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2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摄像相关知识,很基础实用(转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7-19 16:41: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思考题:①、一部影片中的构图应该遵守什么原则?
    ②、如何使一个画格的构图具有形式上的美感?
    ③、构图能否在形式上不具美感,为什么?
影像结构的基本组织单位是“镜头”。而镜头实际上还可以再分,即“画格”。
一个镜头是由无数的画格组成的。(电影每秒24格)。
本节我们讨论的构图其实就是画格的构图。
“画格”构图的理论上的探讨,如画格的写实性、表意性、隐喻象征意义、符号学意义等,这是理论家的命题。我们不在这里探讨,大家有兴趣可看巴赞、爱森斯坦、米特吕、克拉考尔等人的著作。这里,我们仅从创作的角度讨论我们在电影创作中如何处理好构图元素。
我认为:处理好一部影片中的“构图”元素,起码应考虑以下三点,或称三原则,即:①美学原则;②主题服务原则;③变化原则。其中,“美学原则”、“主题服务原则”是就单个画格的构图而言。而“变化原则”则是就整个一部影片的构图而言。

一、美学原则
  电影是一门艺术,所以它的构图首先要美,要“艺术”。换句话说,就是要具有视觉上的美感,使人看起来舒服,看起来好看。
  怎样使一个画格的构图具有视觉上的美感?我觉得它不应该仅仅理解为:画格中所拍摄的内容都是一些美好动人的景物:青山,绿水,鲜花,美人……画格中拍摄的内容美,──即“拍什么?”仅仅是画格具有美感的一个方面,它不是全部,还有比它更重要的,就是──“怎么拍?”。“怎么拍?”──即不同的拍法,它可以使美的东西拍出来不美,它也可以使看来平常的东西,拍出来之后,看起来好看。
  “怎么拍?”是一个形式美的问题。这一节中,我们主要讨论的就是这个问题。要使一个画格的构图具有形式上的美感,影响的因素很多,诸如:光线、色彩、影调层次、虚实对比、远近对比、大小对比,高低对比等等。这是一门专门的摄影构图的学问。我们不能在这里一一细讲(光线、色彩我们后面讲)。我们仅从创作的角度讲几个应该注意的问题。

主体与陪体:
  一个画格中所表现的人或者物,无论多少,它们都可以分为两大类:主体和陪体。如何区分主体和陪体:
  ①、主体、陪体不能理解为甲在画格中大,乙在画格中小,甲就是主体,乙就是陪体。
  ②、主体、陪体不能理解为甲在画格中居前景,乙在画格中居后景,甲就是主体,乙就是陪体。
  ③、主体、陪体区分的关键是看它们在画格中所起的作用的大小,作用大的是主体,作用小的是陪体。
  从创作角度讲,一个画格中的构图具有形式上的美感,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主体不要居中
  美术、绘画中有“黄金分割原则”,这是画家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重要的审美经验。
  “黄金分割原则”即: 1∶1.618
   近似值: 2∶3;3∶5;5∶8
  ②、水平线不要上下居中,不要一分为二地分割画面。
  ③、色调、布光等不要一分为二地平分画面。
  如在低调的场面中,三分之二应该是暗色调,三分之一应该是亮色调;在高调场面中,三分之二应该是亮色调,三分之一应该是暗色调。
  (①──③其实都是从“黄金分割原则”派生出来的。)
  ④、主体不要过分孤单
  这就是说,主体不能在画格中显得空空荡荡。
  ⑤、主体、陪体应该主、陪分明,不应喧宾夺主。
  ⑥、人或物的断续线不应一字排开,应高低起伏、错落有致。
  ⑦、人或物之间的距离不应均等,应有疏有密。
  ⑧、水平线及景物连天线不应歪斜不稳。
  ⑨、人最好不要完全正面,应与画格形成一定的角度。
  ⑩、构图不应雷同、抄袭。
  影响画格构图形式美还有许多因素,如景别、角度、照明、色彩等等。这些内容我们后面还要专门讨论。

二、主题服务原则
  在一部影片当中,画格的构图无疑也是影片诸形式中的一种形式。而影片的主题或者说故事,才是影片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构图也必须为主题服务。

三、变化原则
  以上两点“美学原则”、“主题服务原则”是就一部影片中的单个具体的画格的构图而言的。那么,对于由千万个单个画格所组成的整部影片的画格的构图而言,所要遵循的原则就是“变化原则”。
  电影不是照片。观众不能忍受一部构图没有变化的电影。而变化也正是电影艺术的主要特征和它的魅力之所在。一部电影的变化可谓千变万化,除了构图所表现的内容的变化外,构图形式的变化也是一种重要的变化。下面我们所讲的景别、角度、运动(摄影机运动)、照明、色彩等都属于构图形式的变化。

动画分镜头脚本课程-4浏览:106 | 发布于:2009.08.04 | 分类:默认分类
思考题:
①、电影镜头的角度主要有哪些变化?
②、举例说明,不同的角度会产生什么不同的艺术效果?
一、镜头角度的划分
两大类:垂直变化和水平变化。
1、垂直变化:
①平角;②仰角;③俯角。 (示意图):
平角:
电影中绝大部分镜头的角度是平角。
注意:电影中的平角是指成年人视力水平线的平角。有些影片为了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便采取压低平角,即变成儿童的视力水平线的平角,甚至是动物的视力
水平线的平角:
儿童:《城南旧事》、《锡鼓》;
动物:《库车》、《白比姆黑耳朵》。
仰角、俯角:
仰角、俯角是电影镜头的特殊角度。
2、水平变化:
正面(0度 ),侧面(90度 ),背面(180度 )。
正面角度:显得庄重、正规,如拍领袖作报告。另外,正面角度易于较准确、较客观、较全面地表现人或物的本来面貌。
侧面角度:显得活泼、自然。它是一部影片中用得最多的角度。
背面角度:显得含蓄、丰富。
在一部影片中,所谓的正面角度、侧面角度、背面角度不是绝对的0度 ,90度,或者180度 。它们应该是0度 〉90度 〉180度。

