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娱乐] 缅怀电影大师安哲罗普洛斯:诗人与哲人的凝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00:01:4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电影大师安哲罗普洛斯
                               

                                       
                                        《鹳鸟踟蹰》海报
                               

                                       
                                        《尤里西斯的凝视》海报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樽  


  这是世界影坛的一次“日全食”——1月25日,当东方的中国刚刚喜进农历新年,在遥远的希腊,一代电影大师安哲罗普洛斯却在一场意外车祸中撒手人寰。这个悲惨的消息改变了我当天准备出游的日程,作为一个热爱电影的人,我觉得必须要有所行动,来表达对这位世界影坛硕果仅存的诗人与哲人兼具的大师的追思。无疑,对大师最好的致敬是去欣赏其非凡的作品,在这个寒冷的深圳假期,我将窗帘关闭,幕布放下,整个白天和夜晚,都在重温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


  将近五年前,即在2007年的戛纳电影节上,我曾见到过安哲罗普洛斯——在电影节邀请到的32位国际大导演中,安哲罗端坐在前排靠左的位置,他一身浅色的衣裤,在幽暗的舞台上像一道凝聚的光,他微眯双眼,沉静地倾听着记者会上的提问与发言。当天的记者会因波兰斯基的发飙而“波澜骤起”,我本来准备向安哲罗的提问因会议匆匆收场而落空。当时我宽慰地想,以安哲罗如常青树般丰沛的创作力,以及他对中国的向往之情,肯定有机会对他进行专题采访。如今,不过挥手之间,他已去了另一个世界,与热爱他的无数影迷隔着滔滔忘川,就像他在杰作《鹳鸟踟蹰》里表现的奇特婚礼——相爱的新人只能隔河相望,彻骨的忧伤如大雾弥天。


  无穷的边界


  在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里,漂泊与追寻是其无处不在的动词意象。他的电影充满诗意,背景却多破败与沧桑,常常设置在复杂纠结的边境线,这既是他特有的人生经验,也是对人生本质——游离于界限内外,漂泊于故乡与异乡之间的深刻诠释。


  安哲罗曾夫子自道,他18岁时因当兵离开故乡雅典,此后在全希腊巡行调防,24岁时曾一度想定居巴黎,但最后还是回到了故乡。1970年为拍摄第一部长片《重建》,二度周游全国,从此认识了雅典以外的希腊,并寻找到他自己的发声。《重建》虽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情节却与希腊悲剧中的阿伽门农返乡的故事相近。这确定了他所有重要影片一以贯之的精神脉络——在历史中穿梭,追怀,寻找,探索,发现。“沉默三部曲”的《1936年岁月》、《流浪艺人》和《猎人》,从希腊被外强殖民的历史,探讨人在大时代历史中的处境。


  在安哲罗的眼里,旅行与漂泊有着本质相似的内涵,从《塞瑟岛之旅》开始,“在路上”成为其电影的中心主题,是现实的旅途,也是历史的穿梭。他的重要影片,如《流浪艺人》、《鹳鸟踟蹰》、《尤里西斯的凝视》等,都有大量的众人行走的细节,有时离开,有时回来,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为了在行走中发现,如同古希腊史诗《奥德赛》的不断变奏。


  《雾中风景》讲述尚未成年的姐弟俩前往德国寻找假想中的父亲,在忧伤而险恶的旅途中,姐弟俩最终在似梦非梦中与雾中美丽的树融为一体。在此片中,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人心的卑劣对幼小心灵的戕害,一方面充满善意地构筑了对美好理想的期冀。在他所有事关漂泊的电影中,边界问题是绕不开的符号,《雾中风景》的小男孩天真质问“什么是边界?”《鹳鸟踟蹰》则直接将国境线反复出现在镜头里,无论是流亡的政治家还是电视台记者,抑或是边防军上校,他们站在国境线前几次抬起右脚,像鹳鸟一样蜷起腿时,那条涂在地上的彩线刀一样寒气逼人,此时的国境线不仅意味着界限,更是忠贞与背叛,秩序与逾越,生存与死亡的距离。片中的流亡政治家慨叹:“现在我们越过边界了——但是要越过多少道边界,才能回到家?”


