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 志愿军战俘为何没全部遣返回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5 03:39: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众所周知,中美朝战停战谈判曾在战俘问题上陷入长期胶着,中方坚持全部遣返志愿军战俘,美方则想搞所谓的“自愿遣返”,僵持达两年之久。直到1953年中方让步,双方才最终达成停战协议。
双方的胶着所为何来?中方最终又为何会选择让步,放弃全部遣返志愿军战俘的立场?】
中方坚持遣返全部志愿军战俘,获斯大林支持
美方不愿遣返全部志愿军战俘,毛泽东主张坚决拒绝“这种挑拨性和引诱性方案”第五次战役以后,中方渐感战争越发吃力,1951年5月下旬,毛泽东决定“边谈边打,争取谈判解决问题”,斯大林也来电表示同意:“我们认为,现在停战是件好事”,双方随即进入了旷日持久的谈判。谈判初期相对顺利,但当其他问题都解决之后,双方却在毛泽东起初认为最容易解决的战俘问题上僵持不下:中方坚持遣返全部战俘,而美方则要根据战俘的意愿“自愿遣返”(按照这一原则,当时美国只愿意遣返2万多志愿军被俘人员的32%,即6000多人)。双方各不相让,随即便出现了战争史上一种独特的现象:交战双方为了一方几万名俘虏的去留又在战场上激战了一年多,各自又都付出了数以十万计人员伤亡代价。
美国很清楚,对于有数以千万计兵源的中国来说,为数极少的战俘从军事意义上讲价值很有限。其之所以坚持“自愿遣返”,看重的是其政治意义,正如时任美国国务卿的艾奇逊所宣扬的:“共产党士兵落到我们手里就可以逃亡,这点对共产党是有威慑作用的。”同时,美国官方还想通过制造所谓“大多数被俘者不愿遣返”的“事实”,来证明“中国军人不是‘志愿’而是‘被强迫’到朝鲜来作战。”正是基于这种考虑,美国不惜因战俘问题与中方打持久战和消耗战。
美国的这种意图,中方其实洞若观火。毛泽东致电斯大林,主张坚决拒绝“敌人这种挑拨性和引诱性方案”,并表示准备战争扩大。周恩来发表声明:“战俘全部遣返问题是不可动摇的原则。”此后中方立场始终如一,即“在政治原则问题上决不让步,即使再付出一定的消耗和损失,也要继续进行斗争,以维护新中国和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威信。”而且,中方认为战争持续消耗对美方更不利,毛泽东1952年8月4日说:“长期打下去对美国很不利。……要死人,他们为扣留一万多个俘虏奋斗,就死掉了三万多人。他们的人总比我们少得多。”此外,在苏联人看来,中方的强硬态度还有另一重原因——苏联驻朝鲜大使拉祖瓦耶夫认为,中国领导人“担心大量的苏联军备的供给会随着朝鲜战争的结束而减少或中断,这样只能导致削弱中朝方面的力量。”…[详细]
被美军俘虏的志愿军士兵

斯大林支持毛泽东的强硬态度,同时要求金日成服从中、苏两国的共同意见在斯大林来看来,朝战最有利的局面,是处于不战不和状态,既不扩大战争——以免将苏联卷入冲突,也不实现停战——以便把美国长期拖在朝鲜战场。因此,斯大林在战俘问题上坚决支持毛泽东的强硬态度。1952年8月,周恩来访苏期间向斯大林表达了毛泽东“必须坚持遣返全部战俘”的看法,斯大林当即肯定说:“毛泽东是对的。这场战争伤了美国的元气,……需要的是毅力和耐心。”为坚定中国领导层继续对美强硬的决心,斯大林还提醒周恩来说:“对美国必须强硬。如果美国不输掉这场战争,那么中国永远也收复不了台湾。”直到斯大林去世前的1953年2月28日,他还让莫洛托夫向中方建议:尽管最终要同意停止军事行动,但在谈判中要“争到底”。
斯大林的支持还体现在要求金日成与中方保持一致上。1952年2月板门店谈判达成初步协议时,金日成就对中方因战俘问题继续与美国僵持心存不满,据苏联驻朝大使拉祖瓦耶夫向莫斯科报告:“金日成认为拖延谈判是不利的,因为美国的空军正在继续给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造成惨重的损失。他看不到继续就战俘问题进行争论有什么合理性,因为这些争论正在导致更大的损失”。金日成还认为,志愿军的大多数战俘都是以前蒋介石军队的人,在政治上不可靠,所以“为了他们去斗争没有特别的意义”。“金日成指示南日弄清楚中国人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并建议以李克农的名义在战俘问题上做出让步”。金日成还直接向毛泽东表示“不愿继续进行战争”。1952年5月2日,朝鲜停战谈判五项议程中,除战俘问题外的四项已全部达成协议,朝鲜领导人原指望不晚于5月份与美国人签订停战协定,并依此来计划安排1952年下半年的经济工作和政治工作,没想到谈判因战俘问题产生争议而拖延下来,“这使朝鲜领导人感到莫大的失望。金日成建议中国同志在战俘问题上作出让步,并争取签订停战协定”。
尽管毛泽东一再致电金日成解释“在现时形势下,接受敌人这一方案必然要长他人志气来灭自己威风”,并保证中国将“竭尽全力保证朝鲜人民渡过难关”,但始终无法安抚金日成。最终,毛泽东只得将这一情况电告斯大林求助。1952年9月4日斯大林会见金日成时明确表示:“我们……不同意美国人提出的关于战俘问题的条件。……如果美国人不愿意遣返20%的中朝战俘,……那么他们的那20%的战俘也不能返回,一直到他们不再扣押中朝战俘为止。”斯大林最后以肯定的语气结束了这一话题:“这就是我们对此问题的看法。”此后,直到斯大林去世,金日成再也没提立即停战的主张。诚如沈志华所说:“显然金日成考虑的是朝鲜的实际利益,既然无望在战争中取胜,那么最好在维持现状的前提下尽早结束战争,转而进行经济建设,巩固对北朝鲜的统治。而毛泽东因其对亚洲革命负有的领导责任,则必须着眼于两个阵营之间对抗的总体形势,着眼于在东北亚乃至整个亚洲的安全利益。唯其如此,在中朝之间发生分歧时,毛泽东才屡屡得到莫斯科的支持。” …[详细]
1951年6月初,金日成前来北京,就朝鲜战争问题向中国求援

