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8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青田] 独居老人死在家中死因不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5-2 09:15: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倪大妈家的门。本报记者胡元勇摄
   浙江在线05月02日讯 昨天上午,家住杭州和睦新村的朱大伯买菜回家,刚走到门口就闻到了一阵阵恶臭。气味是从邻居倪大妈家里散发出来的。朱大伯敲了敲门,没人应答。朱大伯很纳闷,这几天也没见倪大妈出门呀?他找来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找来警察,大家开门一看,倪大妈衣冠整洁地躺在屋里,再无声息,她去世了。
       买菜回家闻到邻居家一阵恶臭
  独居老人死在家中
  朱大伯今年80多岁,住在小区7幢某单元501室,而倪大妈就住边上的502室。朱大伯在这里住了20多年,和倪大妈做邻居也有8年多了。
  “昨天上午9点半,我和保姆像往常一样,在菜场买完菜上楼。到5楼家门口时,闻到了一股恶臭。刚开始我以为是死老鼠的臭味,循着臭味发现是倪大妈家里飘出来的,我就去敲门,敲了半天没人应。我想可能出事了,就连忙下楼找人。”
  朱大伯说,最近一段时间他都没有听到房子里有动静,也没见到倪大妈出门。“应该过世有几天了,不然气味不会这么大。前两天下雨,我还没闻到有气味,今天回家,这股味道特别重。”
  大妈不喜热闹,很少出门
  女儿经常来看望,但关系似乎并不亲密
  昨天下午,单元楼下围满了社区里的邻居。大家对大妈的去世,都很惋惜。住在一楼的一位居民说,老太太平时基本不跟邻居来往,最多就是问邻居电费如何缴纳之类的问题。
  家住7幢3单元的一位大姐告诉记者,大妈爱去女儿单位旁边的图书馆看书。邻居问她,出去干啥?倪大妈总回答,我看天文方面的书,你们不晓得的啦。
  倪大妈和其他邻居来往不多,她的情况还数朱大伯最了解:“她60多岁,杭州丁桥人,8年前搬到这里的502室,平时都是一个人居住。”
  “她个头很小,1米5多。性格比较孤僻,没什么朋友,平时也很少看见她出门,即使偶尔跟我打招呼,也是隔着大门。听见我开门了,就问一声‘你回来了啊’。”
  除了性格孤僻之外,“她的生活习惯也十分特别。她一天就吃两顿饭,上午10点多吃一顿,晚上9点多吃一顿,就吃白米饭,偶尔配些炒笋干,从来不吃蔬菜。她家里几乎不用电,装好的灯具也要拆下来。家里有床也不睡,就睡地板。”
  在邻居们的讨论中可以得知倪大妈去世前的情况:她离过婚,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女儿是杭州一家医院的护士。平日里只有女儿会经常来看望,最近倪大妈身体不好,女儿每周都会来一下。但是,女儿和倪大妈的关系并不如一般母女那样亲密。朱大伯说:“女儿每次过来看她,大妈也并不十分热络,有拒之门外的感觉。”
  在现场,记者也看到了倪大妈的女儿,她表情漠然,只和警方交流,偶尔和邻居说上一两句。
  记者从社区了解到,社区有专门关爱孤寡老人团体,服务的对象一般是孤寡老人和80岁以上的老人。“一般年纪比较大,没有孩子,或者孩子不在身边,生活困难,没人照顾的老人,我们都会登记,在生活上给予关爱和帮助。但是倪大妈的情况还不属于我们帮助的对象。”
  昨天下午,记者从和睦派出所了解到,法医正在对倪大妈的死亡原因和死亡时间进行分析,结果还未出来。
  唯有陪伴
  昨天我采访了倪大妈周围很多人。住同一幢楼的邻居,除了对门朱大伯,没有一个人报得出大妈姓什么,其他的更无从知晓。
  而大妈的儿女对她的关心似乎也不够。我想,即便不能每天陪伴老人,那么至少隔一两天打个电话总是做得到的,那样大妈也不会无声无息就躺倒在了家里。尤其是这种不太喜欢热闹的老人家,做儿女的要特别关心。
  有一句话说,关爱身边的老人就等于关爱明天的自己。
  对于独居老人死亡家中多日才被发现的新闻,本报以前也报道过,还介绍过一些保障独居老人安全的方法。比如在社区独居老人的防盗门外,粘一条黄丝带,或者其他可以表明独居老人身份的标识。这样楼道内的邻居走过的时候,可以随时关心独居老人的状况。
  但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心里有老人。平日里,带孩子常回去看看,陪陪老人,哪怕一起说说话,看看电视。到了他们这个年纪,陪伴,才是最大的慰藉和幸福吧。
沙发
发表于 2012-5-3 12:18:09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5-1-18 06:07 , Processed in 0.015746 second(s), 18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