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 路县故城旁发现338座汉至明清墓葬 出土文物300余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4-20 08:25: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日,通州区潞城镇棚改工程中发现的汉代马蹄形窑址,烧制完成的青砖整齐排列在窑床上。 北京市文物局供图

通州区考古又有新发现。昨日,记者从北京市文物局获悉,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不断深入,在通州区潞城镇棚户区改造工程中,考古人员最近发现多座汉代至明清墓葬,其中,一座汉代马蹄形窑址较为罕见,证明了汉代砖室墓葬与窑址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目前完成考古勘探面积还仅占整个地块面积的一半,考古队员正在开展全面勘探和发掘工作。

从北京考古整体情况来看,据北京市文物局介绍,2018年初到现在,北京配合各类建设工程开展的考古勘探、发掘工作已达47项,其中勘探40项、发掘7项。

焦点1 墓葬出土汉代铜镜和玉环

此次考古发现位于通州区潞城镇棚户区改造土地开发项目D区D-04地块。此地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区域北部,距离2016年新发现的路县故城遗址约850米。

该项目用地面积约63万平方米,已完成考古勘探32万平方米,探明各类古代遗迹370处,包括汉代至明清墓葬338座,汉代窑址32座。

为了保证考古工作不影响建设项目进度,考古工作已全面开展。截至4月18日,已发掘清理完成儿童瓮棺葬2座,汉代墓葬54座,唐代墓葬7座,明清时期墓葬2座,汉代窑址13座,出土陶、瓷、铜、玉石器等各类文物300余件(套)。

目前出土的器物中,汉代墓葬以陶制明器为主,种类多样,主要为罐、灶、俑、仓、盒、奁等,以及汉代铜镜、铜带钩、玉环等。唐代墓葬及明清墓葬出土文物主要为陶器、瓷器、铜钱、铜带扣等。

焦点2 窑址展现汉代青砖烧制过程

据考古队员介绍,在发掘完成的32座窑址中,一座汉代马蹄形窑址显得尤为独特。

在对这座砖窑的窑室进行清理过程时,考古队员在窑床上发现了大量烧制完成的青砖,而且这些青砖以整齐有序的形式摆放,上下两层相交叉。每块青砖间还留有一定空隙,考古队员推测,这是为了更好地烧制。青砖的规格与窑址周边多座汉代墓葬用砖规格一致,因此,考古队员初步推断,该窑址应该是为周边修建墓葬提供用砖的烧砖陶窑。

据悉,北京地区汉代窑址发现数量很多,但汉代窑址内发现大量烧制完成且摆放整齐的青砖还较为少见。考古人员表示,这座窑址的发现,直观展现了汉代砖窑的形制、烧制手法及烧砖用途,证明了汉代砖室墓葬与窑址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也为通州汉代路县故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更多实物资料。

据悉,半倒焰式马蹄形窑址是北京地区汉代烧砖用的常见窑址形制,这类窑址的窑门一般高度较低,不适合人员进出。因此,装窑和取出产品似乎另有地点,并且极有可能在窑室顶部,在装坯和取出成品时只需将顶部打开,然后用泥封顶,十分简便。

追问1 为何通州地区古代墓葬集中?

该区域自战国起就有大量人口居住

北京市文物局专家表示,相关资料表明,城市副中心所在区域至少自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有大量人口居住。特别在东汉时期,社会繁荣、人口众多,是宜人宜居之地。

2006年,通州区武夷花园二期工地曾发现13座古墓组成的汉墓群,墓葬集中且排列整齐,据推断是一个家族墓。2011年,通州北关通惠河北岸拆迁区内发现3座汉代墓葬,附近还发现两口古井以及一座古建筑地基。通州博物馆原文物所所长周良曾表示,通州古城村村南曾发现二三百座汉朝古墓,其中不乏贵族墓葬。

去年,距路县故城城址较近的一座辽墓被发现,考古人员根据该墓葬的位置推断,汉代时,路县故城作为路县治所存在,唐代以后,路县治所西迁至现在通州老城,之后路县城址开始衰落,城市功能逐渐减弱,慢慢变成村落。

2015年以来,通州地区考古工作迎来高潮,其中,城市副中心考古和路县故城考古项目广受瞩目,后者还入选2017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3年来,两个考古项目累计发现墓葬数千座,以及大量窑址、水井等生产生活设施遗址。

追问2 建设工程中考古遗址如何保护?

有原址保护、整体迁移、回填等方式

北京市文物局局长舒小峰介绍,根据北京市政府出台的地下文物管理办法,凡是重大建设工程,都要先期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这带动了近年来北京考古工作的繁荣,不但勘探发掘面积大,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成果。

记者了解到,通常在墓葬挖掘后,会对出土文物进行清洗,尽量还原碎片。对需要长期保存的遗迹或墓葬,会采取必要措施加以保护,有些遗迹可能会整体迁移保护,还有一些将进行回填。

对文物价值较高的考古遗址会进行原址保护,例如路县故城将建设高标准遗址公园。舒小峰表示,路县故城遗址公园不仅会原址保护完整的路县故城,其周边护城河和相关遗址区,都会纳入保护范围内。文物部门会用世界上最先进的考古遗址公园理念进行建设。

据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于平介绍,根据专家意见,去年新发现的房山河北镇庄亲王家族园寝群,因较为完整,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可能会考虑原址保护。

据悉,此次棚户区改造项目中发现的遗址正处于全面考古勘探和发掘阶段,保护办法将在进一步开展研究后公布。

■ 链接

副中心去年发掘保护千座古墓

为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2017年考古勘探人员在数个工程地块完成勘探259万平方米,发掘面积33951平方米,发掘保护了战国至清代墓葬1023座、窑址81座、水井20口、灰坑25座。其中,较重要的遗址有战国墓葬、唐代潞县县丞艾演墓、辽代仿木结构墓等。

“这些墓葬几乎涵盖战国至清代各个主要时代,非常有利于研究北京各个时代墓葬的规律。”北京市文物局文物研究所副所长郭京宁说。

继2016年对路县故城大规模考古发掘以后,2017年,考古人员在故城西南、东部、南部三地又有了新发现。在城南,考古人员发掘出汉代的灰坑、水井、道路,辽金时期窑址,唐代墓葬等。故城西南则出土了大量密集的汉代灰坑、水井、房址、墓葬,特别是形制多样的水井,显示此处曾是两汉时期路县城外的生活和手工业生产区。

遗址考古负责人孙勐表示,路县故城2017年的发掘,对整体研究故城和周围地区两汉时期社会历史状况有重要支撑作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5-1-11 06:02 , Processed in 0.015233 second(s), 17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