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话新闻] 华人在英过中秋节日气氛淡 月饼成“最后防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9-10 10:00: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据英国《华闻周刊》报道,中秋来临,一些旅英华人却向记者表示:“没什么节日的感觉”。只有中国超市陈列的月饼提醒着人们节日的到来。在中秋的节日气氛和传统内涵逐渐失落的今天,月饼似乎成了传统文化的最后一道防线。
中秋节对英国华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吃月饼是否已成为了一种“必须”?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是传统文化的回归,还是失落?《华闻周刊》记者进行了采访调查。
月饼成“最后防线”?
在伦敦工作的陈女士向记者表示,自己每年中秋都会吃月饼,“因为在这里不吃月饼,完全感受不到中秋气氛。”她说。
陈女士2006年来英,先留学后工作,今年已是在英国过第6个中秋节。在中国时,没有刻意去过“中秋节”的她,现在反而每年都会把“中秋”当成一个重要节日来过。
她向记者坦言,出国后反而更看重“中秋节”,因为在中国的时候,不用刻意去过,中秋的气氛就已经在周围了,从商家在中秋前的各种促销,各种娱乐庆祝节目和各单位的中秋福利中都能让人感觉到中秋的到来,“即使你想不过‘中秋’也不行”,所以那时候的不刻意过,倒是因为“底气足”,知道自己不会因此错过或者忘记这个传统节日。
但在英国却不同,中秋节并非法定假日,主流的商家和媒体也不会为此大做文章,如果自己不有意识地去庆祝,这个节日就很容易被淡忘,随着这个节日被淡忘的,可能还有自己的一种文化身份,“会慢慢忘记自己的‘根’”。
《华闻周刊》记者发现,许多华人来英后,“过中秋”的愿望,在不知不觉间,反而变得比国内更加强烈。而在英国过中秋实在没有国内那么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条件,如果不吃月饼,中秋就会变得跟普通的朋友聚会没有什么差别,“基本是‘涮涮火锅’了事。”
“月饼现在对我越来越重要。”陈女士说。
来自中国东北的楚先生刚来英国一年。他表示,在中国的时候,各大商业街中秋前“特别热闹”,还有观花灯、赏烟花等众多活动可以参加。“中秋回家陪父亲喝几杯酒,一家人吃月饼赏月,很有团圆的气氛”,楚先生说:“在这边则完全没有气氛,9月12日星期一不放假,要照常上班。”
楚先生近段时间逛华人开的超市时特意留意了一下月饼。“还好我喜欢的馅儿这边都有,有月饼可以吃,总算是过了一把中秋。我会买少量的月饼,意思意思。”楚先生说。



“游离”个体难寻归宿感
此外,记者调查发现,中秋这个中国传统的节日,也已成为英国华人社群内部联络感情和社交的一个重要“由头”。
“虽然都在英国,有的甚至都在同一个城市,但因为在海外工作打拼都不容易,平时没什么‘由头’。也很少能在一起聚会,过春节和中秋,是全年里,华人朋友能在一起聚会的、不多的机会。”陈女士表示。
随着中秋的临近,英国各华人社区组织、侨团和同乡会也开始组织以“中秋”为主题的社团活动,中秋晚宴、聚会K歌或游船赏月是最常见的方式。
一些和侨社保持了密切关系的华人,过中秋有种找到了“组织”的感觉,在异国他乡的冷清气氛中,找到了一点慰藉。
但也有很多来英国不久的新移民,他们和老一代华侨的社团组织关系疏离,平时的交往人群也大多为同事和行业人士,由于工作繁忙和社交圈的差异,游离于同乡会和华社组织之外。
“平时和华人社团组织没有什么联系,担心去聚会显得尴尬,所以不会去参加这些中秋活动。”陈女士说。
楚先生也表示平日和传统的华人社团联系不多,虽然在华文报纸上看到了一些相关的中秋庆祝活动,但总觉得难以找到“归宿感”,与其去“凑热闹”,不如在家自己过。
英国老一代的华人移民的社团多以区域性的社区中心、组织为主,依靠社区活动和义工援助,在周边地区形成了一种邻里网络。
但新移民很多来英国不久,尚未定居或植根英国,与老一代侨团在情感、认同和习俗上仍存隔阂。
尽管近年来,新移民社团也正在兴起,但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仍然局限于一定范围。
此外,很多华人个体对于社区活动等并不热心,主观上也会选择一种“游离”于社团之外的状态。
因此,即使通过中秋这样的传统佳节,也难以将 “游离”的华人个体聚合在一起,华人在英过节的气氛自然也难以凝聚。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或许只能通过一些“物质化”的形式,例如“吃月饼”等,在形式上守住传统的最后防一道防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5-1-10 19:26 , Processed in 0.022974 second(s), 18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