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习资料] 留学毕业去留难抉择:左手亲情右手爱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5-15 21:25: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留下吧,担心亲情越来越远;回来吧,担心前途受到影响。当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选择将孩子送去留学,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其实对学业结束后的去留问题,以及今后可能面临的一系列家庭问题,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意向——

面对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送孩子出去留学深造的现状,此类事件引起高度关注。

  那么,留学生在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生活状况?是什么原因,支持着他们留在当地发展?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一些人选择回国?他们的父母,在国内(内地)又是怎样的一种期盼……

  这几天,本报对话留学生与家长,调查留学生在外的生活状况。

  调查中,记者发现,无论是留学生本人还是家长,对学业结束后的去留问题最为纠结。

  “留下”一族>>>

  留下的纠结:父母是他们最牵挂的人

  调查中,有一部分受访者选择“近年,没有回来发展的打算”。

  还有一部分受访者选择“近年是否回去,还在矛盾中”。他们因为签证、经济等不确定的原因,暂时无法决断。

  决定的背后却满是矛盾与纠结。“留下”一族中,很多人认为,留在外面“感到苦闷或孤单”,主要原因是“对家人的牵挂,在当地没有归属感”。

  可为什么,他们仍选择继续留在外面发展呢?


 Tom:

  一头是女友,一头是妈妈

  今年2月,Tom向加拿大移民(微博)局递交了“移民申请”。一年后,结果就会下来,“希望一切都顺利”。

  但其实,毕业之时,Tom打算回国发展:“可以多陪我妈,她工作太累了,我想她能轻松点。”大洋彼岸的妈妈,也没有掩饰对孩子的思念,“她也很明确地表示,想让我回去,陪在身边。”

  本来意见一致,是再好不过。可让Tom抉择两难的是,相恋5年的女朋友Sandy,却想留在加拿大,“她想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



这两头,如何取舍?

  纠结近半个月后,Tom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先找一份符合移民范围的工作,满一年后便可申请技术移民。等申请下来,就和Sandy一起在加拿大做生意,帮妈妈的纺织品外销到这里,我们再做内销。”

  之所以这样选择,Tom说,“等自己做生意后,利用进货的时间,可以回去做一段时间,陪妈妈了。”

  没有顺从妈妈的意愿回国,其实Tom一直心存愧疚。去年回家时,他用自己赚的钱,为妈妈买了一台iPhone:“我教会老妈怎么用微信,以后就可以用这个联络。”现在,Tom的手机里,每天都有妈妈发来的微信。

  在这之前,妈妈还不怎么会打字,而现在“速度跟我差不多”。Tom知道,为了能与儿子交流,练打字成了妈妈每天的必修课。

  Jenny:

  5年才走出父亲去世的阴影

  12年前,带着对美国的兴奋与向往,Jenny从北京毕业前往美国南加州。那时,选择赴美读博深造的原因,很简单——“新的技术,发展条件和实验条件”。

  5年博士,太遥远,去时Jenny还未想过毕业后,是留还是走。但没想到,这一呆便是12年。

  这12年里,“孤单的感觉一直都有。”孤单,似乎成了一种抹不去的习惯,走在大街上时、工作烦恼时、生病时、一个人窝在家里时……。

  但即便孤单,没有归属感,她还是决定“继续留在美国”。也许,在美国呆久了,不知道回去是否还能适应。起码,“在这边,只要有能力就行,简单地做事就可以。”

  现在,Jenny唯一的牵绊,便是家中的母亲。

  博三的一天凌晨3点,Jenny接到一通家中打来的电话:“爸爸不行了,跟爸爸说最后几句吧。”Jenny一惊,之前从没有人告诉过她关于爸爸的病情。

  心里慌乱的她,忙准备收拾行李回家,但却被妈妈制止:“回来也赶不及了,安心读书,拿到学位。”Jenny还是尝试着去办签证,“可那时正是‘911’过后,签证非常困难。”完成学业,成了家人的最大期待,也成了她坚持下去的动力来源。

  整整5年时间,Jenny才走出父亲去世的阴影。尽管,在9年后的现在,她能开口复述当时。但语气里,却透露出难以平复的情绪起伏:话语一下子变得迟缓,甚至有点凌乱。

  留下的动力:当地的发展环境更好

  在选择“近年不回来发展”的受访者中,“当地的发展环境更好,想在当地定居(拿到居留证)”成为一个重要原因。同时,有受访者认为“家人对我留在香港,抱有很大的期待”,是他们在外生活下去的最主要原因。