苏联愿意继续提供强有力的军事援助,是中方在战俘问题上坚持强硬态度的重要保障谈判桌上的僵持,将以战争的持续为代价,而战争的持续意味着源源不断的人员和物资消耗。当时中国尚不具备大量生产现代武器的条件,因此苏联提供的武器装备对志愿军来说至关重要。对朝鲜战场上苏援武器的消耗量,毛泽东有清晰的认知。1952年12月17日他向斯大林报告朝鲜战争形势时说:“激烈的阵地战使我军和敌军的炮火都十分集中。为了消灭敌人的一个连,平均要集中30门火炮,发射约10000多发炮弹。在最近3个月时间里,我们消耗了240多万发炮弹(有110万发是苏联型号的),其中迫击炮弹占的比重较大。苏联型号的炮弹(如152毫米榴弹炮弹、122毫米榴弹炮弹等)起了极大的作用。……虽然在今年我们得到了各式苏联型号炮弹112万发,但在朝鲜前线的消耗巨大,多种苏联型号的炮弹在仓库内早已告罄。……目前最大的困难是1953年我们还不能生产出朝鲜战场急需的所有苏联型号的武器,尤其是不同规格的苏联型号的炮弹。只有在春季之后,我们才能开始生产供应朝鲜战场的某些苏联型号的武器和弹药,即使这样数量仍然不足。”为此,毛泽东一再致电斯大林要求苏联满足朝鲜战场一切军需用品和军工生产材料的供应。斯大林也明白,支持毛泽东在战俘问题上强硬也就意味着要为中方提供强有力的军事援助。
应该说,斯大林在提供军事装备方面是不含糊的,仅就1953年初而言,毛泽东向其提出在1953年1-4月供应624门各式火炮和235.5万发各种炮弹的要求,尽管斯大林说这超出了苏联的供应能力(因为按原计划苏联应在1953年向中国提供20个师的武器和弹药,其中已有1320门火炮和80万发炮弹),但考虑到毛泽东所说的情况,斯大林答应1953年再增加供应332门火炮和60万发炮弹。毛泽东在1月4日电报中同意按此数量供应,但要求必须在1-4月,而不是苏联所说的年内平均提供。1月15日斯大林回电表示同意。与此同时,应毛泽东要求,斯大林还决定向中国海军提供18艘鱼雷快艇、34门岸炮、83架飞机。考虑到苏联战后的经济实力,斯大林能够如此痛快地满足毛泽东的要求,已可谓尽力。
也正是因为有了苏联源源不断的军援供应,毛泽东才有了“把战争坚持下去,直到对方让步为止”的信心。1953年初,中国在朝鲜战场的军事实力,无论是兵力、装备、训练、工事和交通,还是弹药和粮食储备,都处于开战以来的最佳状态,有了这种底气,毛泽东才会在2月7日做出强有力的表态:“中国准备将战争进行下去,一直打到美帝国主义愿意罢手的时候为止,一直打到中朝人民完全胜利的时候为止”。…[详细]
装备了苏制坦克的志愿军坦克部队。


02 斯大林去世后苏联态度陡转,严重影响中方战俘政策

斯大林去世后,苏联新决策层急于摆脱朝鲜战争的牵绊就在毛泽东信心满满要将朝鲜战争一直打到“胜利”为止时,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新的苏联领导层对朝鲜战争的态度与斯大林完全不同,他们急于想结束朝鲜战争。据当时苏联主管外交问题的莫洛托夫回忆:“斯大林去世后,我被调回到外交部。第一年就决定要起草结束朝鲜战争的建议。形势的发展趋势是:我们已经不需要朝鲜人强加给我们的这场战争了。”3月18日,莫洛托夫向贝利亚和马林科夫提交了一份关于朝鲜战争新政策的方案,该方案认为,朝鲜战争拖延至今,给苏联以及中、朝两国都造成极大负担,以往曾经有过几次实现停战的机会,但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一个错误。现在已经到了需要立即停止这场战争的时候了。莫洛托夫的提议得到了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团的同意。紧接着,苏联开始进行一系列运作,要求中方在战俘问题上对美妥协。…[详细]

