湾普通民众,更多听取台湾民众的意见,拉近两岸同胞的距离,建立了两岸互动的良好模式。四是与岛内政界、工商企业界人士广泛交流,听取意见和建议,为推动沪台交流合作,实现双赢共荣,营造了更加良好的氛围。
近几年两岸交流合作的快速发展,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大门,计划中将要签订的《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必然是两岸经贸往来的永远定位。我们都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希望两岸的中国人永远是一家人,亲情将替代仇恨,合作将取代分裂,有此基础,和平统一将不再是遥远的事情。我和海内外每一个华夏儿女一样,期待着和平统一的日子尽早到来,合作共荣的未来必将降幅于全中国的两岸同胞!

11、姐弟兄妹,三代同堂
我家七个兄弟姐妹中,我和四姐、小妹三人自幼比较亲近,虽然我远离故乡20多年,但我们一直保持经常联系;每当我回上海时,我们姐弟和兄妹三家总要相约聚会一次。原因在于我们三人在家里排行最小,都是在解放后读完大学,并离开过上海,在外地工作了多年,最后又调回到故乡,经历几乎相同;而不像大哥大姐们在解放前已成家立业,经历完全不一样。今年我们安排在4月11日聚会,先到住在徐家汇的四姐家会合,然后假新开张的“老刘家饭店”共进午餐,度过了非常愉快的一天。
那天上午,当我抵达四姐家时,从浦东新区过来的妹妹和妹夫一家,已经先到了。他们带来了长子读初中的孙女和留学回国不久并在外资企业工作的次子夫妇。而四姐家除姐夫外,还有女儿、小外孙和长子在上海读大学的孙女。他们两家都是三代同堂,虽说全家人没有完全在场,但身为舅舅和舅公的我,能和他们相聚在一起,确实也很难得,气氛相当快乐。
回忆往事,四姐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小妹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在我们姐弟、兄妹三人的一生中,最为困惑和难过的事情,莫过于大哥在台湾的经历以及与他所谓的“海外关系”,给我们每个人和每个家庭带来过许多不利因素。四姐夫是上世纪50年代留苏的核动力专家,小妹夫是60年代军事学院的毕业生,他们在改革开放前,和我们一样,工作上都受到过不同程度的干扰和影响。幸好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取消阶级斗争并决定改革开放后,大家才获得了宽松的政治环境和相应的公平待遇。如四姐夫,他在中国核电工业发展中作出了许多贡献,改革开放后多次出访考察俄、美、法等国家的核电工业,担任过上海市政协委员,退休后一直返聘任技术顾问,至今已是古稀高龄,但还每天到研究设计院上班工作,不亦乐乎。如今,我们姐弟兄妹都已经是退休多年的古稀老人,幸逢盛世,大家健康状况良好,儿女们都有美满的生活,因此有很好的条件安享晚年,真是人生莫大的幸福。
曾经在网络上看到一篇文章说,我们老年人应该做到“以健康为中心,糊涂一点,潇洒一点;忘掉年龄、忘掉名利、忘掉怨恨”。我认为很有道理!果若如此,一个人就能够在任何事情面前,保持一种心平气和、知足常乐的心态,对健康大有裨益,退休生活就会十分幸福。何况今天的上海,已经是名副其实的现代化国际大都会,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大家都可以力争健康长寿。我的老岳父今年刚过百岁寿辰,他老人家就是我们的榜样。他曾经是1955年上海市劳动模范,一生淡泊名利,勤劳朴素,乐观向上,终于登上了生命的高峰,并在继续向上攀升。
人生是生命的一个过程,不管你过去如何辉煌,或者如何不幸,任何事情都已成为历史,我们每个人应当善于释怀并向前看,热爱自己美丽的故乡,享受今朝可喜的人生,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12、莘庄游访,书法墨香
我的一位学生,业余爱好书法和国画,2007年秋回上海时,适逢我七十寿辰,他为我挥笔书写了一幅对联,“鹤驚清露三更月/虎啸松林万壑风”,一直挂在家中的客厅里。看上去,他的书法已有相当水平,而且在上海书画界结识了不少朋友。4月10日那天,他约请我一同前往莘庄,拜会一位书画家朋友陈伟鸿。
据介绍,陈伟鸿幼时即从上海名宿边正平(边成)学习书法。边正平原籍浙江诸暨,后居杭州,与张大千、唐云、来楚生合会四君子。抗战时,上海美专迁于杭州(浙江美院前身),程十发、顾炳鑫都居于边正平门下。期间,边正平迁居上海,将三千汉砖沉于钱塘江,历史有记载;解放后,他与陈叔通、胡厥文交往甚通。陈伟鸿受教于边正平,习汉碑石门颂、张骞碑、颜真卿有30余载,融隶书与行书于一炉,形成独特风格,曾获全国书法金奖等,现为中国书画院理事。中学时期,陈伟鸿还从岭南派画家黄幻吾学习山水;后改换画风,以书法入笔,从吴门画家王个簃(系吴昌硕关门弟子,上海画院名誉院长)学习花卉,颇具水准。
莘庄位于上海市区的西南部,原为上海县政府、今为闵行区政府所在地。记得上世纪60年代的一个夏天,我曾经随当时在闵行工作的三姐夫来过此地,故可谓故地重游。然而今非昔比,莘庄已建设成为一个人居环境优美、生活设施现代化的美丽家园,曾名列全国小城镇综合发展水平千强镇第四位、上海市第一位,繁荣景象与上海市中心城区无异。
当天上午,我随学生一起来到陈伟鸿的工作室,进屋见四壁满目书画,墨香飘逸,文化气息浓厚。大家寒暄坐定后,陈伟鸿请客人品茶,并慢慢道来他的忙碌工作和书画界的趣事。席间,他为我当场泼墨挥笔,一幅对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条横幅为“厚德载物”,以作留念,我当十分感谢。对于书法,我是门外汉,对书画界的状况更是知之甚少,但通过他的一席谈话,也长了不少见识,看得出他的书法功底已经非常深厚,别具一格。当时,我也回赠他一本2010年刚出版的《珠玑文集》,该书系由法国巴黎文学社社长陈湃先生主编,收集有本人的散文7篇。
然后,我们到“小丁香饭店”共进午餐,并去当地最漂亮的“莘庄公园”散步,又在公园的茶室里品茶和聊天,直至傍晚。我觉得,这是一次文化内涵比较丰富的休闲活动,开了不少眼界,因此满怀一种非常愉快轻松的心情,踏上了归途…。
我体会,人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决不能独处而孤陋寡闻,特别是退了休的老年人,还要有一定的社交活动,多结交年轻朋友,多学习新生事物,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才不虚度光阴和人生…。

沙发
发表于 2011-12-11 21:36:57 | 只看该作者
先生的积极心态是我等学习的榜样~~~
板凳
发表于 2011-12-14 00:37:32 | 只看该作者
那10年,多少人困苦不堪,巨大损失
地板
发表于 2011-12-14 02:43:01 | 只看该作者
自我增值知识... 谢谢董家岐老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4-11-16 03:41 , Processed in 0.025413 second(s), 18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