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娱乐] 德云社15周年深圳场郭德纲以新段子谢观众(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0 23:18:4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郭德纲(左)、于谦(右)在深演出



  深圳商报(微博)记者 于雪 摄影 吴峻


  28日晚,深圳体育馆“噫”声四起,德云社15周年相声专场在此上演。郭德纲(微博)、于谦(微博)率岳云鹏(微博)、张鹤伦等德云干将,以长达四小时的演出为六千多位观众奉上了“欢乐时光”。现场气氛相当活跃,观众与演员互动热烈,郭德纲的师弟孙越“赞”道:“去过这么多地儿,数你们没溜儿!”(在天津话中,“没溜儿”大概是没正形儿、没正经的意思。)


  六千人场馆音响给力


  德云社相声专场曾于2007年和2008年两次来深,这是第三次。相比三年前同样在深圳体育馆的演出,前晚这场的音响效果和舞美灯光要好得多,显见主办方的准备充分。相声作为语言艺术,历来多在茶馆表演,转战六千多人的体育馆,确实是个难度较大的挑战。


  三年前,同样在深圳体育馆举行的德云社专场,曾因主办方准备不充分被观众抱怨音响效果太差,当时坐在后排的观众基本上听不到。而这一次完全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两台大型音箱和两个悬挂屏幕,使得即使坐在看台“山顶”的观众也能清晰欣赏郭德纲脸上的细微表情,听到无杂质的声音。


  当晚,深圳体育馆聚集了不少来自北方尤其是天津的观众,还在体育馆张起了“天津商会”的条幅。一片“噫”声中,德云社与深圳的第三次约会开始了,侯宝林先生的长孙侯震(微博)担任主持。首先出场的是德云社鹤字辈儿的张鹤伦,他和搭档的一段周杰伦模仿秀让台下笑成一片。


  新段子包袱脆又响


  郭德纲、于谦没让心急的深圳观众等太久,第二个登场。他俩以备受“纲丝”喜爱的段子《你这半辈子》亮相,包袱中添加了深圳元素,郭德纲调侃于谦在全国各地均有房产时,举例到“比如深圳的沙湾、香港的歌连臣角……”,让深圳观众爆发出会心大笑。


  演出进行过半时,两人的第二个段子在众所期待中到来,这是一个名为《人在江湖》的新段子,可谓《你这半辈子》的续集。照样拿于谦的身世开涮,以金庸《笑傲江湖》为蓝本添加时事,包袱多而且密,让观众尽情乐了一回。这个新段子的名字,让人不由联想到郭德纲之前痛骂宋祖德(微博)的那篇同样名为《人在江湖》的博文。


  两人的第三个段子《学电台》作为整台演出的压轴登场,其中西河大鼓版的《忘情水》让人捧腹。这个段子说完已是23点30分,郭德纲和于谦在观众掌声中返场三次,返场讲的段子调侃相声界某些著名人士,获得台下观众大声喝彩。时间已经超过午夜,郭德纲率全体演员共同演唱太平歌词《大实话》结束了整场演出。谢幕时,郭德纲抱拳向四方观众道谢。据不完全统计,郭德纲当晚在台上的时间超过90分钟,返场时间超过30分钟,可谓十分“压场”。


  观众合唱五遍《五环之歌》


  除了郭德纲和于谦之外,岳云鹏和孙越这对“小月月”组合是最受观众欢迎的一对儿。俩人的表演活泼青春,富有浓厚的“80后”色彩,俩人说着说着还把观众给绕进来了。岳云鹏要给观众唱《五环之歌》,张嘴一来竟是《牡丹之歌》的旋律,“五环啊五环,过了三环是四环”的脑残歌词笑倒一片。他还要求观众与他同唱,观众们很配合,全场六千人大合唱起了《五环之歌》,并连唱3遍,场面十分欢乐。孙越对台下的观众调侃道:“去过这么多地儿,数你们没溜儿!”观众被“赞”之后更加欢乐,又唱了两遍《五环之歌》。


  当晚除了欢乐一面,还有温情一面,有来自江西的观众将两箱脐橙送到了后台,收此大礼的郭德纲后来在微博上表示对深圳“纲丝”的感谢:“德云社15年庆典深圳站演出圆满成功!另有江西纲丝携亲手种植收获之脐橙送至现场,不胜感激。诸君美意,惶恐至极,唯尽心作艺答报衣食父母! ”


  现场观众在演出之后的反响多是开心满足,如有位网名为“凯瑟琳”的观众在微博上写道:“足足四个小时,笑得肚子疼,听到了很多网上视频没听过的段子。老郭的专业、敬业,以及发自内心对观众的尊重,在现在演艺圈已不多见,怪不得众多观众如此喜爱他。”还有位观众说自己光想着听郭德纲的相声,居然把老爸的生日都忘了,可见郭德纲在深圳观众心中的魅力指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4-11-28 06:37 , Processed in 0.017698 second(s), 18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