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话新闻] 《杨氏宗谱》 命运及其续修宗谱大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5 20:19: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抗日烽火中鄂北孝感《杨氏宗谱》
命运及其续修宗谱大业
杨 光(瑞士)
一、鄂北孝感杨氏家族迁徙移民史
鄂北孝感杨氏家族为江西外来移民。杨氏鄂北孝感家族之始祖杨元一(1281-1351),字峻德,号廷植,为南宋大诗人杨万里第四代孙,东汉名臣“关西夫子”杨震第44代孙,其父杨省二,1312年中举人,任江西巡案;其祖父杨庆一,官例赠文林郎。鄂北孝感杨氏江西始祖为杨辂。他曾任江西吉州刺史,因为其爱庐陵山水之美,遂居家于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元末明初,杨氏后裔-鄂北孝感杨氏始祖杨元一带领三个儿子杨福一(福一公,俗称鄂北孝感杨氏大房)、杨福二(福二公,俗称鄂北孝感杨氏二房)和杨福三(福三公,俗称鄂北孝感杨氏幺房),顺应“江西填湖广”历史大移民潮流,从江西吉安吉水黄桥泮塘不远万里迁徙至湖广孝感浐川、陡山铺和桃花驿一带开基立业(今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杨店镇又称杨家店,简称杨店,皆因为迁徙湖广鄂北孝感杨氏后裔“义人”杨廷松达人而得名)。始祖杨元一去世后葬于陡山铺玉皇殿坡下,现在墓地荡然无存。
根据明朝出版的《杨氏宗谱》记载,杨氏家族聚族而居,世代耕读谋生,清白传家。居家为民者正气凛然,外出为官者两袖清风,不失祖先杨震清白做人为官风范。湖广鄂北孝感杨氏家族以杨家店为开基地和中继站,在移民湖广后的七百年间的漫长历史岁月中,生生不息,无限荣光。目前湖广鄂北孝感杨氏后裔已经繁衍到了第二十六代,人数达数十万人之众,家族成员分布辐射数千公里之广,贯穿湖北、四川、河南和安徽56个县市,小部分鄂北孝感杨氏后裔还远迁北京、上海、台湾、美国和欧洲。根据初步不完全统计,鄂北孝感杨氏后裔目前定居的村落和社区共有70余座(处)。
杨元一的第三个儿子杨福三(1315-1384),字世杰,号进周,为浐川铺塾师,去世后亦葬于陡山铺玉皇殿坡下,现在墓地亦荡然无存。作为我们鄂北孝感杨氏幺房始祖开基立业,枝叶繁茂,至今杨氏幺房已经繁衍到二十六代了。通过世世代代和湖北人本地和外来移民的通婚,我们早已经从七百年前的“江西老婊”变成了地地道道的“湖北佬”了。抚今追昔,鄂北孝感《杨氏宗谱》对于移民之家族的鄂北孝感杨氏家族和族人是何等的重要自不待言了!杨氏家族迁徙湖广后,人才辈出,风起云涌。在文人才方面,上世纪之初,最早开启鄂北孝感留学日本、美国和法国之先例,鄂北杨氏家族族人后裔仅仅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就多达几十人负笈留学海外,譬如鄂北杨氏家族二十一世孙杨玉清,曾经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回国后担任过国民政府司法部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参事;二十代孙女杨美真,留学美国费城大学,归国后成为民建创始人之一,后来嫁给了“七君子”之一的民主人士-新中国第一任粮食部部长章乃器先生。时到如今,鄂北孝感杨氏家族在海外的留学生已经发展到第四代了,留学香火仍然不断,滔滔不绝,纷纷到海外学习和追求真理、民主和科学,目前尚有多达几十人留学海外。