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 校服码小 班主任剪烂多人校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11:11:0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报深圳讯   因学生穿的校服码数小,深圳某中学园岭初中部初二(7)班班主任田某剪烂班上多名学生的校服。被剪校服的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说,班主任上学期就有剪学生校服的习惯,父母也知道,但都敢怒不敢言。昨日记者采访田某,田某承认自己有剪烂班上7~8名学生的校服,她称是因为学生穿不符合身高的校服,此前曾经警告过学生,剪烂学生校服是为了“保护学生”。校方认为老师剪烂学生校服是“过激行为”,将会展开调查。

学生投诉:

班主任剪学生校服

园岭初中部初二(7)班小广(应受访者要求此名为化名)日前向记者爆料称,其班主任田某有剪烂学生校服的习惯,自己已多次遭班主任“毒手”。小广说,班主任剪学生校服已不是“新鲜事”,他第一次被班主任剪烂校服是上学期的事,那时他穿了一件短袖校服,班主任认为不符合他的身型,把他叫到办公室,用剪刀剪了校服大约5厘米的口子。还有一次,班主任认为他穿的衣服码数不合身,于是叫他脱下来,直接扔进了垃圾桶,他只能穿着校服外套回家。最近一次,班主任一次性剪了班上7~8名学生的校服,自己是其中的一个。“下午离放学还有一段时间,班主任在教室,突然叫全部同学站起来,她手上拿着剪刀,把学生校服撩起来,看见短的就一刀剪烂了。”小广说,被剪校服的以女生居多。

小广说,校服本来穿着好好的,又要自己花钱去买新的。他把班主任剪烂自己校服的事情告诉了父母,父母知道后非常气愤,但因忌惮投诉班主任会给孩子“穿小鞋”,所以没跟班主任讲,也不敢向学校反映情况。

记者调查:

被剪者女生居多

就小广反映的情况,记者展开了调查。初二年级另外一个班的学生小浩也证实田某有剪学生校服的习惯。小浩说,初二年级许多同学都知道(7)班班主任田某剪烂学生校服的事情,他的一个朋友就是受害者。

记者采访了初二(7)班的学生小言(化名),她证实了小广的说法。小言说,班主任剪学生的校服,只看校服的码数。“如果身高163厘米穿160厘米码数的校服就会被剪。”小言说,自己15岁,正是长个的时候,校服是上学期买的,老师剪烂她的校服“太过分”了。小言向记者展示被剪烂的校服,记者看到,校服的腰身部分有一个约10厘米的剪刀口子。小言说,“即使穿得不合身,校规也没说老师有权利剪学生的校服。”

小言说,自己有向父母反映,父母也觉得老师剪烂校服不对,但是也“没有办法”。校服被剪烂了,只能自己花钱买新的。

老师承认:

一次剪烂7名学生校服

就学生所说的情况,记者昨日采访了该校初中部初二(7)班班主任田某,她承认自己确实有剪烂学生的校服,理由是学生穿了不符合身高码数的校服。“我是有剪烂过,但我在班上讲了不下十次不要穿不合身的校服。”田某的说法与学生说的类似,她最近一次剪烂了大约7名学生的校服,其中女生居多,有3~4个是女生。

田某称,“有些家长会按照学生实际身高来买,但有些学生会私自改短、改小。”记者采访的部分学生也证实了有改小校服。

田某称,由于多次警告无效,所以她希望能够采取一些措施约束一下学生。田某说,她剪学生的校服除了看校服的码数,也有另一个标准。“开始要求学生穿的校服长度要遮住臀部,现在标准已经下降到把裤子口袋遮住就行了。”田某说,校服的长度不够,运动、做广播体操的时候,就会露出肌肉,她剪烂学生的校服是想“保护学生”。

对于学生投诉她剪烂校服一事,田某也认为这么做不妥,她表示今后不会自己操刀剪烂,会通知家长给学生买新的合适校服。校方回应不认可剪衣行为记者昨日采访该校办公室主任王女士,她称校方目前没有接到学生和家长的投诉,对于有老师剪学生的校服,校方将会跟进调查。王主任说,学校有规定不允许学生私自改校服,有些学生私自改小校服,不符合学生的形象,老师有劝说的权利。至于老师剪烂学生的校服,王主任认为“从行为上看是过激的”,她称会去做一个客观的调查,再给记者反馈。


634D01D94505FAF601F85A8584187DCF.jpg (36.87 KB, 下载次数: 16)

634D01D94505FAF601F85A8584187DCF.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5-1-18 02:59 , Processed in 0.029124 second(s), 21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