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鉴赏古体诗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8 12:52: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网络上看,全国有着众多的古体诗词爱好者,并有许多人试着写作古诗词,我对古诗词也有着相当大的兴趣,因为,唐诗宋词的风韵让我着,并开始试着写了几篇在网站上发了。但是,我认为现在的网站在对作者的诗词进行推荐时存在着一些的误区,现提出来,不一定正确,共同探讨罢了。   

  1、应注重诗词的思想性。   

  我提出这个问题并不说就要求作者思想先行,或者说是口号式歌功颂德般的思想性,而是要求对社会的现实有所指摘或者说是有所反思、思考抑或是作者从诗作中体现出自己的忧患意识(这是几千年来中国文人最宝贵的意识),比如像白居白癜风的不同时期分类有什么不同易的《卖炭翁》;杜甫德“三吏”、“三别”之类的优秀作品。   

  一首诗词没有自己的思想性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或者说是没有灵魂的生命,就如一个孱弱的女人,如何娶得?又假如你对一个女人描写的如何如何地漂亮:杏眼蜂腰、粉面桃腮、双眸如水等等,如此,你写出了女人的美丽,却没有告诉读者这样描写的目的,是想娶之还是要媒之?这就如同没有灵魂的文章像墙上的影子一样。   

  现代人喜欢把景物描写的无懈可击,不少网站的编辑也在推波助澜,往往这类诗作容易获得推荐,其实这是诱导的误区,也是一种没有了解诗词真谛的表现,写好景物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和衬托思想,反之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表现,复制美女般地复制景物不是诗词的要义,其要义是艺术地——诗中有画,画中有话,就是画家的思想也是在优美的景物中暗含着,这是无可否认的。   

  好的诗词作品是形式和思想的统一,不能偏颇一方。   

  诗词由于有平仄的限制对表现自己(要说的)思想有着一定的妨碍,有着不能尽兴的感觉,为此说过:……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   

  写古体诗词确时有这样的限制,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因为字数尤其是平仄的限制,思想不能如实的发挥出来,外在的形式要服务于内在的思想,这样就要有所取舍,看起来粗糙了些,其实,把景物描写的再优美,如果没有灵魂(思想内容)的支撑才是问题的关键,而不仅是景物描写的细腻不细腻这样的简单。   

  毛泽东的诗词大气磅礴而在诗坛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把他的诗归为“豪放派”,而不是“婉约派”,其气势无人能比,诗词中也有一种居高临下的领袖气质,1925年作的诗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以及“数人物,还看今朝。”等等就充满着强烈的思想性,正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性而卓尔不群。   

  但是,像他老人家的那些单纯追求政治思想的诗作,在《毛泽东诗词集?副编》中许多的诗篇由于太注重了思想性而艺术性就大大折扣了,比如:《西江月?秋收起义》和杂言诗《八连颂》等就是其例(中国文献出版社1996年九月版)我要说的就是,只有把思想和艺术完美地结合了起来才是一首优秀的诗词作品,缺一不可。   

  2、应把诗词创作中有无好的“诗句”看作是关键。   

  有的网站不注重好诗句的遴选,这是一个误区,或者说是一个愚蠢的盲点。我要说的是,如果一首诗中有一句佳句,这就应是好诗,就应推荐给读者,因为好的诗句构成了我们文化的一部分,或者说是将能成为我们的文化遗产,比如“山雨欲来风满楼”这样的诗句,已是我们文化中的“熟语”,又如现代诗人臧克家的:“老牛自知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这样的诗句已是我们民族语言文化中的精华,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不用举太多了,因为我们早就被“熏陶”着。   

  作为一个编辑,一个负有推荐好诗、遴选“熟语”的责任,不能没有这样的意识,或者是没有这样的认知,这是一个悲哀,不单是作者的悲哀也是文化的悲哀,我们的编辑是不是认识到了这一点,还是没有发现好的诗句?我想不是没有,是没有发现或者说是被没有了。   

  毛泽东的《七律?冬》有这样的诗句:“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就是这样一句光彩夺目的句子使整个诗作的意境提了上来,再看其它的几句,我认为就一般化了,这句颈联和其它的句子的意思看来还有些“不粘”,但是,这就是好诗,这就是我们应该认为好的诗作。   

  3、最后谈谈写作诗词应该注意的问题。   

  我在这里要说的是用字是不是出律和出韵的问题。这不是个小问题,因为古代汉语到现在已有了相当大的变化,这里有方言的变化和语音两个方面发展缘故。   

  判断一首诗词是不是音韵和谐以及所用字是不是出律,就要首先弄懂诗韵中所有字的变化。以毛泽东的词《水调歌头?游泳》为例,其中有一句:子在川上曰,按词谱应为:仄仄平平仄,这里却是仄仄平仄仄,这样的句子是“拗句”,或者说是内容服从于了需要。诗里有大量的拗句,而词要严格得多,但是,我们要顾及思想又要考虑音律美,否则就是,买椟还珠,是愚蠢的行为。   

  诗人在写诗的过程中为了内容而使用了拗句,我们说过这是允许的,不允许的是不能犯孤平,即在这样的五言句子中:平平仄仄平,第一个字不能用仄声字,反之就是孤平;七言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三个字用了仄声字也叫犯了孤平。   

  但是,诗人在创作的实践中为了避免孤平,比如:平平仄仄平的句式中第一字用了仄声字,就要在第三子上补上一个仄声字即为:仄平平仄平;上面七言句式则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都是允许的,不能叫做是出律,更不能简单地认为诗人写出了出律的诗词句子,这是武断和不求甚解的偏知。   

  我看到过这样的文章,有的今人写文章指责古人写了错误的句式,并在网络上发表,其实这是不明智的。要知道,这些诗句是经过数百年来“淘沙”而流传下来的,简单地说,存在就有其合理的地方,我们还是不要不求甚解地指责先贤。   

  不求甚解和胶柱鼓瑟都是不可取的。   

  因为,诗谱或者是词谱是总结诗人的创作而来的,同时又指导了诗人的写作,这不是先有鸡蛋还是先有鸡那样的追问,因为诗词在前,才有的规则,这样说我们就明白了。   

  再说用字上,我前面白癜风中配方是否可以治疗白癜风gkedongtai/meitibaodao/m/96525.html]将仁与智合二为一[/url]说过语音的发展今古已有了许多的不同,比如“漫”字这个字在诗韵里有两个韵部都把其收在了里面,而且是泾渭分明的寒韵部和翰韵部,也就是说可以读平声或者是仄声,而且诗人在运用时也是根据自己诗词的需任意使用。陆游的词作《谢池春》其中有一句:“漫悲歌”,这里的“漫”是仄声(标准句式仄平平),而毛泽东的词作《减字木编辑评语文中有些观点很对,值得借鉴和学习,但也有的需要斟酌,如词韵第六部与第十一部通用的问题,不仅古韵没有这样要求,新韵也没有,用普通话来说那是前后鼻韵母的区别,是通不了的,古人古诗是有个别借用的情况,但那属于个案,不是通行,因此不能纳于“律”的范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4-12-23 18:29 , Processed in 0.026348 second(s), 18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