二、角度在电影中的作用:
角度在电影中异常重要。
巴拉兹讲:“每一个物体本身(不管它是人还是动物,自然现象还是人为现象),都有许许多多不同的形状,这决定于我们从什么角度去观看它和描绘下它的轮廓……每一个形状都代表一种不同的视角,一种不同的解释,一种不同的心情。一个视角代表着一种内心状态。因此,再也没有比镜头再主观的东西了。”
巴拉兹讲:“影片里每一个物体的外形都是由两种外形构成的:一种是物体本身的外形,它是脱离观众而独立存在的;另一种是以观众的视角和画面的透视法为转移的外形……”
巴拉兹讲:“电影艺术中的基本信条之一就是:任何一个画面都不允许有丝毫中性的地方,它必须富有表现力,必须有姿势、有形状。”
每个镜头都有它的角度,而镜头的角度将会引导观众的视角,并导致观众对镜头中被摄对象的评价。

我认为:角度在电影中的具体作用如下:
1、表现剧中人物的主观视线,表现剧中人物的心理感受。主观镜头。
2、表现制作者的视线,表达制作者的主观评价:
3、剧中人物视线与观众的视点合一。取得观众的心理认同。
(“双视线”:剧中人、观众。其实也是“三视线”包括制作者)
4、刻划人物:
《黄土地》拍翠巧几次挑水,开始是俯角,后来是仰角。

三、角度与景深
电影镜头角度的核心是一个“视点”问题,一个“怎么看”问题。电影镜头景深,我体会是一个场面调度问题。但是,说到底,它也是一个角度问题。这里我要提醒大家的是:电影元素之间是相互渗透的。机械地划分不是电影,不是艺术,而是数学。我们划分元素,并将元素分别讲述的目的是为了提醒大家对电影元素中的各个元素有更加明确、更加深入的认识。
首先,电影镜头的景深是指一个镜头中的众多被摄物之间的关系。
其次,景深镜头是电影镜头中的、包含制作者特殊想法的、制作者精心安排的特殊镜头。
最后,景深往往与双表演区、多表演区相关。
景深具体表现为两种情况:
1、清晰区与模糊区:
所谓清晰区与模糊区,就是电影镜头的前景和后景,一个清楚,一个模糊。
主要有两种情况:
A、双表演区,清晰区与模糊区相互置换。置换代替了镜头的组接。特别是日本电影(低成本),和日本、韩国的电视剧中。
这种处理的弱点是:显得不够专业,懒。
优点是:有一种特殊的神秘的效果。
B、表达主观的感受,即所谓的主观强调。
《一个与八个》老烟鬼。焦点的由“实”到“虚”,写老烟鬼跨越两个境界,写老烟鬼的灵魂的转变。
2、全景深:
一个镜头之中,没有清晰区与模糊区的区别。前景和后景同样清楚。
景深镜头往往是长镜头。说到底,景深镜头是把十几个、几十个镜头安排到一个镜头中拍摄。这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场面调度。
需要注意的是:景深镜头在电影中又可以分为“运动景深镜头”与“静止景深镜头”。
“运动景深镜头”的核心是纪实,是表现生活的状态。以欧洲电影为代表。
《阿基米的后宫的茶》:“工厂被占领”。
“静止景深镜头”则是一种东方式的距离和冷静。以侯孝贤、杨德昌、李安为代表。
《悲情城市》开头。
《悲情城市》“医院救护”。
《悲情城市》结尾。
此时,我们已经进入了长镜头。我们在长镜头部分再详细论述。
四、角度与艺术:
比电影角度、或者说摄影机角度更高层面的是:人的境界,人的世界观,人的看生活的视角。时代上下五千年,社会三百六十行,至于我们人,更是芸芸众生。
你的选择是什么?你的视角是什么?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视角。
《雨人》与《鸟人》,选择的都是不正常的人。但是有差别。
贾樟柯的视角。
《张大吹》的视角:
一个人的视角也会有变化。
父亲:朱自清的《背影》与我的父亲。
陈凯歌随着年龄变化,视角也有变化。《黄土地》的视角是土地,是豪情万丈的“恰同学少年”时候的作品。我一直认为:《黄土地》是陈凯歌最好的电影。《孩子王》是极强的文化批判。《边走边唱》很做作。《霸王别姬》很好,是陈凯歌最成熟的作品。陈凯歌有了儿子之后,更注意普通人的情感。拍摄了《和你在一起》。
杨德昌从《独立时代》到《麻将》到《一一》。我认为:《一一》是华语电影中最好的作品。年龄的变化,视角也有变化。现在杨德昌已经到了“一”了。“一”是什么?“一”是最小,同样,“一”也是最大。
沙发
发表于 2011-7-22 12:46:03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4-12-22 16:58 , Processed in 0.025648 second(s), 18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