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D·H·劳伦斯诞辰130周年:浸透情欲的文学天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10 14:53: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劳伦斯诞辰130周年之际,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十卷本《劳伦斯文集》。


     今年是20世纪英国最富争议的作家D·H·劳伦斯诞辰130周年和逝世85周年的年份,3月2日是他的忌日。近期,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十卷本《劳伦斯文集》以及《劳伦斯读本》,这两部书皆由毕冰宾先生(笔名“黑马”)主译,而《劳伦斯文集》更是由他主编。


     作为国内最为著名的劳伦斯研究者与翻译家之一,毕冰宾先生从事劳伦斯研究30年,对劳伦斯及其作品的发言无疑极具代表性,晶报记者日前采访了他,就劳伦斯进入中国90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在中国的境遇、劳伦斯在当下中国的思想价值与阅读意义等做了探讨。


     在毕冰宾看来,劳伦斯“仍然是我们这个文明阶段的大家”,他的作品并未过时,他所关注的问题,依然是当下中国最敏感和焦虑的话题。“读劳伦斯,不仅是审美的历程,也是对当下文明危机的一种透视,令我感到劳伦斯就在我们身边。”他说。


    劳伦斯关注的话题

    也是我们当下最敏感和焦虑的话题


    晶报:您在1981年读本科的时候就接触劳伦斯,研究生毕业论文还是以劳伦斯为方向,那么,您最初是如何对劳伦斯产生浓厚兴趣的?一路走来这30年,您对劳伦斯的研究与认识发生了哪些变化?


    毕冰宾:1981年我读英语专业大三时,国内尚没有劳伦斯作品出版,我们甚至没有听说过劳伦斯的名字。只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大学开始聘请外教,我们的美国教师开设现代文学选修课时,教材里出现了一篇劳伦斯的短篇小说,我才去查上世纪50年代翻译过来的苏联版教科书《英国文学史纲》,里面简单提到劳伦斯,稍有肯定,但定义是颓废作家。里面提到的《贾特累夫人的情人》我们更是一无所知,当时我很想看美国教授怎么讲授颓废作家。当时,就那一篇小说《菊香》令我折服,丝毫不觉得劳伦斯颓废,甚至觉得这个作家太优秀,进而很困惑这样的工人阶级出身、写工人生活的优秀作家何以被贬斥为颓废作家。我的参照系是从小就熟读的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特别是那些歌颂革命斗争和底层人民群众的作品如《红旗谱》、《桐柏英雄》、《野火春风斗古城》以及浩然的一系列农村题材小说。同样是写底层人民的命运和抗争,劳伦斯对英国普通工人家庭生活的呈现完全不同于我们的现实主义小说写法,他注重最卑微的底层人也有的细腻悲剧的心灵,写他们日常生活琐碎中深含着的心灵的悲剧。于是我就想知道为什么底层生活还可以这样写,我们的文学是刻意塑造高大全的劳动人民形象,但劳伦斯没有这样做,他遵从了生活的逻辑和真实。因为我从小生活在北方小城市大杂院里,周围都是拉车的、卖菜的、修理工、建筑工人,他们的日常生活在大杂院里尽收眼底,他们的喜怒哀乐和家庭悲喜剧更接近劳伦斯笔下的小镇矿工家庭生活而不是在中国文坛占主流地位的那些作品里的遍地英雄。所以,我似乎觉得劳伦斯的写实主义更亲切可信些。于是我明白,塑造英雄没有错,但我们大杂院的普通人也应该成为文学的主角,当我在我们的文学里看不到我的邻居时,我在劳伦斯的作品里看到了,而且他们的心理活动得到了细腻的呈现,这就更是别致。出于对这篇小说的喜爱,我冲动之下还偷偷翻译成了中文,投给刊物后就石沉大海了。


    两年后我毕业上了研究生,定选题时要找非虚构方向的,自然想起劳伦斯,就找他的非虚构作品,一找发现劳伦斯的非虚构作品几乎和虚构作品等量。恰好这个人是我曾狂热地翻译过的,我就报了劳伦斯的非虚构作品为我的研究方向。他的非虚构作品包括很多文艺批评文章和专著,研究这些又必须反过来读他的虚构作品即小说,看他的小说理论与他的创作之间的关系才能吃透他的文艺理论。这样我等于是从非虚构入手,最终连小说也研究了,俗话叫“搂草打兔子”。


    那三年的苦读确实收获很大,让我初步全面地接触了劳伦斯的多种作品,发现这个只有二十多年写作生涯的英年早逝作家真是拼命三郎,写出卷帙浩繁的作品,而且一个人能有四大名著,相互不能替代,是真正的文学天才和文艺通才,完全因为其反传统的写作而不见容于后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化保守主义,惨遭否定甚至迫害,远走他乡并客死异乡,其命运多舛、文运多蹇是现代英国文学史上罕见的。我觉得我应该通过我的论文让更多的读者认识这个作家的真相。于是我就把我的英文论文中的一部分翻译重写成中文论文投给《外国文学研究》,论文得到认可并发表了。这让我感到我有能力从事文学研究和批评的事业。