在武人才方面,鄂北孝感杨氏家族,仅仅考入和毕业于黄埔军校1-8期的后裔子孙就高达36人之多。七百年来杨氏家族渐渐地成为鄂北孝感大户和望族。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为了不遗失家族氏族基因和宗亲血脉,避免近亲通婚,也是为了光宗耀祖,传承家族文化和奋斗不息的爱国主义精神,鄂北孝感杨氏家族族人又先后四次续修鄂北孝感杨氏家族宗谱。第一次于民国五年(1916)于应邑高桥杨家湾祠堂(原为应山县高桥杨家湾,现在为随州市广水市高桥杨家湾)续修;第二次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于应邑高桥杨家湾祠堂续修;第三次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于礼邑东杨家湾祠堂(原为礼山县二郎店东杨家湾,现在为大悟县二郎店东杨家湾)续修;1949年以后,由于政权变动等各种原因,鄂北孝感杨氏家族族人不仅没有续修杨氏宗谱,而且原《杨氏宗谱》老谱也在差点在“文革”中被焚烧,后来因为几位杨氏家族族人会武功长者的全力保护,《杨氏宗谱》老谱才得以第二次劫后余生,化险为夷,但是鄂北境内所有杨氏家族祠堂均被人为毁坏殆尽,杨氏家族和家族的文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残酷的历史考验,杨氏家族和家族遗产得到了史无前例的破坏。上世纪九十年代,经过我已故初中同班同学族人杨绍波的父亲杨烈炳族叔公(大悟县农机局退休干部)、杨先早族叔等人的倡议,提出群策群力,续修杨氏家族宗谱,并于1997年清明节发起成立了以其为首的续修“杨氏宗谱筹委会”。经过他们10多年的艰辛卓越工作,他们一群杨氏家族的退休老干部义不容辞地担负其杨氏家族续修宗谱的历史重任,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任劳任怨,夜以继日,义务工作,堪比鄂北杨氏家族“司马迁”。在众族人的鼎力支持和努力下,终于大功告成,在2009年续修宗谱成功,鄂北《杨氏宗谱》得以顺利编辑出版印刷发行。这次续修的杨氏宗谱被命名为“四知堂”· 鄂北《杨氏宗谱》(孝感杨店)三福祖世系。如今谱成根留,我的高祖杨思聘(1880-1910,字珩甫,号国珍前清癸酉科孝感县举人,曾经担任钦任湖北盐大使,参与编辑光绪年间出版的《孝感县志》)、曾祖父杨尔泽、四曾祖父杨尔溪、祖父杨复震、长辈杨烈炳等百年间杨氏家族精英们马拉松接力赛跑式的参与过杨氏家族续修宗谱的“史官”们却陆续仙逝而去。他们为家族和民族做出的突出贡献将彪炳史册!
二、日寇魔爪下的杨廷松和杨家将
今日鄂北孝感杨家店简称杨店,该地因为杨氏姓氏而得名,杨家店之名始于杨廷松。根据清康熙年间出版的《孝感县志》记载:杨廷松,字汝节。父沔饶于财,析箸时,兄弟各择腴产。斗山东地衢而瘠,廷松欣然受之,父大悦。性好客,恤灾急人之急,宗里推服,以是斗山稍聚成市。杨家店自廷松始也。岁饥,出粟贷人,或不能偿,焚其劵。并置义仓,赈乡里之贫无告者。已置义馆、设义学、建义桥、立义冢、凿义井,远近便之。知府宋越、张子衷皆旌其门,翰林王廷陈、御史毛风诣皆有《六义记》,江西参议茅坤为之传。知县赵可镕请致乡饮,不赴。”