  其实,这个念头在一些人留学之初,并没有出现。但随着毕业临近,在外居住时间增长,“留下”成了他们的第一个选择。在他们内心,“不想轻易放弃尝试”成为支撑的强大信念。

  小伟:回去面临的压力可能更大

  “从小地方到现代的大都市”,家中对小伟留在香港充满了期待与美好的想象。这份期待,也成了小伟不准对自己说“走”的压力。只是,他从未对家人提起。

  2005年,小伟拿着全奖入读香港中文大学(微博)机械与自动化系,这在小地方,是怎样的欢呼雀跃。可若回去,岂不负了当时的风光?“家里人会想,是混不下去了才回来,他们也会觉得没有面子。”小伟的话中透着无奈。

  其实,回去的念头偶尔也会闪过,“有同学回内地,过的也不差啊,我为什么不可以呢?”工作烦心时,他也会想“回家算了”。但这些,都只是短暂的动摇。

  因为,小伟发现,“似乎没有回去的勇气了。”如果回去,回哪里?深圳?北京?“可这些地方,都没有认识的人了。”而且,“回去面临的压力可能会更大,因为竞争的人更多。”在小伟看来,回去是个未知,让他心生恐惧,“还是继续留港吧”。

  即便在港呆了6年,小伟还是觉得“孤单,没有归属感。”工作之后,小伟发现,“他们讲很本土的笑话,香港人笑作一团,我却听不懂,傻愣在那边。”这时,“港漂的感觉特别强烈”。

  小铎:回去无法跟家人交代

  小铎与小伟同届,2009年毕业后,他的工作之路并不顺。金融危机之后,小铎没有找到一份理想的全职工作,他只能不断地换兼职。可这产生了一个问题:无法办理临时身份证,也就无法延续留港的时间。

  身边的朋友不断劝他:“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回去呢?”每次,小铎都笑着岔开话去,避而不谈。其实,谁也不知道他内心的挣扎。

  “回去,怎么对得起家人的期待?”与小伟一样,小铎也从小地方拿着全奖来到香港,带着全村人的羡慕与期待。那时,他是怎样的信心满满。

  “这张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无论怎样都要拿下。”他对自己说。在那段时间里,他找过香港的中介,挂靠某家公司,办下临时身份证。这笔中介费不菲,他兼职赚的钱全都填了进去。

  幸运的是,2010年夏天,在毕业1年后,小铎终于在香港找到了一份全职工作。

  与小伟、小铎同一届入读香港中文大学的中国大陆学生,共有250名。至今,回内地发展的,仅十余位。“他们大多觉得这边工作不好,正好家里也有资源,也就回去了。”小伟说。

  “归来”一族>>>

  调查中,有一部分人最终选择“归来”。

  记者发现,归来的原因比较一致,基本是被家人说服,不愿违背父母的意愿。

  父母的“循循善诱”和“唠叨”

  “远大理想的书面语言褪去,化作更为真实的现实。”谈到为何在毕业后就回内地发展,小疑笑着说。

  当时赴港读书的远大理想是:“闯出自己的一片天,试试看自己是否行。”去年10月,他找了一份工作,“在一家世界500强的公司工作。”

  对于这样的闯荡,父母似乎不太乐意。“他们也不直说,只是循循善诱,引导我。”比如,帮小疑分析香港与长三角的经济发展优劣;还比如,帮小疑规划今后的发展方向。

  渐渐地,小疑发现,“被说服了”。他开始问自己,“我留在这里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身份证,为了国际化的背景,还是自由点?”摸索了一圈,小疑发现,“原来,这些都不是。”于是,他决定,“回内地发展,环境热身,熟悉这边的游戏规则。”

  而对Tony来说,当初拿下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是他的目标。可留港4年后,Tony发现,当初的愿望,已不那么强烈。它渐被亲情代替,“妈妈喊我回家”。从大学北上,到读研(微博)赴港,“在外快10年了,都没有怎么好好地回家陪陪妈妈。”

  每次打电话,母亲总特别问Tony吃了什么。“如果她听到我说盒饭,就又会唠叨半天了,说在这里太辛苦了,叫我回去。”

