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际] 菲律宾支持日本军事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1 02:36: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英国《金融时报》12月10日引述菲律宾外长德尔罗萨里奥在接受采访时的表态,称“支持日本修改和平宪法重整军备,以抗衡中国不断升级的强硬军事姿态”。报道称,菲外长这一不寻常的声明可能令中国政府不安,反映出菲律宾对于中国在南海的挑衅越来越震惊,“亚洲地区对强硬的中国的恐惧,也许正开始压倒对日本战时野蛮行径的记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10日对此表示,现在已不是冷战时代,不存在一国制衡另一国的问题。中国学者金灿荣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中日已不可能重复70多年前工业日本侵略农业中国的景象,当两国站上同样的文明阶梯,决定胜负的关键是体量。
     “我们对此将非常欢迎。我们正在寻求本地区的平衡因素,而日本可能成为一个重大的平衡因素。”在提到日本重新军事化时,德尔罗萨里奥这样称。这一表态被国际媒体广泛引用。日本《每日新闻》10日称,“那些支持日本脱离和平宪法的人找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支持者”。《金融时报》称,菲外长的这一表态距离日本12月16日举行大选只有几天,宣称要修改日本和平宪法、加强该国军事力量的自民党总裁安倍晋三有可能重返首相宝座。法新社在报道这一言论时特别提到,日本自1941年12月起占领菲律宾3年,至少100万菲律宾人死于战争。
  就在外界质疑菲外长是否真为对抗中国连殖民历史都不顾时,菲律宾外交部发言人赫尔南德斯10日发表声明称,“我们希望日本支持和平解决这里(指南海)的争端”,“结交更强大的盟友符合菲律宾利益”。路透社称,此言是对德尔罗萨里奥言论的迎合,文章引述另一名菲律宾外交官的话称,菲律宾并不像其他亚洲国家那样担心日本的军国主义历史,“因为二战后日本已证明它是一个民主的、负责任的国际社会成员”。
  在南海争端中,菲律宾是争取“外援”最积极的国家,而反观日本,拉东南亚国家联合对抗中国、将南海问题同钓鱼岛问题挂钩的用心也显而易见。日本的右倾化在亚洲各国都引起担忧。10日发行的日本月刊《文艺春秋》发表安倍晋三题为“建设新国家”的文章。文中称,将允许日本行使集体自卫权,从而实现与美国“对等”;对于钓鱼岛问题,将设立“侵犯领海罪”。新加坡《联合早报》称,安倍在自民党政治纲领中表述的“修宪梦”包括解除日本参加“集体防卫”的禁令、允许日本使用武力保护受攻击盟国,主张把自卫队升格为“国防军”等。日本法律规定,修改宪法需要国会2/3赞成票才能通过,而此前与自民党联合执政的公明党反对修宪,但本月大选中,与安倍共有修宪梦的石原慎太郎有可能凭借其新党帮助安倍实现梦想。“俄罗斯之声”本月发文称,随着修改和平宪法、增加军事出口的声音越来越多,日本开始远离“和平国家”的形象。
  对于菲律宾外长的表态,日本公益财团法人外国人记者中心理事长赤阪清隆10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这种言论不现实。他认为,日本没有核武器,“反对武力”的理念仍植根于大多数日本人心中。不管日本将选出怎样的政权,已经存在60多年的日本宪法都存在被修改的可能性。但日本国民知道过去战争的悲惨,无论政客如何煽动,想通过军事力量改变外交,都不会得到民众的赞同。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学者吴怀中10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就日本主流民意来说,对于宪法的核心条款不主张大动。但目前国内外形势推着日本在这方面蠢蠢欲动,民意也有所放松,日本在修宪的路上可能比想象的要快、要远。安倍晋三在位时已经通过国民投票法,为修宪铺好了路。接下来就是众议院提出动议,经过2/3多数同意,再经过50%的国民投票最终成型。
  吴怀中认为,一个正常的国家希望壮大军事力量无可厚非,由一国国民决定。但对日本,亚洲邻国就要打一个很大问号。在侵略旧账没有算清的情况下,在历史问题没有清醒认识的前提下,日本要强大的军队干什么?野田不承认二战战犯问题,安倍连慰安妇问题都否认,过去的日本政治家不轻易谈论二战问题,而新生代政客把恢复军力天天挂在嘴边,日本的政治生态在发生变化,这样的日本无法让亚洲放心。对中国来说,中国虽然无法控制日本政客的具体挑衅,但我们更有正当理由增加让这种挑衅付出代价的能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4-11-1 06:27 , Processed in 0.033523 second(s), 17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