从这些古代文献中,我们大概得知了先人杨廷松的生平和事迹。“六义”杨氏闻名四方,因为一个“义”字,不仅造就了杨家店之地名,而且还形成了“斗山稍聚成市”的街市。杨廷松的确是我们杨氏家族里伟大的人物之一。首先他讲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继承得非常好。作为“义士”的他不仅家境富裕,是个有产者,而且为人忠厚老实;其次他同时也是个大慈善家,从生到死,从教育到民以食为天,均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六个方面均办有慈善,方便人民,并对穷人帮扶同情之时,却不买官府大员的账,因为其做慈善的方方面面均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如果政府没有做好这些工作,也就是官府官员的失职,至少从杨家店这个区域可以证明,不然他没有机会去从事社会慈善事业;再次他这个人很有骨气,不仅蔑视官府官员,而且官府官员请其吃饭喝酒也不去同流合污,劳民伤财,为人民增加负担,同时也是对官府官员腐败的无声的抗议,其人其事至今对我们的干部和群众仍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杨廷松去世后,葬于杨店,其生活时间段为明天顺至嘉靖年间。从清康熙年间出版的《孝感县志》得知“墓在斗山铺之金果园”。其墓应该为明朝古墓,由鄂北杨氏家族族人守墓和完整保存至抗日烽火烧到孝感境内之前。民国二十七年(1938)十月二十九日,日寇滕江联队侵入县境,孝感城沦陷。日寇在孝感城区和县境内烧杀抢奸,无恶不作,直到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期间日寇下乡到杨店“扫荡”之时,将杨廷松墓地毁坏,夷为平地,荡然无存。众所周知,杨氏为忠义之族,文武双全,杨廷松墓地在当地的影响力不亚于因“孝”而得名的汉孝子董永。在中国毁坏祖坟为一大忌讳,由此一定会和其子孙结成深仇大恨。日本鬼子在武力征服中国和中国人的同时,痴心妄想地要消灭中国文化和家族,破坏文物古迹古墓。这些法西斯的暴徒做法适得其反,鄂北孝感杨氏后裔,不忘家仇国恨,陆续有30多名杨氏子孙为报家仇,洗刷国恨考入黄埔军校,毕业后奔赴抗日前线,誓死拼杀,全力奋战,其中,抗日烈士杨烈选(1917-1940)是唯一壮烈牺牲在家乡孝感花园的鄂北孝感杨氏后裔。杨烈选毕业于黄埔军校,因为抗日战争的需要被国军派到日军盘踞的孝感花园收集日军情报,后被汉奸出卖而被日寇关押。他宁死不屈,被日寇放猎狗活活咬死,其状惨烈,其妻女70年后才知道其抗日事迹,但至今还不知道烈士尸骨埋在何处。家仇国恨系于一身的孝感杨氏后裔们大部分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舍生取义,保家卫国,继承和发扬了杨氏家族先祖杨令公抵制外辱、不屈不饶的爱国主义精神。鄂北杨氏家族后裔抗日烈士们永垂不朽!
三、抗日烽火中的《杨氏宗谱》命运与续修宗谱大业
民国五年(1916)鄂北孝感杨氏家族续修《杨氏宗谱》后,按照杨氏家族族规每20年需要续修宗谱。按此规定的时间计算,杨氏家族应该在民国二十五年(1936)续修宗谱,即第二次续修宗谱,杨氏族人如期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于应邑高桥杨家湾祠堂续修完宗谱;此后又应该于20年后续修家谱,即应该到1956年开始从事此方面的续修工作,但是因为日寇的入侵,打乱了鄂北杨氏家族续修宗谱的计划和日程安排。因为在抗日烽火中不仅先人杨廷松墓地被毁(日寇并不知道其人其事),而且为数不多流传于世的《杨氏宗谱》也差点毁于日寇之手和战火之中。杨氏家族族人早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就将如何妥善保存《杨氏宗谱》事宜提到家族议事日程上来了。按照鄂北杨氏家族族规规定,杨氏家族大房负有保管家族宗谱之责。当时鄂北杨氏家族大房所处的杨店已近被日寇所占,为了妥善保存《杨氏宗谱》,除秘藏于地下石窖外,还将另外一套祖传《杨氏宗谱》带到了当时认为比较安全的大别山山区里面的孝感北部(当时已经从孝感县析出为礼山县,即今大悟县)的二郎店东杨家湾保存。