苏联新领导层采取各种措施,要求中方在战俘问题上对美退让苏联新领导层继而开始对朝战各方施加影响,以便尽快结束战争。其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1)1953年3月19日,苏联部长会议针对战俘问题致信毛泽东说:“苏联政府得出结论……如果继续执行迄今为止推行的路线……那是不正确的。……在目前情况下,应该找到使中国和朝鲜脱离战争的出路。……我们认为急需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即:1、需请金日成和彭德怀对克拉克将军2月22日就交换伤病战俘问题发出的呼吁给予肯定的回答。……2、谈判中应建议所有坚决要求遣返的战俘立即被遣返,其余的战俘则交给中立国,从而保证公正地解决遣返战俘问题。”
(2)马林科夫、贝利亚、莫洛托夫、赫鲁晓夫等苏联领导人在3月21日与周恩来的会谈中明确指出:“过去拖的路线应改为停的路线,不改是不正确的。因为拖下去,不利于苏联和中朝人民;停下来,有利于苏联和中朝人民。目前是解决停战的有利时机。”会谈结束后,周恩来立即将会谈情况向毛泽东作了报告,电报说:“苏方提议的中心思想,即是准备在战俘问题上求得妥协,以掌握和平的主动权。解决方案是,……由中朝双方当局分别发表声明,主张战俘按分类办法实行遣返,要求遣返者立即遣返,其余则交由指定的中立国(如印度或其他国,视情况再定),保证其得到公正解决。苏联外长跟着发表赞同声明,然后苏联在联合国代表即作同样活动。”
(3)苏联政府“责成参加联合国大会的苏联代表团,与波兰代表团商议,对有关防止新的世界大战威胁的波兰决议草案,做如下涉及朝鲜问题的修改:删去原提案中的第6条(关于让所有的战俘返回祖国),代之以下文字:‘6、立即恢复双边停战谈判,既着眼于全力就交换伤病战俘问题达成协议,也着眼于全力就整个战俘问题达成协议,从而全力消除妨碍朝鲜战争结束的障碍。’”…[详细]
斯大林死后的苏联领导人(从左到右):莫洛托夫、布尔加宁、赫鲁晓夫

中方接受苏联的“建议”,放弃两年来一直坚持的“全面遣返战俘”原则苏联态度的转变,使毛泽东感受到了压力。因为苏联对朝战的消极态度意味着其在对志愿军提供武器装备这一问题上,有可能也不会再像斯大林那么坚决和慷慨。而失去苏联强有力的支持,中方想靠一己之力与美军对抗,显然是无法持久的。因此,经周恩来与毛泽东商议后,中方接受了尽快结束战争的意见。3月30日,周恩来发表声明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议参加谈判的双方于停战后,应立即遣返在彼此监禁下坚持回国的战俘,而将其余的战俘转交与一中立国,以保证遣返问题的公正解决。”这表明,中国政府在关于战俘安排这一关键问题上作了明显的让步,放弃了两年来一直坚持的“全面遣返战俘”原则,同意先释放坚持回国的战俘。
当然,毛泽东还是有些不甘心,虽然他遵从莫斯科的意见主动让步,但为了争取更好的结果,他决定继续实行边打边谈、打谈结合的策略。因此他命令志愿军利用各种机会发动军事攻势,并在1953年4-7月取得了一些对谈判结果有利的胜利。正是这些军事上的胜利,使得同样想尽快结束战争的美国方面也做出了一些让步,据美国驻苏联大使波伦在会见莫洛托夫时说:“联合国做了很大让步。第一,同意将不愿遣返的朝鲜战俘同中国战俘一样,应移交中立国委员会。第二,允许朝中方面有3个月时间向战俘作解释工作。联合国原先为此目的而规定的期限是2个月。第三,联合国代表现在同意中立国委员会将以多数票的方式通过决议。放弃了他们原先规定的该委员会的5个成员应一致同意的原则。”
至此,朝战双方终于就停战谈判中的所有问题都达成了协议,朝鲜停战协议于1953年7月27日签订。根据协定,整个朝鲜战争期间被俘的2万余志愿军,其中6000余人通过战俘交换返回大陆,14000余人则被运往了台湾,另有少数人选择去了其他中立国。(这14000余名去台湾的志愿军战俘,其绝大部分并非“自愿”,当年美军控制下的志愿军战俘营里发生的种种胁迫事件,可以参考往期专题《志愿军战俘为何去台湾》…[详细]
去台湾的志愿军战俘。他们中的大部分受到了“胁迫”。



结语因为苏联立场的的变化,中方最终没有达到遣返全部战俘的目的,长期的打打停停则消耗了大量的人员和物资;当然,另一方面,这一年多的坚持也让中国军队从苏联方面得到了大量的武器装备,这对实现中国军队装备的现代化至关重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5-1-13 19:23 , Processed in 0.028510 second(s), 20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