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04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财富故事] 德国私人财富高达10万亿欧 真正实现藏富于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2-25 23:07: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德国私人财富高达10万亿欧元 真正实现藏富于民http://msn.ynet.com 2012/02/24 15:41:48 来源: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北京2月23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之前的节目提到过英国人的日子很悲催,出现了“月光”,甚至是“半月光”的现象。你看,尽管都在欧债危机的大背景下,但德国人的日子却大不相同。听说德国人爱存钱,那也是数一数二的。想想也是,不大手花钱,细水长流的小日子能不舒坦吗?《全球华语广播网》德国观察员薛成俊对此带来报道。
          德国私人财富高达10万亿欧元 真正藏富于民
          主持人:与国家债台高筑不同,德国民众似乎是不差钱,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薛成俊:欧债危机席卷欧盟作为欧盟经济发动机的德国,虽然没有债务违约的风险,但是它的债务也已经达到了创记录的历史新高2100亿欧元,而且政府还在不停的借债,使在柏林“债务钟”上的数字在飞快的往前跑。与政府为了债务问题焦头烂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国老百姓一点儿也不差钱,私人财富已经高达10万亿欧元,真正的藏富于民。德国庞大民间财富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上个世纪60年代经过15年的战后发展,德国个人财富只有折合不到8千万欧元,而到了80年代末,两德统一前已经高达1万4千亿欧元,通过60多年的发展,德国民间财富的总量再创新高,达到了今天的10亿欧元,而且这只是存款和不动产,还不包括汽车和私人收藏等物品的价值,仅仅货币资产就高达47000亿欧元, 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的快速攀升,即使是碰到今天这样百年不遇的欧债危机和经济危机,也没有给德国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实质性的影响。虽然说国家财政不容乐观,但是民间财富除了一些上市公司的大富豪以外,普通百姓基本没有缩水。
          德国人理财观念较保守 大多数人把钱存进银行
          主持人:德国人爱存钱并且储蓄的热情不减,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惯呢?
          薛成俊:欧债危机席卷欧盟,德国人的理财观念相对比较保守,虽然德国银行的利率比较低,但是大部分钱他们还是以定期以及活期的方式存在银行里,或者是购买各种有保障的债券,用来投资股票的资金不到5%,因为股票可能会带来高回报,但是风险也非常高,德国人不愿意也不敢去冒险。在这方面德国曾经有一个惨痛的教训,本世纪初高科技股走红的时候,曾经是国家企业的德国电信公司也高调上市,并且通过各路明星,各种媒体大张旗鼓的宣传,一向以保守著称的德国人禁不住忽悠,很多人倾其所有用一生的积蓄去购买了德国电信的股票。而受到追捧的该股票一路走高,并且让更多的德国人加入到了股民大军,但是随着高科技泡沫的破灭,那些原本指望赚个盆满钵满的德国人是血本无归。这一当时轰动全国的事件给德国人造成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也让他们更加坚信勤劳创造财富,节俭留住财富的理财哲学。
          德国人重轻衣食而重住行 消费观与中国人有差异
          主持人:德国人的消费观,跟咱们理解的是不是有一些不同?
          薛成俊:在勤俭这一点上,德国人和我们中国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不同之处在于,德国人的勤俭更多反映在消费观念和对实质生活的追求上。换句话说就是,勤俭不能影响到自己的生活质量。德国人通常不肯在奢侈品上多花一分钱,不可能会用几个月的工资去买一个名牌包之类的,他们是轻衣食而重住行,吃穿都比较简单随便,但是对居住条件要求比较高,尤其是一年一度的休假旅游更是德国人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的。当然了,德国人的储蓄也和中国人最大的不同是,在很大程度上说,中国百姓的储蓄是源于一种不安全感,比如说孩子上学、有病求医等等都需要花较多的钱,储蓄可以有备无患用来救急,也就是说对不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的一种补充和自救,因此是一种被动存储行为。而在德国基本不存在以上的问题,因为他们的福利体系相对比较完善,所以手头上才会有更多的余钱去存储,是一种主动储蓄。

沙发
发表于 2012-2-27 20:21:03 | 只看该作者
藏富于民不简单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4-11-26 06:04 , Processed in 0.024136 second(s), 18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