不料,民国二十七年(19388月起,日寇向大别山地区发动疯狂进攻,目的是侵占华中大城市武汉。毗邻武汉的大别山地区变得越来越不安全了。913日,9架日寇军用飞机飞抵大别山地区的礼山县境内的新城(时为县城)、河口等地,投掷了34枚炸弹,炸死无辜平民38人,炸伤16人,炸毁房屋1191190余间,直接经济损失达金圆券30800万元。这之后日寇多次轰炸礼山县境。1024日,日寇江北一路的第十师团三浦联队由河南罗山侵入礼山县境宣化店等地,日寇第六师团岩琦支队由黄陂县城北上侵入礼山县境河口,后侵入夏店,28日礼山县城沦陷,礼山县政府逃亡,日寇又相继侵入礼山县境二郎店、大新店和三里城,期间发生了6个日寇大摇大摆地侵占二郎店的日本“神话”和中国人听说日寇来了,不分青红皂白,没有摸清才只有6个日寇的情况下,县政府官员和群众几十万人纷纷放弃抵抗而逃亡的“笑话”,接着日寇在多地发动“清乡”、“扫荡”,在礼山县境内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保存在二郎店东杨家湾的《杨氏宗谱》也处在日寇轰炸的高度危险中,搞不好就会人亡谱失,灰飞烟灭。这种国破山河在的非常困境令鄂北杨氏家族族人们忧心忡忡,经过商议,族长不得不决定把这套视为鄂北孝感杨氏家族族人生命还要贵重无比的《杨氏宗谱》老谱由专人秘密武装地从第二保存地二郎店东杨家湾护送到40里地开外的第三保存地大新店的粟谷山大山底下杨氏家族世袭居住地杨家冲(也叫邵王家冲)由族人专门派人保管。族长规定宗谱不得离身,保管人还必须誓言“人在谱在,人不在谱还在”。为了安全起见,鄂北杨氏家族杨家冲族人分工合作,快速地誊写了另外二套手抄本《杨氏宗谱》,一套还是按照老办法埋于村内地下石窖,另外一套则是又派专人秘密武装地转移到还没有沦陷的大别山深处的第四保存地杨氏家族其他族人手中保管。由于日寇很快侵入大新店,这个第三个家谱的保存地-杨家冲也进入了日寇“清乡”、“扫荡”势力范围之中,杨氏族人和《杨氏宗谱》又处于高度危险之中,杨氏家族族人们惶惶不可终日。一日,日寇从大新店据点渡过澴水、大新河两条河流后,开始对杨家冲“清乡”。日寇先“清乡”了离杨家冲口外较远的陈家畈和邵家冲后(整个杨家冲除这两个小村庄处在冲口外,杨家冲位于十多里远的冲尾),准备到杨家冲“清乡”。
从民国五年(1916)续修的鄂北《杨氏宗谱》中,我的二曾祖父杨尔浴(仲辛)写有《肃谷山考》、《肃谷山杨家冲祠图记》、《杨家冲之左右》、《杨家冲之对面》、《杨家大坡记》和我的祖父杨烈群(复震)写的《读大坡记书后》等多篇宝贵文献,帮助我们完完整整地复原和再现了杨家冲解放后被人为严重破坏的原始生态和风景区式的风水佳境以及村落格致、民俗民情。杨家冲是现实版的大别山及澴水水系《清明上河图》,鄂北大别山里的世外桃源。        
《肃谷山考》:“五岳(作者注此山为县境内最高山峰,主峰海拔高865米,也是县境内名气最大的大别山主峰之一)西南行三四十里,具五岳之体而微者,则曰肃谷山。考孝感县志,原名粟谷山。壑深土出粟与谷,取其能养民也。后更名为粟谷堡。谷幽山肃。昔人垒石为城,周围五百余丈保守之。洪杨捻匪窳楚,屡次经过,携掠山麓,各村落不敢觊觎堡内,取其能汉民也。山之巅形如弩弓,中起一小脊岭,左右良田旱地各数石,甘泉二,左右山头尽于西,惟西门抵昔人筑城门于岭之尽头处。水西流,石壁立,春夏山水暴发,瀑布数十余丈,旁有老虎洞。元季明末兵焚蔓疫,居民靡有了,遗虎则于其中”。
