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9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法国] 八旬法国新娘追爱情到厦门已婚一年亲昵如初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9-26 08:21: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据福州《海峡导报》报道,2010年的9月18日,83岁的中法混血儿丹妮从法国飞到了厦门,见到了分别了55年的心上人、82岁的袁迪宝。

9月26日,是丹妮和袁迪宝结婚一周年的日子,记者(《海峡导报》记者,下同)来到他俩和儿子儿媳一起居住的家,向他们献上了祝福的百合花。

老袁戴上助听器,紧挨着丹妮坐着,两人十指相扣。听着丹妮和记者的谈话,老袁像哄小孩似的摸摸丹妮的脸,开心地夸她:“你说得真好!”丹妮有时叫丈夫“宝”,有时会叫他“爸爸”。对于这对相隔半世纪的恋人来说,怎么亲昵都不过分。

丹妮说,在厦门的生活很平静。天气不热时,两人一早坐公交车到环岛路,到海边走一走,在草地上坐一坐,聊一聊,一直到中午才回家。问起他们 “最浪漫的事”,两人不约而同笑起来。原来,他们都想起一件窘事:有天老袁说要带丹妮到轮渡去尝台湾美食。在环岛路,老袁去如厕,丹妮等了大半天不见他出来,一问,才知道老袁腹泻,正在卫生间洗裤子呢!没想到,回家换好衣服,老袁又带着丹妮去轮渡,完成“美食之旅”!两人的“浪漫”加上儿子儿媳的贴心照顾,也让在法国独居多年的丹妮有家的感觉。“有时觉得像在做梦一样!”丹妮摇摇头。

2010年10月1日,《海峡导报》曾经发了一篇关于这两口子的报道,全国大大小小各类媒体接踵而至。央视《讲述》以上下集的篇幅,报道了他俩的“旷世爱情”。“走到哪都会被人认出,这我不喜欢……”丹妮有点苦恼地说。不过,报道带来的有忧也有喜,很多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旧识纷纷找到。今年中秋,丹妮浙大同窗的女儿还特地携美国夫婿到厦门看她,他们也是循报纸的线索找到丹妮的。

循线找来的,还有文化部一位专门研究近现代音乐史的向先生,他希望丹妮帮助提供她父亲李树化的详细资料,以补上这个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史上重要人物的空白一页。不过,父亲为幼儿时的她写的摇篮曲,还是她来厦门这一年从别人那儿听说的。丹妮接下来的精力,有一部分将会放在搜集整理父亲的资料上。

在过去的这一年,丹妮还与老袁共同完成了她的著作《混血儿》前四章的中文翻译工作。“他还会增加一章,写我们的恋情。他的文笔很漂亮!”丹妮趴在袁老的耳边大声告诉他:“我说你的文笔很漂亮!”袁老则大声地笑答:“我是土包子,你是洋博士,我没有什么。”丹妮娇嗔地“埋怨”他:“你老是这么说,要知道你这样,我就不来了。”丹妮转头对记者说:“我最不喜欢的就是他这样说,其实他高明着呢。”

1953年,袁迪宝在杭州的浙江医学院读书。也许是因为每次俄文成绩都拿满分,袁迪宝引起了俄文老师李丹妮的注意。李丹妮的父亲是浙江美院教授,母亲是法国人。丹妮在北京出生,毕业于浙大中文系,精通法、英、俄、中文的她,被浙江医学院聘为俄文老师。混血儿的美貌和聪明,在她身上显露无遗。

袁迪宝尽管当时已经结婚,也没有能阻止他和美丽的丹妮的爱情。

丹妮希望袁迪宝跟她一起回法国,但是袁迪宝不舍发妻,就这样两人无奈分离半个世纪。起初还有书信往来,“文革”爆发后书信也中断了。 多年以后,袁迪宝的发妻离世了,而在法国的李丹妮也一直未婚,只是失去联系多年,他们的心中都住着彼此,却都不知道对方是否还在世。直到2010年,在儿子的鼓励下,袁迪宝重新写信寄给丹妮的旧址,两人又恢复了通信。

丹妮一直未嫁,她说:“我这辈子只有一个人爱过我,他一直住在我心里。”

2010年9月18日,丹妮从法国飞到厦门。21日,两人在民政局登记结婚。26日,儿女们为两位老人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4-11-29 09:11 , Processed in 0.014271 second(s), 17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