  伟大的作者都是善于从寻常中发现和挖掘出不寻常,安哲罗将寻常的边界物象延伸,赋予其更丰厚的内涵,从而超越了地理的边界,上升至人际之间,爱情与友谊,是非与成败,乃至一切的边界,引人思考,给人感动与启示。


  时间与空间的思想家


  安哲罗普洛斯曾说,电影惟一能做的就是使时间的流逝变得甜美。他认为,电影不能改变世界,人才能改变世界。好电影和好诗的作用就是能给人做伴,让我们的生活稍微好一点。


  与很多伟大的作者一样,安哲罗也是一位关于时间的思想家,他坚持不懈地探讨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其晚期作品“希腊三部曲”,有一部就叫《时间的灰烬》。广为人知的杰作《永恒的一日》,以一个老人一天中的告别和回忆,映射了千秋万古的永恒时间。在我早年的电影随笔集《与电影一起私奔》里曾专门著文讲述该片——在苍茫的爱琴海边,身患绝症的老人和一条狗在漫步,与世长辞前,老人开始一日漫游式“追忆逝水年华”。电影极具创造性地将老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以及所有的亲朋好友错综交集,现实与过往的时空杂糅,时间的河里所有的界限都被打破,在不断回忆和告别中,真相也在发现中不断变异。弥留之际的老人问年轻时的妻子:“明天有多长?”妻子回答:“比永远再多一天。”


  在某次接受采访时,安哲罗得知《永恒的一日》在中国有着巨大影响,他说该片也许翻译成《一日的永恒》更为准确。将普通的“一日”诠释成某种“永恒”,不少文学大师也曾有过精彩表达,比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伍尔芙的《达罗卫夫人》,都是通过主人公一天中的所见所思来浓缩一生感受。唯有安哲罗普洛斯是将普通的“一日”升华为时间和宇宙的永恒,且用新鲜生动的诗意影像呈现出来,出神入化,给人以强烈的思想和视觉触发。


  纵览安哲罗众多充满思辩的作品,会发现很多重要人物都没有名字,或基本被忽略。比如在近三个小时的巨制《尤里西斯的凝视》中,以追寻遗失的早期电影胶片为中心线,呈现出欧洲大陆的百年历史风云,串联其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电影导演,他和他在路上邂逅的各个女人都没有名字。稍加注意还会发现,几个不同国籍的女人却有着同样的相貌。在《鹳鸟踟蹰》中,曾是希腊政坛明星的流亡政治家也没有名字,在流亡前的某次重要议事会上,他收起准备好的演讲稿,低沉地说,“有时,在雨声背后,为了能够听到音乐,大家都沉默着什么也不说。”说完起身离开,开始了变换不定的漂泊生活,始终没有出现名字。正如他后来在录音机里的留言,不停有人夺走他的东西,让他发现自己一无所有,只好借个名字生活。


  大师总是举重若轻或举轻若重,在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世界,我们不仅看到希腊、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与现实,更看到我们每个人的当下和未来的境况。


  相关链接


  安哲罗普洛斯重要作品年表


  《时间的灰烬》(2009)


  《悲伤的草原》(2004)


  《雅典娜回归卫城》(2000)


  《永恒的一日》(1998)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尤里西斯的凝视》(1995)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鹳鸟踟蹰》(1991)戛纳电影节开幕影片


  《雾中风景》(1988)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欧洲电影学院年度最佳电影,芝加哥电影节最佳影片金雨果奖和最佳摄影金奖


  《养蜂人》(1987)


  《塞瑟岛之旅》(1984)


  《亚历山大大帝》(1982)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和影评人奖


  《猎人》(1977)芝加哥电影节金雨果奖


  《流浪艺人》(1975)


  《1936年的岁月》(1973)萨洛尼卡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柏林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奖


  《重建》(1970)柏林电影节国际影评人特别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4-11-17 13:34 , Processed in 0.015340 second(s), 19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