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 偷肾?没那么容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0 17:53: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普罗旺斯 于 2011-11-30 18:55 编辑

      网上曾经广泛流传着一条偷肾段子:一个人在酒吧醉倒了,醒来之后发现自己躺在一个装满冰的浴缸里,旁边有一张纸,上面写着“打电话叫救护车,否则你会死”,结果发现后腰两侧的伤口,原来双肾被偷走了。最近又有一条,一个年轻人被老板骗去医院割了肾。在不情愿、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人偷走一个肾可能发生吗?让我们来分析看这两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吧。

      先说网上流传的偷肾段子。基本上而言,段子中所述的内容和2012逃生船票一样不靠谱。

疑点一:醒来躺在浴缸里。 切除双肾绝非易事,首先要做的准备就是全身麻醉,这就需要麻醉设备、药品和呼吸机、急救药品等。一般来说,拥有这些设备和条件的地方只能是医院的手术室,但又有哪个医生会给病人做双肾切除这种明显致人于死地的手术呢?

疑点二:装满冰的浴缸。 退一万步来说,即使真的有人有能力和设备做了这种手术,为什么要把受害者放在装满冰的浴缸里呢?就好像降低体温才能够活着一样。事实上,即使切除了双肾,只要没有出血、感染等手术并发症,人就不会在短时间内死掉。切掉双侧肾脏,等于瞬间制造了尿毒症,这和急性双肾动脉栓塞是一样的。遇到这种情况,患者短时间内并不会因为毒素的蓄积而出现危险,而是因为身体不能排出多余的电解质离子而造成电解质紊乱危及生命。

疑点三:这样取走的肾,谁要呢? 移植肾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替换零件的过程,受者和供者之间就像骨髓移植一样,也需要配型,以减少移植后的排异反应。肾脏摘除之后,因为缺少血液和氧气的供应,几个小时之内就会坏死,失去价值。这样盲目地完全不进行配型检测的摘除肾脏,摘下来给谁呢?如果真的没有人要,偷肾贼岂不是一分钱都得不到,还浪费了手术的相关费用吗?

       从医学的角度来说,这条偷肾段子的情节是臆想出来的。另一个方面,从这条流言的来源和演变也可以判断它并不属实,详细的过程请猛戳谣言粉碎机小组的讨论贴。

      不过,最近那条偷肾新闻的情形则有很大不同。基本上各个国家都是禁止买卖人体器官的,而我们国家目前则规定,活体器官捐献必须是直系血亲之间才可以进行。 这就不免让一些财大气粗又需要器官移植的人动歪心思,伪造亲属关系来获得移植的机会。捐献人自愿,又拥有合法的手续,负责移植的医院和医师很难识别出来。

       前面已经说过,移植手术前的配型是很重要的程序,所以不太可能在大街上随便找个人将Ta“麻翻”,明抢肾脏。许多受害者都是被欺骗,经济上有困难并且对事情的严重性没有很好的认识。

       取走一个肾并不会对生命造成威胁,健康的供者的另外一个肾会相应地变大、功能变强,产生代偿作用。但从健康角度来看,即使身体的代偿能力足够强,丢失一个器官也会相应地造成身体负担加重、活动耐量降低等一系列问题。有些问题在年轻人身上也许表现不出来,进入中老年后才会慢慢显现。为了解决眼前的经济问题而卖器官是件将来会后悔的事。

       对于更多的人来说,防止“偷肾”事件的发生,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轻信陌生人安排的体检机会,或者类似免费体检之类的幌子。这些检查可能就是在对你进行的一系列移植前检查。住院、检查身体一定要自己去医院联系,毕竟,身家性命还是自己保管比较可靠。

     在发达国家,基本每个医院都会有一个移植委员会,提供器官的人也不仅限于直系血亲。移植委员会负责鉴别是否是自愿捐献器官,器官是否符合要求,受者是否有移植的意义。移植委员会对于来路不明的器官是绝对不接受的。如果我国能够建立类似的机制,解除“只能由直系血亲提供器官”这个限制,同时鼓励更多的人生前签订捐献器官的同意书,开辟其他合法器官供体来源,减少动歪脑筋的需要,也许动歪心思的人就会少得多,蒙骗他人提供器官的产业链也就自然消失了。

      偷走肾并不是不能实现的任务,但也绝非反掌之易。大家不用恐惧所谓的醉酒丢肾的段子,同时也不要轻易接受不熟悉的人以体检为理由对你进行的检查。如果被他人安排住院,向医生问清楚所有治疗的细节,肾就不会从你身上跑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4-11-27 10:57 , Processed in 0.015642 second(s), 18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