    由于劳伦斯的作品在我研究生毕业时仍然几乎没有译本,所以我要做的是放下研究,先做翻译,推出自己的译本,翻译本身也是研究的过程。而且出自“出成果”的冲动,多出译本才会有成就感,所以我就长时间以翻译为主了。这样的逐字逐句转换如同一种超越时空的交流,翻译得越多感性认识就越深,从最初高山仰止的学生式敬佩,逐渐到深刻地理解其作品的要义,进入了这个作家的完整世界,发现劳伦斯之所以是文学的常青树,就是因为他在那个年代揭示的文明病恰好在我们的后工业时代更加凸显了出来,特别是人的异化,人对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掠夺,人类面临的环境危机等等,这些恰恰是我们当下最敏感和焦虑的话题。所以读劳伦斯,不仅是审美的历程,也是对当下文明危机的一种透视,令我感到劳伦斯就在我们身边。


    这样的认识过程就是:简单的写实主义-文艺美学上的鉴赏-思想性的探索-后现代语境下的审视。

    上世纪30年代中国对劳伦斯的研究曾与世界同步

   

    晶报:1925年,诗人徐志摩首次在《晨报·文学旬刊》上发表他翻译的劳伦斯随笔《论做人》,至今刚好90年,那么,就您的梳理与研究,劳伦斯进入中国的这些年,是一个怎样的过程,中国读者的接受度是如何一点一点地发生改变的?不同时代,人们对劳伦斯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毕冰宾:上世纪30年代我们的研究基本与世界同步,有林语堂、郁达夫和章益(原复旦校长)等名人推动,还有邵洵美等文艺出版名家的助推,对劳伦斯的认识是正面的。可惜兵燹战火多年,国人顾不上文学了。1949年后,劳伦斯被苏联教科书划入颓废,我们自然没人研究翻译他了,一直耽误到了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中期才开始有人重新研究他。我想大家都是从生活真实的角度看待劳伦斯的写实作品,和我一样看到了他作品里普通人的亮点,又看到了他颇具现代意识的呈现形式,很容易接受并高度嘉许。他的所有作品翻译,除了《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受到过阻碍,其它都很顺利并受到读者喜爱。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湖南再版1936年老版本的《查》时正赶上“反精神污染”运动,因为里面的性描写内容,被错当成“黄色”遭到了查办。但根据宋木文先生最近的回顾文章看,当时并没有因此否定这部作品,而且还定向内部销售了库存书。当时有个淫秽书籍批评展览,里面有这书,主管领导看到后要求取下,认为不合适。经过这段时间的沉寂和沉淀,中国的社会发展很迅速,到21世纪,随着我们对这本爱情小说名著在世界上的显著地位的全面了解,随着中国与世界文化在深层次上的全面接触,我们发现其实这本书在欧美世界已经成了经典的爱情小说,而且是很理想主义的爱情,接近成人的童话,很美,很浪漫,甚至很脱离“实际”,过于唯美。我们发现,以前的限制是出自与外界的信息不通甚至是自我文化封闭。事实上,国内文学创作在爱情作品中情色表现上的创新已经大大超越了劳伦斯这部作品,所以劳伦斯成了老经典,可以通过了解这样的作品曾经被禁的遭遇了解文明进程的坎坷曲折,而不重蹈覆辙。在“向钱看”的社会氛围内,这样的跨越阶级的爱情可能遭人不屑,也会有人认为是任性的真善美艺术呈现,是后现代社会的爱情新话题了,不会再涉及什么颓废。半个世纪前这本书在英国开禁,与其说是文学的胜利,不如说是英国的社会文明发展到人们完全理解和同情这样的跨阶级爱情的程度了,自然而然就解禁了,大家甚至认为还要法庭辩论审判,都成了“光荣的喜剧”(霍加特语)。

    我想我们现在对劳伦斯的态度比1960年代的英国应该是更宽容和同情了。所以《查》这本书近年来在中国出版后,报界评论是“波澜不惊”,和我预想的一样。大家把它当经典买去随便看看,笑谈一下历史,把它当成人类保守与固执阶段的受害者好好回顾,再欣赏作品的美,这样是一个正常文化发展阶段的正常心态。我为此感到欣慰。


    全能型作家,表现不同阶层的生活

    晶报:您个人阅读劳伦斯不同作品的私人体验是怎样的?能否分别说下您对他的《虹》、《恋爱中的女人》、《查泰来夫人的情人》、《儿子与情人》、《白孔雀》等代表作的个人阅读体会与评价?以普通读者和译者两种不同身份看同一部作品,心态会有哪些不同之处?


