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83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学讨论] 展望欧洲文学的未来(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5-15 11:37: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欧华另一位被癌症夺去生命,盛年早逝的会员是张筱云。张筱芸1962年出生于台湾。东吴大学毕业,负笈德国慕尼克大学专攻音乐学。西德华侨协会理事,1997年加入德国UWG政党,1999年德国记者国际俱乐部会员,2001年当选德国记者协会(BJV)理事。曾获2001
世界侨联总会颁发〔华文著述新闻报导奖〕,曾任中国时报驻德国记者、〔欧洲日报〕特约记者、〔德国侨报〕总编辑、中华网专栏作家、国语日报〔世界文学橱窗〕专栏作者。著有〔乐迷赏乐〕,翻译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葛拉斯(Guenter Grass )的〔消逝的德国人〕,并替台湾的东方文化出版社翻译了多本书。
只看这段简历便能看出张筱云是多么活跃,生命力是多么强劲,抱负又是多么高远的一位女士。筱云富幽默感,待人诚恳,却于2007在德国逝世。
当我们还来不及从失去筱云的悲痛中恢复时,忽然又收到黄三遗世而去的恶耗。黄三,原名黄志鹏,山东省宁阳县人。少年时颠沛流离,十四岁入伍当兵,二十岁退役就学,是典型的少小离家努力不懈,与命运一争长短的时代弃儿。他做过法院书记官,法律系讲师。留学比利时,获鲁汶大学奖国际法硕士,任国际法中心研究员。1980年从商、创立黄氏汽车贸易公司,并在珠海创办外资企业〔新晶磨具工厂〕。依他自己的话说:〔40年来从太太郭凤西那儿得了不少文学薰陶。我是越来越爱文学了。〕。黄三幽默乐观,热爱生活,说著真就动笔写起来,文章见于国内外报刊,笔风温柔敦厚,对人生充满感激。出版散文集〔落叶不归根〕,〔求是文摘〕,〔汶南黄氏源流〕等。黄三于2008年逝世。
著名的剪纸艺术家孙步霏,从欧华作协创会第一天就来参与,她有一双巧手,剪出的纸艺出神入化,曾应邀于比利时等国家展出多次。一只笔擅写娟秀细柔的散文。专著有〔莱茵过客〕等。孙步霏于2009年病逝。
走笔至此,深感人定难以胜天,我们不得不承认自身的渺小。那怕是顶天立地的真正大师,肉身也有终结的一天。幸亏人间有文字可代代相传,文化和文明才得以不朽。
目前有个从中国大陆来出过书得过奖的,叫谢淩洁的年轻作家,申请入欧华作协。我认为正当其时。欧华作协是一条河,缓缓长流后继不断,在遥远的欧洲种植华文文学,从播种到收成,是代代相传的工作,有新血就有希望。
这篇文章写得长了些,超过我原订的计划。但在半世纪中,欧洲华文文坛的兴衰顺逆,从无到有,至今天的丰茂欣荣平稳发展,的确经过了沧海桑田的漫长历史。这些在一般人看来无关紧要的文坛琐事,也许将来会成为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界要寻觅的无价之宝。我到欧洲时是文学青年,如今被称作〔文坛老将〕〔文坛大姐〕,亲身参与欧洲华文文学近五十年,从播种灌溉到喜悦收成,大小事务,几乎都曾参与。如果说〔赵淑侠是半部欧洲华文文学史〕,我亦愿坦然接受,虽然碍于篇辐,有许多过节不及载入。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不容独享,特别拖著带病之身,写下这篇可为〔海外华文文学史〕补遗的拙文。
眼下是文学的黯淡时代,两岸三地,随时可听到〔文学就要死了〕的声音。文学真的会死吗?我的回答是〔不会〕。在此特引用欧华作协会员黄世宜写给我的信上的一段话:〔、、、、现在的工作,得使用法语从事对外中文工作. 所以法语, 对我来说, 它就是一种为了生存为了工作的语言。
不像中文跟我那么亲, 使用起来就像呼吸一样自然. 这也就是我目前为止只愿意用中文从事文学创作的缘故. 或许这样的想法有点偏颇, 个人观点色彩浓厚, 还请原谅、、、、欧华对我的关系, 就像大树遮荫树苗. 我当年快从日内瓦毕业之际, 正犹疑到底继续深造走学术路线呢?还是从事老久藏在心底的梦想──用中文写作?、、、〕。
黄世宜,台湾高雄人,现年32岁,2005年得瑞士日内瓦大学文学硕士。曾获明报世界华文旅游文学奖第三名,目前专事写作。日内瓦大学曾是世界排名50以内的顶尖大学,念个文学硕士出来可不容易。有这样青年优秀的文学种籽锺情华文文学创作,我们还用为华文文学的前途担忧吗?至少,对欧洲华文文学我是充满信心的。
(谢盛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5-1-8 23:48 , Processed in 0.033246 second(s), 18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