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熏笼小,团团锦帊围。
浮阳烘酒思,沉水著人衣。
——杨万里
风生团扇清无暑,衣覆熏笼润有香。
竹屋茆檐得奇趣,不须殿阁咏微凉。
——陆游
我们的老祖宗在远不及我们的生活条件的情况下, 把生活过成了我们至今不能企及的诗意。
(本次展品,明 景德镇三足香薰炉,来自上海博物馆)
巴黎亚洲艺术博物馆此次精心打磨,从全世界各地搜集来了一系列关于中古“香薰”文化的展品,首次为大家呈现了一个特别而又意义重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展览——“中国香”(Parfums de Chine)。
展览带我们从公元前三世纪一路漫步到十九世纪,可以说是一趟完满的中国香文化之旅。
(本次展品,明 陈洪绶《斜倚熏笼图轴》,来自上海博物馆)
展览时间:2018年3月9日—2018年8月26日
开放时间:10:00—18:00 周一闭馆
地址: 7, avenue Vélasquez,75008Paris
地铁2号线stations : Villiers ou Monceau
地铁3号线station : Villiers
门票: 9欧,18岁以下免费
(本次展品,清 景德镇香薰五件套,来自上海博物馆)
看展小贴士:“香薰”小知识先了解一下!
“香薰”在我国古代的地位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古人生活节奏比现在可缓慢得多,一切只能顺天而为,路途很遥远,四季很漫长,人们反而更有时间和精力追求精神的愉悦和表达对天地自然的敬重,所以古代许多事都是围绕着一个“礼”,“礼”是中国古文化的瑰宝,“香”是“礼”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马王堆出土熏笼)
最早的香薰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当时的燔香祭祀就是一种“礼”。
先秦时期,除了用“香”祭祀和驱邪,从高官到百姓都随身佩戴“容臭”(这里的“臭”xiu,指气味),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香囊”。
《离骚》说:“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身上披带江离和白芷,又以兰草作佩饰)
《礼记》中记载:“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
(先秦时少年拜见长辈先要漱口、洗手,整理发髻和衣襟,还要系挂香囊,避免身上的气味冒犯长辈)。
《诗经》和《楚辞》中也多有对香木香草的歌咏:“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这其中的“萧”、“艾”都是当时比较常用的香草)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这样的生活,难道不比我们现在用香水美?
在香料珍贵的年代,“香薰”就是古人的奢侈品,
从唐代开始,文人香风行。“文人香”不用龙檀沉麝等名贵香料来表明身份地位,而是讲究用树皮等自然之物,讲究在参禅悟道、品茶歌舞时室内香烟缭绕,意境悠长。
(这种银质香熏球在唐代贵族中非常流行,熏球内因装置两个环形活轴的小盂,无论熏球如何滚动,环形活轴皆能起平衡作用,使小盂始终保持水平状态,除了精巧没关,还不会发生火灾隐患。)
古代文人四般闲事,“焚香”为首,其次分别为点茶、挂画、插花。
“香”可让文人们平心静气地享受自己的精神世界,北宋黄庭坚曾作《香之十德》,当中提到:“感格鬼神、清净身心、能拂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久藏不朽、常用无碍。”“焚香除妄念。”
(明 15世纪 铜鎏金宝鸭香熏)
宋明时期小商品经济发达,海外贸易兴盛,异域香料丰富了起来,香文化因此走进了普通百姓人家。
(清乾隆 白玉香熏)
到了清朝就更不用说了,熏炉盛极一时。
故宫内大殿、书房、内寝皆置高达三四尺的巨大熏炉,形如金钟。
(清乾隆 铜胎掐丝珐琅太平有象三足香熏及花觚)
文人骚客之间流行“炉瓶三事”,即各种造型的香薰盒。
大街小巷小姐太太们人手一炉,铜制的小香炉镂刻各种吉祥图案,在当时民间引领风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