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31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话新闻] 薄熙来:上管不住口袋下管不住裤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1 09:53: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党报评薄熙来:上管不住口袋 下管不住裤腰袋[size=0.9em]文章来源: 光明日报
[size=0.9em]打印本新闻(被阅读 14481 次)
  继近期有媒体“探究中国高官代表资格被终止的原因,贪污腐败和生活作风问题仍占主要部分”之后,由中宣部直接领导的中共中央机关报《光明日报》再次发表文章称,这些高官的贪腐共性十分明显,那就是上管不住自己的口袋,下管不住自己的裤带。
  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6日公告重庆市人大常委会罢免了薄熙来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职务。近日有媒体“盘点被终止人大代表资格的官员:多因钱和女人落马”,将薄熙来列在第一位。
  《光明日报》10月30日发表的这篇文章指出,按说,一个正常的官吏体制中,越是高层级的官员数量越少,因而竞争越激烈,当选的条件越严苛。因此,经过层层遴选,高级别的官员往往是精英中的精英。如果“出问题”的高层级官员如媒体所盘点的那么多,且如媒体所谓“贪污腐败和生活作风问题仍占主要部分”,那么,这就不仅是官员个人的问题,而且是官员的遴选和官员的监督等环节存在问题。
  据媒体统计,在过去四年,仅在此届人大,就有47名全国人大代表的资格被终止。这其中有6人因工作变动辞去代表职务,13人因去世自然终止,总数为 19人;但是,余下28人中,有26人因违法违纪被罢免或辞职,2人因失职被罢免。由此可见,被终止代表资格的人大代表中,因贪腐和违纪而被终止资格的人大代表占了大多数。
  文章指出,近几年高官“出问题”的特点是,官越大,其贪腐的胆量就越大,贪腐的行为及其结果也就越惊人。这些人,掌握的权力就越大,手伸得就越长,捞取得就越多。有些高官,本来就“来路”不正,却总能“带病上岗”,化险为夷,在官场上左右逢源,不断“进步”。从媒体盘点的那些“落马”高官的履历看,他们中没有一个人是到了高级别官员的位置上才开始其贪腐行为的,许多人从低级别官员的位置上就已经劣迹斑斑,无毒不有。
  文章说,从媒体总结的上述高官代表资格被终止的原因看,这些高官的贪腐共性十分明显,那就是上管不住自己的口袋,下管不住自己的裤带;上面的嘴巴讲得漂亮,下面的生殖器官肮脏不堪。媒体列出姓名的9个高官中,尚无一个高官能够“幸免”于这“上”“下”的放纵。何以至此?实际上,其中原因早已“揭晓” 且几成常识,那就是权力运作的不透明。不透明,使种种对官员的约束、甚至是已有现成制度规定的对官员的监督都可名存实亡。重庆没有执政党的纪律检查机构吗?被终止人大代表资格的高官所在地没有反贪执法机构吗?难道纪检监察机构非要等一个贪腐成性的人官做大了、钱贪多了、女人睡不过来了才着手执行纪律和法律?
  上述高官“落马”的现实,凸显了吏治之殇。在现实中,这些高官当选人大代表,大都是经过“当然”当选的程序而当选。人大代表的身份,对于高官来说,只是又一个“官衔”而已;人大代表的当选过程,并不是多出的一道监督审验程序,而不过是又一个“过场”而已。如果说这种人可以代表人民,那无疑是对“人民”两个字的玷污。
  文章表示,显然,如果高官身上的任意一个“官衔”的获得,都必须通过层层严格的审查,那么,越是“官衔”多的人,经过的审查程序就越多,被叠加的 “监督”就应该越多,因而就应该越“干净”。但现实情况不是这样,甚或恰恰相反。由此,人大有关负责代表资格审查的部门,应该更严格地对人大代表的资格实施审查,对人大代表、尤其是高官出任的人大代表进行严格的日常监督,为官场吏治再加上一道防护层,为人大的声誉再加上一道保护层。


板凳
发表于 2012-11-8 19:02:09 | 只看该作者

支持!

看贴不回贴 都什么习惯呀? <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美白的方法
沙发
发表于 2012-11-1 08:43:06 | 只看该作者
      根据这些判断对即将投产的影片的商业前景做汽评估,并在尽可能获得最大眼度的商业利益的前提下,也就是迎合尽可能多的观众观影心理的前提下,对影片的题材样式、演员导演、影片风格、故事走向等做出调整,并在影片的拍摄和完成过程中尽量凸显未来影片所可能具有的最有利于吸引观众的交点。由于这些卖点是在对潜在观众观影心理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加以选择的,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制片公司老板和创作者个人的主观因素对未来影片产生的影响,也有利于负责制片工作的制片人对电影从财务和风格上进行监督把关。可以看出,营销策划的核心其实就是对观众的
研究。
    虽然像卡尔·莱默尔、阿道夫·楚柯尔、威廉·福克斯等电影大亨从陷入电影界的那一天起,就对当时光顾镍币剧院的观众给予了相当的重视,楚柯尔经常偷偷混在观众群里,观察他们的表情,而福克斯则常常请一些十八九岁的年轻女孩,给她们观看一些即将上映的影片,来预测影片受欢迎的程度。不过总的来说,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观众研究方法还比较原始,主要有三个来源f是影院经理的报告和行业报刊的报道;二是观众来信;三是制片经理们自己的经验和直觉。它们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观众的喜好,但实际上只是一种相当笼统的判断。影院经理的报告可以说明票房收入情况,生死决断反映观众喜欢或不喜欢某部影片,却不能说明观众为什么喜欢和不喜欢某部影片,以及观众的年龄、文化结构和地域分布等情况,而且影院经理常因利益关系做出虚假的报告;无论是影院经理还是行业报刊更多反映的是他们个人意见而不是观众意见。观众来信在年龄层次上缺乏普遍性,写信的儿乎都是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写信的目的更多是表达对某些明星的喜爱,他们不仅在年龄层上缺乏代表性,而且也不可能代表观众的普遍心理,因此,在zo世纪40年代以前,好莱坞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观众研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4-11-16 02:42 , Processed in 0.019785 second(s), 22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