《肃谷山杨家冲祠图记》:“肃谷堡分四大支。千谷山如悬钟高出西方,再西忽降沟岗为峦起伏奔凑西尽河湾,南尽陈家畈,抵小河山之南面垂里许忽高忽低之短岭,尽头开小嶂,东西长四十丈不足,背阴向阳屋三进,每进阶六七级,前进向河之外门十三,内分五十余家,皆士儒公之苗裔也。肃谷山半露于东大坡,横帐于南千谷山,坐镇于北兔耳山,团坡脑挤,排迭于西燕窝嘴,形同半岛。塔耳潭砥柱中流,正冲水至燕窝嘴,折而南至塔耳潭入小河,折而西至刘家咀,入大河出双桥镇。”
《杨家冲之左右》:“粛谷山西行五六里,高下之势,如卧如立,尽兔耳山气钟于南大纲沟恨虎凹、夕阳沟、姚沟、太沟黄土冲水俱南汇于正冲,经门首西南流唐司沟、研子冲,二流汇于祠北村,西出土地堰,入正冲二斗沟太平冲,水直出正冲,母猪嘴截其狂,奔西下二百余步有黑石嘴,为西方屏障,凡入村者必逾是嘴而后得见环村之林木,出村者亦必逾是嘴而后得见邵家冲之山水、燕窝嘴、塔耳潭,又为邵家冲之锁钥”。
《杨家冲之对面》:“粛谷山南行一伏为平路,再起大坡横障。粛谷山之西南石乱土燥,五谷不生,惟松粟柴薪取之不尽。又分两大支,南支近胡家湾,西支初伏如鹅颈,再起如鹅首之凸,复折而西垂里许小岭土名小岭子。上隆下杀,如飞鹅之蹼,又如蘸墨之笔,直朝村中,下有石碾,四时旋转,如笔之运;上有高田,春耕夏耨,如砚之园。鹰嘴沟水先洗田,后透笔毫,复绕石研复来良可慨矣”。
《杨家大坡记》:“双桥镇之东,肃谷山之南,过二三百步联珠峡,忽起一山,高数百丈,周围十余里。余祖迁居山涧西面而居者近三百年矣!人见之久而姓纯杨故名余村为杨家冲,为杨家大坡。闻之前清咸同(年)间捻匪为乱,蔓延遍地。附近老幼多入坡中避乱,藉肃谷堡为障,捻匪虽屡过坡下究不敢入坡中为害。人人皆云有神助,余以为然。何者此坡系五岳山所产生,五岳山尚称为大仙山,此坡亦应称为小仙山。人如坡中避乱,如入仙人之室,即正人君子莫敢斜视而无知之捻匪尚敢侵害于其中乎!不意先父在旁笑曰:‘其方近谑,其理无差乎!’今坡尚在,而先父已殁十载矣!闻时余携烈儿至坡上指之曰:‘某是汝先大父携余坐处,某是汝先大父携余立处,某是汝先大父携余归处。今余携汝至此,只见汝先大父坐处立处归处,不见汝先大父之形,不闻汝先大父之声,由此以观安之不转瞬间,汝亦携子至此指余之坐处立处归处耶!’言毕而沧然泣下,不忍久视,即携烈儿缓步而下,见林鸟飞鸣,百花灿烂,不觉又忘先父登坡之形状而乐牧童樵人往来之不绝也。牧童乎,樵人乎,岂伊族乎,犹吾祖钦公之苗裔也。余顾而乐之因为记。”
《读大坡记书后》:“村之前有大坡,林茂而土肥,山大而势圆。吾仙人迁此几百年,耕田而食,凿井而饮。子孙蕃珩,世代勿替。余先父有感于中,撮其要记其事之于前典型犹在,距今三十余年矣。兹值族人倡续宗谱之日,有德者序其事,有绩者记其名,德业与古绩同一,名垂千古,昭示后人,后之人又安能忽其事,略其名而不予续述之也。逊清以还,民国肇造,干戈扰攘。凡四十年,先内战后国战,国战后继之内战,峰火漫天,处无净土,生民涂炭,已达极点。劫后余生(作者注指其一九七五年底被“特赦”,出狱回家,已经离开家乡三十多年了),得返故里,途遇昆季,指其坡而相告曰某月某日倭寇将至,坡之西林木深幽处为余等避乱之所;某月某日匪军至村为之满,索食数日,幸未杀害。惊冀(悸)之余,始知我父老兄弟诸姑姊妹在此二次世界大战中居斯坡下已备受痛苦恐怖矣。或曰坡固巍巍,惜其厌村而不朗,以此之故,人皆英杰,徒博虚名而不扬。人杰则地灵,其名益显,果地灵而人杰,其名愈彰。吾愿坡神退步,以设想使后之人咸能吐气扬眉,世守斯坡,勿坠先人之志也可。”
