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68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际] 把棺材当艺术品的博物馆,你敢进来看看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 04:08: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越接近死亡,越促人思考生命的意义。
我眼前是各种精致的把手、刻满花纹的铜牌和其它叫不出名字的金属配件。它们本是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棺材上的装饰,现在散落在一张大木桌上,如同一件件艺术品。
其实,它们对棺材外的人更有意义。它们被精心打造出来,目的是让一具棺材看起来不再像是棺材,让看到棺材的人不那么容易联想到死亡。
这里是伯明翰的棺材博物馆,一个促人“向死而生”的地方。
除了棺材配件,这里还有一些古老的棺材、寿衣、将死者下巴撑正的木托等。博物馆就像一枚琥珀,将100多年前的古老时光和死亡本身凝固其中,供今人观瞻。
院子不大,原本是一间名为“纽曼兄弟”的工厂,专门生产棺材配件,卖给全国各地的批发商。
虽然以棺材为名,但它并不阴森,更像是一个家具厂。烧了一半的雪茄、散乱摆放的工具、半掩的办公室屋门,都让人觉得这里的工人们只是刚刚离开去吃午饭。
100多年前的伯明翰是英国工业革命重镇,高强度的劳动和严重污染让这里的死亡率居高不下。棺材制造业因此兴盛。那时“纽曼兄弟”订单不断,工人们不得不在这红砖厂房里每天上12小时班。
那时的工人说,他们在这里上班,压制棺材配件、缝制寿衣,和在其它工厂里干活的感觉并无二致。
“那里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样诡异、充满悲伤,毕竟这些活儿总得有人做。”一名老工人回忆,“唯一的例外是,如果定制的配件和衣服是孩子用的,工人们会沉默不语,只想一口气把活儿干完。”
死人的棺材是活人的面子。那时的葬礼被视为一个展示家庭经济实力的机会,工业革命和大英帝国正将那时的英国送上财富的顶峰。
“纽曼兄弟”的主要客户是英国的中上层阶级,他们会一掷千金,装扮那个将自己和家人送往生命彼岸的木盒。伊丽莎白王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母亲)、丘吉尔、张伯伦等人的棺材上就能找到“纽曼兄弟”的产品。
古往今来,死者为大。古埃及的人形棺、中国的棺椁、基督教的水晶棺,这背后是侍死如生的敬畏和对死后未知世界的憧憬。
“咔”地一声,博物馆里的铸铁车床边,一个刚刚按传统工艺压出的小铝牌掉落下来。冲压工将它递给我,上面的三个字母“RIP”代表“愿死者安息”。
“这是以前贴在棺材前的,送给你,做个纪念。”
我接过铝牌,有点尴尬。人总是不愿正视死亡,避之不及。许多人来这个以棺材为名的博物馆心里总会有些膈应。这可能也是它开馆四年,只接待了大约3万名参观者的原因。
访客中大部分是像我一样被博物馆名字吸引来的猎奇者,有头发染得五颜六色、打着耳钉鼻环、着迷于哥特次文化的年轻人,有父母带着来为万圣节“暖场”的孩子,还有百无聊赖的退休老人。
博物馆主管莎拉告诉我,一名曾在“纽曼兄弟”工作的女工约会时会这样介绍自己:如果她喜欢对方,就说自己在制衣厂工作;如果她不喜欢对方,就实话实说,告诉他,自己的工作是缝制棺材中的绸布衬里。
“那你呢?”我问莎拉,她在这里干了五年,“你怎么和新朋友介绍自己的工作?”
“我一般会说在一个博物馆工作,如果对方追问,我也许会告诉他们实情。”她说,“不过如果是在葬礼上遇到的人,我应该不会实话实说,那会让人觉得太诡异。”
我问莎拉她的朋友们作何反应。
“有人会说‘太棒了!’也有人会感到不自在。”她回答,“毕竟死亡是大多数人讳言的主题。”
但毕竟每个人只死一次,死亡值得和结婚、生育一样被认真思考、讨论、研究。
在英国,有一种叫“死亡咖啡”的社交活动。参与者们花一小时时间,坐在一起喝咖啡、吃甜点,一起聊那些人人都想知道、但却从没和家人聊过的话题:父母死后在哪里安葬?火葬和土葬哪种更好?面对死亡要做哪些准备?安乐死道德吗?……
在伯明翰,就有一个名为“Brumyodo”的社群,每年组织一个名叫“事关生死”的节日,鼓励人们围绕死亡问题进行开放、真诚的对话。
棺材博物馆开设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人们正视死亡,思考生命。为了吸引更多人来这里,博物馆想了不少办法。
比如博物馆的网页特意使用活泼、温暖的配色,还特意设置了家庭游的主题路线,并广泛招募志愿者。博物馆里,还摆放着一种英国目前流行的彩色棺材。它的表面喷绘上死者生前的一张张生活彩照,让美好的记忆陪他下葬。
走在博物馆里的棺材旁,我想起博物馆的诞生——为什么“纽曼兄弟”工厂会“死亡”?
我想起同样是英国本土品牌、坚持手工打造、面向高端市场的劳斯莱斯汽车。我曾经参观过劳斯莱斯先进气派的生产车间,葬送了“纽曼兄弟”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方式仍没能进入这里。
“纽曼兄弟”是曾以制造业闻名的伯明翰地区乃至整个英国手工制造业的缩影。它们随工业革命兴盛,再盛极而衰。
具体到“纽曼兄弟”来说,它在上世纪末最终衰败的内因是经营者缺乏创新的意愿、对投资购买新机器、开发新工艺的抵触,外因则是两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遭重创所导致的“薄葬”蔚然成风,以及技术带来的火葬比例提升。
目前英国火葬的比例约为75%,其中一部分人根本不需购买棺材。即使那些选择将尸体入棺再一同火化的人也不会像他们的曾祖父母那样选择用各种刻满花纹的银牌和铜饰来装扮棺材。他们会选择更易燃烧、更便宜的塑料配件。
我到访时,万圣节即将来临。棺材博物馆将开设“创意写作”工作室,邀请人们在这里通宵写作,希望古老的建筑和独特的氛围能为他们带来灵感。

沙发
发表于 2018-11-18 14:17:18 | 只看该作者

          

   为了推进上海文化发展新战略新思路,充分挖掘艺术发展和回报社会的合作形式,打造和推广艺术品牌凝聚力,多种方式推广慈善事业,更好地宣传艺术创新、文化扶贫的理念和呼吁社会更多方面的力量一起来加入创新扶贫的事业,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众爱专项基金”携手上海中华书画协会在莫干山路50号(M50)举办“众爱无疆满中华”书画艺术作品展。上海静安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朱亚东先生应邀参展,为了共同的爱心事业,朱亚东先生将最好的作品提供展出、义拍,支持慈善事业,为“众爱专项基金”添上美丽一笔。
   

朱亚东与公益项目经理步益军女史合影   

   

朱亚东在自己参展作品草书六屏《朱熹·武夷棹歌十首》前留影   

   

朱亚东作品草书六屏《朱熹·武夷棹歌十首》   

   

展厅现场一   

   

展厅现场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4-11-23 02:55 , Processed in 0.015906 second(s), 16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