    毕冰宾:我前面说过,我是感性地进入劳伦斯作品的,完全以自己在中国小城劳动人民大杂院的青少年生活为底本来对照学习劳伦斯同类作品的,受到了启迪,认为文学生发自生活会更有力量。而劳伦斯的作品恰恰是这种接地气甚至接人气的作品。劳伦斯青少年时期生活在杂乱的小镇上,生活在为一顿饭发愁的日子里,后来读了大专,当了老师,这样的生活成了他表达自己理念的基础,因此这样的文字是异常真切生动的,读了都能感同身受。但如果是生活在钟鸣鼎食之家的孩子,可能就无法很有共鸣,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如同我们现在看《平凡的世界》,大都市的孩子应该是抱着好奇的态度而不是感同身受的震撼去看的。这就是《儿子与情人》和《白孔雀》,包括《虹》。而劳伦斯成为知识分子后,又能运笔自如地表现英国文化阶层的生活,这就是《恋爱中的女人》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这样的作家是全能型的。而不像很多中国作家,一写都市就全看着像都市里的乡村,而不少都市作家根本就写不了乡村。


    应该说我只有读大学时算劳伦斯的普通读者,很快就不是了,22岁就进入了专业状态,这之后的表述就不能是一个普通读者的表述,但一直还是有21岁时初读劳伦斯时的感受,那就是这个作家我很懂,因为我们有大致相似的童年,更像利维斯为劳伦斯辩护时所说的:“我是劳伦斯的一国同胞”,以此来反驳艾略特等文化巨擘对劳伦斯的误解,意思是说艾略特很晚才归化英国,不可能真正在感情上懂得纯英国人的劳伦斯。


    当今社会“情势”已超越劳伦斯的“性描写”

    晶报:《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这部名作在国内外都曾引起非常大的争议,在英国与中国都被禁过,英国著名书评家福特·M·休弗曾评价劳伦斯是“浸透情欲的天才”。如今,时代发生了改变,人们对其中呈现的最为赤裸的“性描写”也不再仅仅停留在猎奇上。您对这种争议有什么样的观察?您认为这部作品最大的文学价值与思想价值是什么?


    毕冰宾:“浸透情欲的天才”是休弗在劳伦斯未成熟时说的话,那时他以劳伦斯的导师自居,可以随便开玩笑或批评他。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这本书现在已经成了毫无猎奇基础的经典爱情小说了,因为社会的“情势”已经完全超越了这本书在性主题呈现上的程度了,都不足为奇了。而性的内容似乎只占这书的百分之十。我曾说过,因为我是专业读者,所以我是最早开始把视线转移到另外九成内容上的人。后现代社会的发展,让那些争议都成了过去,甚至是“光荣的喜剧”。哲人说,人类历史的最后发展阶段是喜剧。


    所以我们认识这书,简单地说:1、是成人的爱情浪漫童话,美丽超脱,很有理想主义的灿烂光环,是劳伦斯继承浪漫主义传统并推陈出新的大作,唯美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这种唯美其实是人性的自然表达。 2、就是我说的在后现代社会里读劳伦斯对彼时英国“现代化”阶段表现出来的文明病的彻底批判,这又是他继承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一面,又做到了极致,以至于我们现在看甚至觉得就是在批判当下。人们说他是预言家,其实说的是他的“当下”意义,因为在他去世后,每个时代的阅读都能从中发掘出“当下”意义来,而“过时”的作家未必是作品本身不好,而是“话题感”已经没了当下感而已。


    晶报:关于劳伦斯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包括福斯特、奥威尔、伍尔夫等都给予极高的评价,就您个人这么多年的研究与翻译,您最愿意用什么样的话来评价他?


    毕冰宾:就是利维斯那句话“仍然是我们这个文明阶段的大家”,别的那些评价也很好,但更注重文学性和技术性。这些都是被广泛引用的。


    D.H.劳伦斯

   (1885-1930)

    英国作家和诗人。生于矿工之家,毕业于诺丁汉大学,当过工厂职员和小学教师。自幼习画、练习写作。在短短20年的写作生涯中,出版了12部长篇小说,代表作有《虹》、《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等,70多篇中短篇小说,多部诗集,大量的散文随笔和一些翻译作品,举办了画展,出版了绘画集,是英国现代文学艺术领域内罕见的文艺通才。

    毕冰宾

    (1960- )

    翻译家、作家。笔名黑马。以本名和笔名译有劳伦斯作品多种,包括《虹》、《袋鼠》、《恋爱中的女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劳伦斯散文》、《劳伦斯中短篇小说选》、《劳伦斯的绘画世界》和《劳伦斯传》等,部分在台湾出版繁体字版。以“黑马”为笔名出版有长篇小说《混在北京》、《孽缘千里》(两书亦在德国出版)。《混在北京》改编为电影后获第19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学术著作为《劳伦斯叙论集》。散文集有《心灵的故乡》、《挥霍感伤》、《情系英伦》和《写在水上的诺贝尔》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4-11-26 02:22 , Processed in 0.018379 second(s), 22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