  虽然母亲也去过香港,“视察”过Tony的生活,“她也知道,这里的生活并不像她想象的那么辛苦,但她总会叫我回去。”这回,Tony终于妥协,决定回来。

  对话家长>>>

  调查中,所有的家长都表示“如果孩子选择在外面发展,会尊重他们的想法”。对于父母来说,给孩子一个最适合的发展环境,是他们最大的希望。

  但随着调查深入,却发现,数据产生变化。

  大多数家长选择“从长远来看,希望孩子回来”。其中的主要原因,分为以下三种:孩子一人在外太过辛苦,回来发展前景也同样不错;在外生活危险;年纪增长,希望孩子在身边有个照应。

  父母不忍孩子在外受苦

  怎样的发展对儿子才最合适,曹爸爸一直都在考虑。孩子去香港读书时,他也想过“可以拿到永久居留证,那边的工资又高”。

  可当儿子说要留在香港时,曹爸爸有点急了。他特地亲自前去“考察”,“结果发现,那边租金高、住宿条件不理想,房间很小,生活成本又高。”曹爸爸觉得,“孩子在那边太辛苦了。”

  回家和妻子商量后,决定“说服孩子回来”。

  虽然,曹爸爸一直都说,“这边经济发展的势头很好,孩子回来前景也不错。”但其实,你可以从话里听出,一位父亲对孩子在外受苦的不忍。

  而对郑妈妈来说,每天微信报告,是对女儿下的“必遵守之首条”。“女孩子家的一个人在外,我不太放心。”郑妈妈说。

  上网浏览新闻,成了她每日的必修课。美国当地发生了什么,女儿居住地的天气情况如何,郑妈妈一定要弄个明白。天气一有变化,她便会发去一条微信,叮嘱女儿添衣或带伞。

  那天早上,郑妈妈看到美国发生枪击案时,心头一紧,“再细看,还好,是南加州,我女儿在北加州。”不过,她还是抓起手机,立即发了条微信:看到留言后,给我电话。“我的一位男同事,孩子在南加州,看到这条新闻后,都哭了,虽然他的孩子并未出事。”孩子在外,父母多了份牵挂,情绪也总随之起伏。

  女儿赴美3年,妈妈的心结仍未解开

  “她想出国发展,我能拦她吗?我能阻碍她的前程吗?”一开口,韩妈妈就急切地反问。其实,韩妈妈并不是在问我,而在问自己。虽然女儿已赴美读博3年,但这个心结,却一直没有解开。

  女儿去美国的那天,韩妈妈没有送她上飞机,只送出了家门口。她怕自己会控制不住情绪,她不愿看着女儿进入机场,消失不见。

  她从没跟人说过,女儿刚去美国的那段时间,是如何的艰难,“生活就像没了重心。”那段时间,她学会了发邮件。在邮件中,她叮嘱女儿,多打电话回家。那段时间,她注册了QQ,每次在网上,总让女儿多传几张近照。女儿在美国的照片成了桌面,每次打开电脑,就能看见她,就如在身边。

  去年,韩妈妈收拾行李,准备去美国看女儿和即将出生的外孙女。在飞机上,她很紧张。“我去上厕所前,先让机上的中国人带我去一趟,教我该按哪些按钮,我怕按错出状况。我还买了《实用英语100句》,做了应急的卡片,放在身边。”

  到了美国后,韩妈妈发现,“那里的生活挺安逸,隔壁邻居回家后,就在前院浇浇花,孩子在前院玩耍。”看着女儿无虑地生活,韩妈妈放心了些许,“她在那边过得开心舒心就好,我又何必强求呢?”

  韩妈妈周围,有不少孩子出国的同事。“我发现,孩子出国了,似乎就成了名义上的孩子。”那对同事,已80岁开外,子女都在国外,“前段时间,老伴去世前,女儿回国照顾一个月,办完丧事后就走了,留下一个老头子。儿女在国外都已成家,怎么回来?”

  有时,韩妈妈也会这样自我安慰,“不过,谁也说不好10年后的事,如果女儿又想回来了呢?”这个念头,也成了她心中的唯一期盼,总在不经意间,会在电话里对女儿流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4-11-24 07:31 , Processed in 0.015026 second(s), 17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