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徐宜平(左起)、张春华、郑纯和李桃凌分享他们的消费理念。(程友明/摄影)
 
 中新网6 月11日电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锦衣玉食的奢侈品世界,近
 年来因为中国人的富裕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与奢侈品的迅速结缘,甚至
 让一些人断言,中国人正在重复当年日本人的奢侈品消费狂热。这股席卷而来的
 奢侈品世界“风暴”,在世界各大城市引起了不少当地人的关注。在新加坡,当
 中国人在圣淘沙的升涛湾置业,当打扮光鲜的中国女孩路过,吸引大家目光的除
 了事件与人物本身,还包括对他们所拥有的奢侈品、品牌、价格等的议论。记者
 日前访问了5 名原籍中国、目前在新加坡本地生活的女生,了解她们眼中新中消
 费文化的不同。
 
 理性消费 追求质量
 
 1994年从中国来这里,3 年后便创立“徐宜平音乐学院”当起校长的徐宜平,
 目前是新加坡公民。生活已经上了轨道的徐宜平说,她在中国并没有追求品牌的
 习惯,反而是在本地的工作与收入稳定以后,才开始更注重用品的品质。
 
 她说:“随着我对人生的追求和认知的改变,就可以拥有较有质量的生活。
 我不是特别追求品牌的人,重要的是好看、合身,价格承受得了。注意穿着是在
 自己开了学校以后,因为需要代表学校,不能太随意,要在穿着上保持干净舒服
 的形象。”
 
 在奢侈品消费方面,徐宜平不认为居住本地的中国人或来自中国的新移民特
 别追求奢侈品。她说:“我接触的中国新移民都非常务实,有长远的生活计划,
 衣食住行也比较简单。是有一些追求奢侈品的人,但那只是小部分。一片天空不
 代表整个宇宙。”
 
 改变追求品牌的习惯
 
 李桃凌2005年来这里念行销硕士课程。目前已是新加坡公民的李桃凌,在中
 国湖南地区拥有工厂出租业务,与当地合伙人共同经营。在她眼里,新中两地的
 消费文化确实有些不同,而她自己就是最佳例子。
 
 “在中国的时候,我是很浪费的。我的消费方式来到新加坡以后变得平和。
 我发现新加坡人从小对孩子就灌输怎么用钱及不浪费的价值观。我自己觉得我们
 小时候父母亲和老师很少对我们进行这样的灌输,我只是觉得我要去用钱,但是
 却没有想到要怎么样节约钱,或者是让这些钱变成更多的钱。我来新加坡以后,
 受到了熏陶,就不再想要追求名牌的东西,而是寻找便宜又适合自己的东西。”
 
 李桃凌认为,在中国的消费习惯或许与中国的独生子女家庭有关。她说:
 “同学之间有一个习惯,觉得你有的东西我也要有,而且我的东西一定要比你的
 好,大家更多的是注重外在的东西。可能在中国我们家里都是一个孩子,这里的
 孩子有兄弟姐妹,就懂得分享,确实比我们同龄的人更懂得节约钱。”
 
 李桃凌举例说,自己在中国的时候,只要没开车一定会选择搭的士。但是来
 到本地后,反而有车也不见得想开。她解释说:“当然是因为公共交通很方便,
 而且周围的人都这样子乘搭公共交通工具,就连怀孕的女性也挤地铁。”
 
 新加坡人饮食消费较节制
 
 从事餐饮业的张春华2004年来到新加坡,目前是本地永久居民。她的丈夫在
 1997年受聘到本地商业区的餐馆工作,7 年后把张春华也接过来。夫妻俩两年前
 开始创业,开了规模不小的两家“川王府火锅店”。张春华以火锅自助餐作为例
 子,告诉记者说两地人在餐饮消费习惯上有别。
 她说:“我们的顾客大概一半是中国人,一半是新加坡人。一般来说,新加
 坡人比较理性消费,吃多少,点多少,基本上不会剩太多食物,不会浪费。中国
 人在这方面的习惯就不太一样。有些人可能会点得比较多,年轻人又更为明显。
 但其实和在中国比较起来,在这里的中国人饮食消费习惯已经改变很多了。”
 
 家里出资让独生女消费
 
 今年28岁的徐佳来自中国上海。她2008年抵达新加坡,目前持S 准证在一家
 电器销售行当采购员。虽然薪水不是特别高,但是徐佳家里经营钢铁生意,经济
 状况不错。她是独生女,备受父母疼爱,家里也会资助她的部分消费需要。
 
 徐佳说:“逛街的时候,我看到好看的、喜欢的就会买。我对护肤品和鞋子
 的要求比较高。买包的话,一定要买名牌,有的时候一个月买两个包,或者三个
 月买一个包。”
 
 徐佳告诉记者,自己如果没有买包的话,每个月会平均花3000元购物,和在
 上海时比较,已经收敛了很多。她说自己当时三天两头逛商场,而且都是高档次
 的商店。来到新加坡以后,她发现这里的女生没那么追求时尚,经常穿短裤拖鞋
 出门。她说:“上海的女孩子比较物质,都追求名牌,会互相比较。女朋友之间
 会互相问大家买什么,至少我身边的女孩子都这样。我们都踩高跟鞋或者平底鞋
 出门,绝对没有穿拖鞋的,就连夏天也很讲究。可是我发现在新加坡如果打扮太
 夸张的话,反而觉得全身不舒服,好像每个人都盯着我看。”
 
 多重原因让中国富人爱上奢侈品
 
 关于中国的奢侈品消费现象,东亚研究所研究员杨丽君博士分析说,中国人
 口有13亿,就算只是沿海城市的人消费,也能很快在总量上超越日本,在世界各
 地都显得突出。但除了人口外,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富裕也改变了中国人的消费
 心理。
 
 杨丽君说:“经济从慢到高速增长,这样一个阶段的消费群体,他们的心理
 跟日本这样的地方,消费文化开始理性、有节度是不一样的。中国更多人处于从
 穷开始富裕起来,就觉得说为什么你有的我不能有呢?我终于可以拥有我向往的
 东西。这是不同经济发展时期,消费心理不同的问题。”
 
 不少奢侈品牌的区域经理甚至认为,中国人今天对奢侈品的热情,让他们看
 到二三十年前的日本,中国人正在重复当年日本人的奢侈品消费狂热。南洋理工
 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刘宏教授解释说,这跟亚洲近代化、现代化的进程
 有关。
 
 刘宏说:“亚洲在早期都把西方当成是模仿学习的对象,所以来自西方的奢
  侈品,从文化研究意义上,代表了现代性,代表了进步,以及对这些方面的追求。                所以西方奢侈品的最大市场都是在中国或亚洲其他国家。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不 可否认,这些产品的设计、耐用程度,也的确是一般产品不具备的。                所以这里面也存在美学观感的因素。”                                                                                                                                   (周雁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