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青田] 青田鱼灯如何在继承中创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0 04:24: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浙江青田鱼灯历史悠久,据传是青田南田人、明朝开国元勋刘基为了反抗元朝统治,暗地招募义兵,为了掩人耳目,将军事十大阵图融入“鱼灯”,以舞鱼灯的形式操习兵阵。青田鱼灯因为其独特的历史和完美的艺术性,在青田县民间一直流传至今。新中国成立后,青田鱼灯曾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建国五十周年庆典演出以及第五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第七届中国艺术节等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被誉为“天下第一鱼”。2005年,青田鱼灯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入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但近几年来,青田鱼灯由于种种原因,在传承和创新中潜存着一些误区,如果在今后的传承和创新中不解决这些问题,它将成为今后继承和发展青田鱼灯的障碍。

  首先,青田鱼灯的风格特色发生了质的变化。青田鱼灯的风格特色非常独特,即以走各种类似军事阵型的“阵图”,结合舞蹈动作来体现不同季节中鱼类的生活习性,因此具有独特的军事操习风格,连音乐亦有“擂鼓进军,鸣金收兵”的军事效果,故民间称之为“鼓是令”。粗犷、热烈、奔放、活泼的特色尤为分明,从元朝至今几百年中,这种风格特色一直都大放异彩。

  如今的“鱼灯”自从混合进许多其他舞蹈元素后,不是吸取、消化再融入“鱼灯”,而是与其他舞蹈元素的混合,使“鱼灯”不像“鱼灯”,似其他舞蹈又不像其他舞蹈,使“鱼灯”独特的风格特色大受影响。尤其是加入“荷花”舞后,虽然好看,但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就风格特点来说,柔和优美有余,粗犷热烈不足,更没有军事操习的特点,完全没有原来的风格特色。

  此外,青田鱼灯的舞韵在误区中失去了原来的魅力。“鱼灯”的韵味,即“活、泛、高、快”,其意为鱼灯操舞得要活、舞得要泛、跳得要高、跑得要快,快节奏时犹如暴风骤雨,步伐快如风,鱼灯疾似箭,上跳如龙腾,下窜似燕掠。这四个字在如今“鱼灯”中除了“活”以外,其他都不存在,尤其是“泛”的韵味,即速度、高度都要有强烈的对比。更重要的是要“舞”,即两鱼相交时或“高跃”或“跳龙门”等,都必须先将鱼灯贴地“泛白”,然后按弧线将灯“派”过去,“派”得要圆,再“泛白”,沉下水底……这才是“舞”的韵味,这样才能更加集中而高度地表现鱼的习性。

  如今的“鱼灯”在上述几方面,只是将鱼灯当作没有生命的道具,鱼背朝上,垂直地背上背下,以“背”来取代“派”。难怪老文艺干部王为纲老先生认为这“不是舞‘鱼灯’,是在背‘鱼灯’”。这是很危险的现象,它使“鱼灯”的韵味产生质变,久而久之,“鱼灯”由于失去了“舞”的韵味,必定也会失去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这些误区中,青田鱼灯的文化底蕴失去了内涵。“青田鱼灯”文化内涵应该包括“有动作、有内容、有精神”,单有动作,而没有内容和精神,那是单纯的模仿动作而已。“鱼灯”以走“阵图”结合表演鱼的舞蹈动作来反映不同季节中不同鱼类的生活习性,即鱼的各种不同的生活内容和鱼的各种不同的神态。所以“鱼灯”的文化内涵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而今的青田鱼灯,统一的“龙头鱼身”,统一的同种色彩,共性虽然突出,也显得整齐干净,但是,不同鱼类的个性(包括生活和习性)就完全消失了。“鱼灯”的每种“阵图”都是鱼的一种生活和习性的反映,“鱼灯”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就是因为以走“阵图”这种特殊的方式,结合简单的舞蹈动作来完成舞蹈流程,体现“鱼灯”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如果取其他舞蹈中常用的一般队形,来取代“鱼灯”独特的“阵图”,那么就失去了“鱼灯”原有的文化内涵。要取代传统的“阵图”,必须要有更能体现鱼类生活习性的队形或将原来的传统“阵图”进行改良、加工、丰富,成为更加充分而集中地体现鱼类生活习性的阵图,所以创新必须科学、严谨。

  创新和传承的误区也让青田鱼灯的伴奏音乐失去了灵魂。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轻快的音乐只能为轻快的舞蹈服务,欢快的音乐亦只能为欢快的舞蹈伴奏。粗犷、热烈、奔放,具有军操风格的“鱼灯”,需要“鱼灯鼓”为其伴奏,音乐家周大风先生曾说过:“只要听到‘鱼灯鼓’声,便知道是‘鱼灯’来了”。但现在的“鱼灯”却以欢快的丝竹乐为其伴奏,用丝竹乐来取代“鱼灯鼓”的伴奏,原来的音乐被取代后,音乐是丰富了,但丝竹乐是不可能产生像“鱼灯鼓”那样热烈、粗犷、奔放的音乐效果,同时不可能与“鱼灯”有特定的匹配性。这样,“鱼灯”的粗犷、奔放而具有军操的风格特点就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当然,传统的“鱼灯鼓”音乐太单调,必须丰富它、提高它。但是,不能因为单调就让它消失、遗弃,它毕竟是民间优秀的文化遗产,况且在民间普及“鱼灯”还非常需要“鱼灯鼓”,因为只有用“鱼灯鼓”伴奏才能真正体现青田鱼灯的灵魂。没有了“鱼灯鼓”也就没有青田鱼灯的灵魂了。

  青田鱼灯的传承人郭秉强老先生认为,这些问题的根源,都是因为不懂“鱼灯”文化,不知道“鱼灯”的韵味和内涵,又不重视“鱼灯”的普及和提高工作以及“鱼灯”人才的培养工作,不重视虚心地向民间艺人学习。当需要“鱼灯”时才临渴掘井,由于不懂“鱼灯”,外行看热闹,只要好看、热闹,花了重金自己也以为值得,也就不能去鉴别、去注意排演的是什么样的“鱼灯”。

  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只有十六个字:“领导重视,广抓普及,狠抓提高,注重内涵”。普及靠当地文化部门和文艺干部,提高须靠专家和民间艺人相结合。只有去抓“鱼灯”的普及和提高工作,在普及中去改革,在改革中去提高,注重青田鱼灯的文化内涵,青田鱼灯明天才能在传承中得以创新,在创新中得到真正的传承。

(青田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4-11-25 17:57 , Processed in 0.025983 second(s), 18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