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629|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欧洲旅游] 滑雪初学者需要掌握的要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2-2 03:13: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滑雪的基本姿势是平衡的姿势。预备姿势正确是学滑雪的良好开端,开始阶段一定要在一块平坦的雪地进行,体会预备姿势,滑雪板分开,与肩同宽平衡站立,重心落在两脚的脚弓中间,滑雪板均衡受力,踝部略微弯曲,膝部和臀部也要稍微弯曲,背部要挺直,放松,双臂弯曲,手向下伸可至滑雪鞋的前尖,与腰在一个高度上。摆好姿势后要放松,保持一会,然后站直,重复几次。向前或侧向走几步,向前倾,用小腿顶着滑雪鞋,再向后倾,感觉将身体的重量压在滑雪板的后部,然后站直,重复几次,这时还可以作一些如膝盖左右环绕,身体下蹲,重心移到前脚趾这些动作,适应一下穿上滑雪鞋、板的感觉。

  穿上滑雪鞋、板,初步适应能站稳、走动、下蹲后,应找一块稍有一点坡度的雪道,开始学习滑行,这时应注意身体的重心向前移,两板保持平行,到集下来为止,这时我们看到的滑过痕迹是两条平行直线,反复练习几次。犁式是一种简单易学的滑雪方式,它的动作是,双脚成为八字形,立于雪道之上,双膝稍弯,身体重心在两雪板之间应自然地形成一定的角度,滑雪板的边刃切在雪地上,如果这时在坡度很少的雪地上,用犁式可以站在原地不动。下面选择坡度不大的初级滑雪场,记住犁式滑雪的动作要领,开始滑行,一定要两脚保持内八字形,滑雪板与雪地保持有切入角。从开始滑直到停下来始终保持这动作。顺着雪道滑下一次后,你会发现,滑到雪道的下端平缓地时,速度会降下来,这说明犁式能降低速度,达到了控制速度的目的。回头我们再看一下滑过痕迹,不是两条直线,而是两条滑雪板横刮的痕迹,反复练几次后。我们再开始学转弯,在刚才学过的动作基础上,把身体重心由原来的两脚中间,移动到左脚或右脚,先做原地练习,重心移到左脚(或右脚)是要稳定动作几秒钟,在身体重心左右移动时,滑雪板始终保持八字形和与雪地间的角度。再来到滑雪道上,在下滑时,将重心移到左脚上停留一会,会发现向左转弯,再重心移右脚,这时会向右转弯。(重心移到哪只脚上,身体就会沿这只脚的雪板方向滑行)。转弯动作不是重心移动了,就完成了,而是移动后,要将重心保持在一支滑雪板上一会,才会完成一个转弯动作,也就是说,转弯是持续用力完成的动作。这个滑行动作需要多次反复练习。

  在这个练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就是在滑雪转弯过程中速度增加处,由于面向坡下,速度增加,心理紧张而没完成动作,就失去了平衡,摔倒,这时重要的是记住动作重点,保持动作,完成转弯。在反复练习多次后,可以在速度减缓处使两条滑雪板平行滑行、在转弯时变为犁式滑行转弯。初学者开始滑雪时,会觉得很累,这主要是掌握不好平衡,身体紧张造成的,学会了犁式滑雪,能熟练滑行以后,你会觉得象散步一样流畅,轻松,自如。

  雪道上有道标,不同颜色和形状代表不同级别。绿色圆圈是初学者雪道,坡度大概是不超过40度。蓝色方块是中级雪道,大概是不超过65度,再上就是高级的黑色钻石雪道。每一色中当然也有容易,中等,困难之分,而且相差相当大,比如5度和40度都可以是绿道。一般来说,越好的雪场,难度越高。世界一流的雪场的绿色雪道有的会比通常雪场的蓝色雪道更陡。黑钻中还有双黑钻这一级别,是顶级难度的雪道。很多雪场都有按技术分级的训练课程。从未滑雪的可以从第1级学起,在一般的雪场,第1,第2级可以上绿道,第3,第4级可以上蓝道,第5级起可上黑钻。
沙发
发表于 2013-2-2 09:36:45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3-2-2 10:54:14 | 只看该作者
受益匪浅啊,真的很有用啊
地板
发表于 2013-2-2 18:35:33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我特别喜欢旅游的
5#
发表于 2013-2-3 02:07:36 | 只看该作者
哦,楼主说的这些平时很有帮助
6#
发表于 2013-2-13 11:16:56 | 只看该作者
嘿嘿,回个贴表明我来过。












仙国大帝
7#
发表于 2013-2-19 01:03:34 | 只看该作者
辛苦辛苦,谢谢了~~












半亩花田 yangsang 永颜化妆品 fanxisho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4-11-11 03:59 , Processed in 0.024132 second(s), 18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