从上面众多的家族族谱中所记载的历史文献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个年代的杨家冲地理位置十分险峻,其背靠粟谷山,山上筑有城堡和山寨,从山上流出的多条小溪在村内汇聚成河成堰,然后徐徐挨着悬崖流出村口,流到10多里路外的外冲口,汇入大新河,并且杨家冲内原始森林密布,地貌起伏不平,山峦交错,地形十分复杂。在古代族人进出杨家冲均乘船走水路,无陆路可行,后来因为河流水流变小,码头废弃,族人便在河流旁边的悬崖上开凿了一条进出村庄的小路,其路狭窄无比,仅仅可以供族人步行和骑马。距内村口大约一公里处有个天然的峡口,口外有个蛤蟆石垒成的桃花洞即黑石嘴,两块高大天然的黑巨石紧锁唯一进出洞口(嘴),建于清朝的下马石赫然立于大黑石外,通往杨家冲的路径十分狭窄,山路旁边均为悬崖,悬崖下面均为稻田。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杨家冲入口外窄内宽,成筲箕布袋型更是兵家忌讳之地,站在村口入口处马上就有有去无回的感觉,加上远眺内望村内全村建筑物均置于深林大山之中,而且早年鄂北孝感杨氏先祖们为了防匪防盗,发挥杨氏家族族人智慧,积极地实施村庄自治自防措施,将村内建筑物连成一片,各个建筑物内均有专道相互沟通,自西向东,一气呵成,首尾相承,宛如地道战。如果村内外发生紧急情况,杨氏家族族人均可以在第一时间足不出户,悄声无息地在整个庞大的建筑群内“跑反”逃命,销声匿迹,快速安全地转移至村后大森林中或者逃上后山山寨避难。当日日寇“清乡” 杨家冲,大队人马停留在冲口峡口蛤蟆石桃花洞处,发现整个村庄空无一人(其实族人得到消息早已经携带家人转移到后山大坡原始森林内),村内寥寂无比,现象诡异。日酋又听汉奸翻译官说此处居住的杨氏均为中国著名武士后裔,族人尚武不好惹,其子孙多为黄埔军人出身,拥有自己家族武装和土炮,当地土匪也要让其三分。日寇前后观察,左思右想,生怕进村中了埋伏,死无葬身之地,便朝村内放了几枪后匆匆地折回到了其大新店江家山据点。日寇撤走后,惊惶万分的杨氏家族族人们,尤其是担负保管《杨氏宗谱》的大房在命悬一线的万分惊吓中深深地松了一口大气。因为杨家冲在当时已经是座“空城”。全村青壮年后生均外出当兵打鬼子去了,留下的均为老少妇幼,上百号人口,根本无抵抗能力之人。如果日寇当日进村,保准将会再次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一起血洗无辜平民的杨家冲惨案,杨氏家族平白无故地将增加几百冤魂野鬼。那日真是惊险无比,我后来听长辈讲起此事时他还是胆颤肉惊,毛骨悚然。“祸兮福之所伏,福兮祸之所祸”。托杨氏祖先的福,保佑我们鄂北孝感杨氏家族不灭,并逢凶化吉,化险为夷。杨家冲在抗日战争中唯一一次遭受的日寇“清乡”,在杨家老祖宗威名的震慑下令杨氏村庄和家族虚惊一场,却完好无损,安然无恙,《杨氏宗谱》则平安无事。杨氏家族族人和《杨氏宗谱》终于躲过了一个被日寇毁灭的大劫,劫后余生。为什么日寇没有进村,具体情况不得而知,恐怕不是汉奸帮的忙。我由此推测日寇可能也是出于对中国古代武士杨家将的敬畏,没有侵入杨家冲,但是历史事实中,我又从另外一方面扑捉到了日寇也是欺软怕硬硬伤和软伤,其不可战胜的神话也将不再,日寇在对中国人的精神战中败在了我们杨氏家族老祖宗崇高的爱国精神威慑之下。如果我出生在那个年代,一定会义无反顾地成为抗日志士!抗战胜利了,中国国家赢得了战争,中国人民获得了胜利,却失去了巨大的财富,被日寇毁掉的我们鄂北杨氏家族先人杨廷松墓地没有得到日本国和日本人的恢复、战争赔偿和道歉,我们家族和日寇的历史帐还没有算清!我们鄂北杨氏家族已经三代人坚持研读日语,不为别的,就为洗刷家仇国耻。时代不同,研读日语目的和用途不同。我祖父学习日语当时是为了考入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师夷之长以制夷;我父亲研读日语因为反日获得日本国动态的需要,我研读日语是对这个无赖国家索赔和研究的需要。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只要我们鄂北杨氏家族老哥们还在,日本小鬼子休想再动我们大中华一个小指头!
