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 雷!西北大学女娲雅典娜长着校董脸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23:01:4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游小溪 于 2011-12-8 00:02 编辑

来自 东北网

女娲和雅典娜分别是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中的人物。近日,网友在西安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内发现,这里竖立着女娲和雅典娜的雕塑,不过两尊雕塑的面部却被创作者做出了调整,被换成了该校两位女校董的脸。“校董成了女娲和雅典娜”,昨日,照片被发上网之后,网友们大呼“雷人”。面对网友的质疑,校方坦言当时制作雕塑时的确考虑欠妥。
  两校董有功于校
  雕塑被称“守护神”
  昨日,在多个国内知名论坛上,网友“三青王”发帖称,两尊“雷人”雕塑被摆放在西北大学现代学院的图书馆门前,造型分别是希腊神话人物“雅典娜”和中国神话人物“女娲”雕塑说明上写着,这两尊雕塑的面部为该校两位校董,在“雅典娜”雕塑的说明中还称,雕塑为西北大学的“守护神”。
  根据网友贴出的照片,记者看到,“雅典娜”雕塑通体白色,右手持金色法杖,身披西式长袍,但其面部则是一张亚洲女性的脸。雕塑下方的碑文是“雅典娜”的介绍,同时附带了校方的说明:“雅典娜面相采自我院创始董事郭女士,以示女士对学院征地建设重大贡献之永久纪念。”不远处的“女娲”雕塑,右手持法器,飘带披身,基座上的碑文除了对“女娲”的介绍外,也介绍了“女娲”的面相采自创始董事李女士。两座雕塑的落成时间都为2011年5月,说明上刻着“西北大学现代学院立”的字样。两座雕塑的创意撰文人同为刘家全,他是西北大学现代学院院长。
  雅典娜换人了
  “圣斗士情何以堪”
  此帖一经发布,迅速引来网友们的争议。多数网友在评论中认为,此举是在亵渎神话人物。也有网友称,用学校董事的面容来做神话人物雕塑,十分不妥,这样的宣传太过了。网友“西园公子”也说,“雅典娜”换人了,这让圣斗士情何以堪!现在为了大地上的正义和爱,保卫“雅典娜”,保卫人类的重担就是西北大学了。
  记者在查阅该学校官方网站时发现,在两篇官方新闻稿中,都提到了“雅典娜”和“女娲”两尊雕塑,“雅典娜”雕塑摆放在图书馆西侧,“女娲”雕塑摆放在图书馆东侧。在该校一篇《美国犹他州立大学来访我院并交换合作意向书》的新闻稿中,一张照片的说明就是刘院长向来宾介绍女娲雕塑的寓意。
  而对于学校的创意雕塑,该校学生大多认为比较雷人。2011级工程管理专业的王洪(化名)就告诉记者,学校的雕塑很多,这两座的确是比较特别的,因为雕塑很高,但这种做法很搞笑。曾经去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听课的网友“David”介绍,说这是学校的“守护神”,很扯。不过,该校2009级的吴静(化名)则表示,学校这样做或许是想以此激励大家。
  “只是艺术作品”
  院方坦言考虑欠妥
  记者了解到,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是由西北大学申办、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从事统招本科学历教育的独立学院。
  昨日下午,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文公办曹主任告诉记者,这两座雕塑纯粹只是艺术品。“有谁见过女娲或者雅典娜吗?”他称,既然是艺术品肯定会有一些创意,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曹主任同时表示,如同雕塑说明所述,当时将女神面谱改成学校两位董事的脸,是为了纪念两位董事对学校创立做出的贡献。对于将女董事与古代女神相提并论,他坦言,院方当时在制作雕塑时考虑欠妥。
  观点
  创作手法大胆 担心适得其反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申晓南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称,雅典娜属于希腊著名神话人物,女娲也是中国神话的经典人物,这些经典形象肯定会给公众一个固定的印象和概念。当然,既然是神话人物,在形式上肯定是没有固定标准的,也没有统一。仅从艺术角度而言,该校将经典神话人物的面谱进行改变,可以理解为再创作借用造型,以现代化手法来表达经典形象,类似的创作曾经还是有很多。不过申晓南还称,将面谱改造成校董的脸,创作手法还是比较大胆的,但如果过于夸张会带来不协调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Img328272037.jpg (74.33 KB, 下载次数: 13)

雅典娜?

雅典娜?

Img328272036.jpg (60.41 KB, 下载次数: 11)

女娲?

女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4-11-27 13:31 , Processed in 0.033869 second(s), 20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