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法国] 法国高考“精英化” 加大贫富差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2-26 03:06: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专家看来,法国会考新改革的核心趋势实际上就是精英化教育。(图片来源:法新社)

【欧洲时报编译】在法国社会学家Annabelle Allouch看来,法国会考新改革的核心趋势实际上就是精英化教育,而新增加的口试最能体现这一理念。又回到这个老问题了:会考的主要使命,是选拔优秀人才,还是扩大教育范围?

法国将于2021年实行“新高考”(实为高中毕业会考)模式。到底新在哪?简单说来,最终“高考”将缩减为4门笔试(目前10-15门),另加1门口试;其次,原先三大分科(文、理、经济社会科)将被取消;不仅如此,计分方式也发生变化,平时成绩比例将加重。

为什么要改革?法国教育部的说法是,要使会考重新成为 “迈向成功的跳板”、“让更多人获得成功”。 不过,质疑改革者却认为取消文理分科和增加口试等改变反倒妨害了高考“公平”、加重贫富差距。

取消3科,却换来30多科?

首先,原先于高二进行的文科、理科、经济社会科的分科做法将被终止。不过,法国高中生的选择将从3科迅速升至30科!

具体如何操作呢?除了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学生需在高二时选三个专业,再在高三时从这三个专业中选定两个专业。可选专业的确不少,其中不乏教学难度较高的综合学科。

增加口试:“口语表达能力很重要!”

改革后,口试与四门笔试共占60%,平时成绩占30%,而高二和高三成绩单的分数共占10%。教育部长布朗盖如此解释添加口试的原因:“如今,在我们国家,用良好法语陈述论据的能力大大不足。”

质疑1:选择越多,越不平等?

理论上,每所学校都尽可能提供更丰富的课程,但有教师忧心忡忡地质疑 :如此“眼花缭乱”的分科,只怕会加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换句话说,那些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高中,是否真的有能力为学生奉上 “新菜色”?

部长目前对此的表态是,允许部分高中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因地制宜”地创设一些“非典型”特色专业,以弥补学校资源短板。

质疑2:选择越多,限制越多?

有教师担心,今后更细致的分科恰恰会导致学生在高中就早早“定型”,因选错专业而损失不小。例如,在新模式中,一个本会选“理科”的学生在高二选择了物理学、生命科学和数学三门课。由于高三只能保留其中两门,他不得不提前放弃一门课程的学习。

事实上,对那些家庭教育水平高、“明白自己要什么”高中生来说,选专业无异于驾轻就熟地在常光顾的餐馆点菜:他们能借此提早进入专业领域,何乐而不为?但对不少出身弱势群体的学生来说,取消文理大类可能会使其失去接触不同课程的机会。

此类忧虑看法是否能站得住脚还需另说,毕竟教育部在高二课程中添加了每周1.5小时的择业指导课。话说回来,那些因高中专业选择不当而未能达到高校所需水平的大学新生该怎么办?拥护改革的赛尔齐-蓬图瓦兹大学校长Fran?ois Germinet似乎倒觉得问题不大:这些学生完全可以在大学里通过补充课程迎头赶上嘛。

质疑3:口试是歧视穷人?

同样,口试反对者也是从“公平”角度出发:与匿名的笔试相比,口试更容易使贫穷考生暴露短板,不得不比拼很多闻所未闻的“素质”,而且考官的主观判断也难免受种族、性别等因素干扰。

例如,拥有较高卷面考试分数、但家境较差的孩子可能会因为穿着谈吐不佳、家庭社会地位较低、信息流通渠道不畅等原因致使视野较狭窄。受社会环境影响,他们的“个人气场”也许不太符合口试中对综合素质的要求。

“公平”和“成功”互相矛盾吗?

会考改革激发了社会公平问题的大讨论。首先,《世界报》社论倒是对改革热情地双手赞成:它指责会考是昂贵且无用的“行政机器”。

为什么这么说? 要知道,在刚开始很长一段时间内,参加会考可是法国社会或文化精英子女才享有的“福利”。而如今,会考早已失去其精英特质,不过是通向高等教育的一道必经程序。

其次,有学者分别从选拔优秀人才和维护“社会公平”这两个立场出发,支持或反对改革。

“聪明人就该得到更好的教育”

支持“选拔优秀人才”改革措施的意见认为,在不可能平等的社会中,意图建立平等的学校和考试制度,就是痴人说梦!一味强调社会公平,到头来只会让考试本身变得“越来越没价值”!

换句话说,社会资源排序注定是一个“分蛋糕”的游戏,高下之分避无可避。即便会考走下神坛、为更多人提供机会,也无法帮他们最终在竞争中胜出。历史学家Antoine Prost的说法也反映了主流“成功观”:“总有些人必须失败,这样少数人的能力才能得到认可。“

“毫不留情的战争机器”

另一方面,维护“社会公平”的观点则认为,用“选拔人才”的名义来进行高考改革,简直是本末倒置。教育系统的义务应该是为尽可能多的人提供教育资源。简单说来,它的使命并不是消除不平等,而是尽量减少因贫富差异而导致的起跑线不一现象。

至于选拔优秀人才,那当然是必要的。只不过,社会排位的分配任务不该交给“会考”,而是应留给更小众的选拔制度(如名校预备班PREPA)或是市场。例如,巴黎政治学院一度担心会迎来“大批女性申请者”,便不断调整招生标准:90年代,成绩达到16/20便可申请;2000年初,平均成绩要求上升至17分;现在,所有考生都必须参加淘汰率高的入学考试。

按这个道理,如果面向绝大多数普通高中生的会考也仿效英国中学模式,那么它只会加剧贫富和地域不平等,成为“非常不平等”、“毫不留情的战争机器”。

所以,又回到这个老问题了:会考的主要使命,是选拔人才,还是扩大教育范围?

“父母们的高考”?

在法国社会学家Annabelle Allouch看来,法国会考新改革的核心趋势实际上是精英化、个性化教育,而口试最能体现这一理念。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美国不少大学的入学申请现状:虽说SAT等考试仍是美国大学入学的权威性标准化考试,但它们的社会地位和法国会考一样与日俱减。美国无需“高考”的时代早已飞速到来,取代“高考”的,是各院校录取标准更为复杂的笔试与面试。

在这种情形下,评选日益“精英教育化”:它虽然能使部分考生获得更清晰的前景,但也是一种成本高昂得多的教育,更多地仰赖家庭资源和由其赋予的“素质”。

“低成本”竞争 vs “高成本”竞争

理想状况下,金钱在高校录取中不应扮演重要角色。理想状况下,无论贫富或肤色,每个人都应当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对个人价值的评估不应太急功近利。

不过,竞争还是那样激烈,考试实际上也是父母们的高考。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你的公平就是别人的不公平。相比之下,改革前的旧会考更像是一种“低成本”的规范化竞争。

或许哈佛大学提供了一个太超前的思路:它认为,目前的招生体制对低收入者严重不公平,因为低收入父母根本没钱送孩子去读补习班,或是学习各类烧钱的才艺。那么,到底该如何评估申请者呢?报告“异想天开”地建议道,招生应更注重了解学生是否具有对社会的责任心和对他人的爱心。

针对法国会考的各种公开讨论还有很多。这些争论很可能不了了之,也许其积极意义是在社会心理上,起到一定缓冲作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4-11-16 03:51 , Processed in 0.037722 second(s), 17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