抗日战争胜利后,杨氏家族族人们均认为应该马上续修宗谱,因为众多杨氏家族子弟在抗日战争中保家卫国,光荣牺牲,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族人学习、继承、发扬和纪念。于是杨氏家族打破家族20年才续修宗谱的族规,第三次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于礼邑东杨家湾祠堂续修《杨氏宗谱》。这也是民国时期最后一次续修杨氏宗谱。这次续修宗谱活动搞得热火朝天,聚集了杨氏家族最大最强的续修宗谱人力和智力阵容,为杨氏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现在将其具体续修情况介绍如下:
根据鄂北《杨氏宗谱》记载:民国三十七年(1948)倡修续宗谱一次会纪录,会议时间为古七月十六日下午十二时半;地点为二郎店东杨家湾总祠;倡修人尔溪季华 纪录(杨尔溪(1885-?)字季辛,父杨思聘(前清举人,钦任湖北盐大使)。兄弟五人,行四。长兄杨尔泗(子杨烈合,孙杨先远,黄埔军校毕业,曾任民国政府礼山县五义乡(今大悟县东新乡)乡长,后去台湾,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旬回中国大陆大悟县城关镇定居,直至去世);二哥杨尔浴(字仲辛,前清江汉大学毕业,宋教仁派,同盟会会员,其子杨烈选亦为黄埔军校毕业,抗日英雄和烈士,被日寇残酷杀害,为国殉职于湖北孝感花园);三哥杨尔泽(1879-1920,前清秀才,湖北省武昌青山口师范学校毕业。长子杨烈群,字子知,号复震,黄埔六期高级军官班毕业,1975年特赦后定居大悟县城关镇,1986年冬病逝于大悟县);五弟杨尔嬴(1892-?,字稚辛,人称“五少爷”,为著名乡绅)。杨尔溪妻屠氏为孝感县县长屠鼎三次女,生三子,大儿子杨烈弼(黄埔军校毕业),二儿子杨烈恩(黄埔军校毕业),三儿子杨烈毂,均参加抗战并献身抵制外辱保家卫国的事业。倡修续宗谱名正言顺地由杨尔溪先生提出,得到了鄂北杨氏家族族人的积极响应,于是便有了再次续修鄂北《杨氏宗谱》的举动。
倡修续宗谱是件杨氏家族的头等大事,仅仅为倡修续宗谱而召开的第一次会议,鄂北杨氏家族族人一共有42人出席了会议,代表全部鄂北杨氏家族成员讨论和议定了倡修续杨氏宗谱大事,并在大会上通过决议后履行义务执行,编辑印刷出版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第一次面世的鄂北《杨氏宗谱》。出席倡修续杨氏宗谱家族会议的有:杨思凯、杨尔瀛、杨文书、杨尔发、杨尔舜、杨尔□(作者注老谱缺失此字)、杨思德、杨尔福、杨昌勇、杨尔秀、杨尔良、杨烈□(作者注老谱缺失此字)、杨思望、杨尔惠、杨兴富、杨尔斌、杨尔生、杨烈贵、杨尔华、杨兴忠、杨尔销、杨烈伦、杨仲宽、杨烈先、杨永清、杨明清、杨德贵、杨明昌、杨烈洪、杨烈洲、杨勇庆、杨永德、杨时泰、杨时波、杨厚明、杨时清、杨子云、杨义卿、杨时良、杨先仲。
这次大会主要讨论了倡修续杨氏宗谱各项事项共九大项,涉及续修续杨氏宗谱组织机构、办公地点、安全保卫、采访编辑出版人员、经费、印刷数量以及分配套数、定价等方面。倡修续杨氏宗谱具体续修情况如下:讨论事项
一、 前次之谱由仲莘负责续修,因国难终止,续修之谱尚未告竣工,是否承其先志继续告成 。
议决:应承其先志在最短时间内续修告成。
二、 修续宗谱地点以何处为最安全最妥善
        议决:以二郎店东之杨家湾为续修办公地址。
三、 本族自仲公谢世以后文字编修无人,贤能待举或由本族推选或向外聘请。
        议决:首先暂由族中推选,实在无法选用即向外方聘请。
四、 尔溪以菲才此次倡续宗谱,不过尽个人之宗族观念以尽绵薄。对于总务经理不堪胜任,今请诸族人选定有为人士承办。
        议决:暂由季莘负责。若有困难事项,再由其伊之子光震协助办理。
五、 续修办事处之机构应职何织暨设立。
      设总务股,以杨尔溪、杨祖纲任之;设事务股,以杨尔良、杨尔榜、杨烈伦、杨永清任之;设缮写股,以杨烈懋、杨烈谟、杨时波任之;设校对股,以杨时清、杨时泰任之;设采访股,以杨尔斌、杨烈任、杨明清任之;设编修股,以杨烈群、杨列恩任之。
六、 各份草底之抄录人或由办事处派出或由各份选择人士抄送办事处编辑妥善后付印。
     议决:为减省麻烦起见,由由各份选择人士抄送办事处编辑付印。
七、 谱费均依现实物价支配,暂现定每名纳食米二升,照依各份筹办。有祭产者由祭产内开支,无祭产者则由个人自行缴纳(女儿及死亡者不取)。
     议决:谱费同各份自行设法如数缴纳,其数不准超过规定应时时间以处
八、 规计算印成之过谱每套银币  元   角。要谱之人必须以  元   角取谱,并请规定谱之套数请签明数目以便交印。
议决:计算谱之套于后:(共计37套)
杨家田 五套 枣树棚 一套  乐家河一套   童杨湾 七套
沟深岭 一套 孤山冲 一套  舒家山 一套  东杨湾  五套
西杨湾 二套 王家冲 三套  布家冲 一套  彭家嘴 一套
高桥湾 三套 杨家河 一套  南  店一套   漆匠湾 三套
九、 每份草录人除办送草谱一套交办事处并著外,其生亡年月日及埋葬地址某山某向均以正楷缮就,使编修者容易明白事实,以免错讹。
       议决:通过
时至今日,我们应该铭记也就是在这次为续修鄂北杨氏宗谱家族代表大会会议之前不久的二个月,一直支持鄂北杨氏家族修谱大业的二哥杨尔浴(仲莘)辞世,他去世前叮嘱其四弟杨尔溪带领杨氏家族族人完成其未竟之续修杨氏宗谱事业。杨尔溪也绝不食言,鄂北杨氏家族前仆后继,终于第三次修谱成功,为鄂北杨氏家族和中华民族留下来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遗产,令我们家族文化基因得以代代相传,不至于淹没丢失而向隅,更不会由此无以为继!家族的事业就是民族的事业,家兴则国强!
四、结语--鄂北孝感《杨氏宗谱》续存的伟大意义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鄂北孝感《杨氏宗谱》承载了我们杨氏家族和中华民族100年的曲曲折折、奋发向上、百折不饶光荣伟大的民族和家族的历史,鄂北孝感《杨氏宗谱》还是一部湖北乃至中国境内非常珍贵的地方文献,尤其是在日寇外族入侵的抗日烽火中和后来惨无人道的“文革”中,鄂北孝感《杨氏宗谱》在杨氏家族族人的保护下,劫后余生,没有被日本鬼子和现代法西斯毁灭。这的确值得我们鄂北孝感杨氏族人和全世界的杨氏宗亲和全国人民庆幸。在值此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顺利70周年之际,我们抚摸着沉甸甸、金闪闪的《杨氏宗谱》,感慨万分,泪流满面。今年携吾弟杨钦一道专程赴江西吉安寻根问祖之际,特别将鄂北孝感《杨氏宗谱》一套赠送给江西省地方志馆家谱馆收藏保存,以防鄂北孝感杨氏家族巨大的精神遗产和财富再次因人为或者因国难而丢失,同时也利于和鼓励我们鄂北孝感杨氏家族族人后裔将来到江西吉安寻根问祖,继往开来。
勿忘吾族历史,勿忘中华国耻!
(作者工作单位:瑞士SWISS CHINA TODAY报社社长/教授;
国内通联:湖北孝感市文化路口宇辉大厦505室 孝感光洋外国语中心收转  邮编432100 手机:13044804660  QQ 25466283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4-11-22 17:19 , Processed in 0.047279 second(s), 20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