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 中国新型直升机登陆舰曝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5-30 09:31:5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国内外媒体对中国新式坞登给予了极大关注,台媒更是声称其震撼程度超越歼-20。

  原标题:炒作大陆最新登陆舰 声称震撼超过歼-20
  台媒揣测解放军两栖作战能力
  据台湾“中央社”28日报道,大陆为在与邻国的海权纠纷中占据上风,正积极发展海上打击力量,其中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简称中船重工)新推出的2.2万吨级大型直升机船坞登陆舰方案引起外界广泛关注,因为它不仅适合在争议海域作战,也会冲击台海安全。台媒甚至认为,这种堪比日本准航母的两栖军舰对于两岸军事实力的影响比解放军正在研制的新一代隐身战机歼-20还要巨大。
  081性能堪比日本准航母
  “中央社”援引加拿大《汉和防务评论》5月号的报道称,中船重工推出的两栖船坞登陆舰全长211米,采用与航母类似的全通式飞行甲板,可搭载8架直升机,最大航速23节,可载员1068人,16节时的续航力为7000海里。由于满载排水量超过2.5万吨,使得该舰自身浮力和稳定性俱佳,可在6级海况下同时起降4架大型直升机,能够一次搭载4艘乌克兰生产的“野牛”重型气垫船,整体性能应与日本海上自卫队列装的“日向”级直升机母舰相当。此外,中国新式两栖战舰的武器系统也相当惊人,采用4门730/1130近程防空机关炮,舰艉还部署两座多功能火箭发射器;同时还装配一部大型3D雷达、一套电子作战干扰系统和两套反潜武器系统。
  英国《简氏防务》认为,该舰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的081型两栖舰的设计。中国海军专家刘江平29日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说,081只是在国际防务展上公布的一款外销型号,从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来看,解放军列装的主战装备都是不外销的,而外销的都是单独设计的。比如中国出口巴基斯坦的“枭龙”战机,中国空军并没有列装,海军和陆军的主战装备也是这样,因此目前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大陆海军近期将列装直通甲板两栖战舰。
  彻底改变台海军力对比?
  率先向外界发布大陆两栖登陆舰模型照片的台湾《尖端科技》杂志则指出,如果大陆081型船坞登陆舰确有其事,那么它所带来的战略改变与震撼甚至超过去年大陆曝光的歼-20隐身战机,因为解放军将因全通甲板两栖舰艇的服役彻底改变既有登陆作战模式,从而“颠覆”台海军力平衡。
  有分析认为,081与解放军现有的071型船坞登陆舰的最大区别在于可随船运送数量更多的运输直升机和武装直升机,从而使登陆作战实现立体化,避开敌方重兵把守的滩头阵地,直接将兵员和装备投送到敌纵深地域,对敌防御薄弱的侧翼及后方展开奇袭,这正是现代两栖战的精髓。
  引领解放军两栖作战转型
  台湾“中央社”声称,大陆军事现代化转型已取得惊人成果,转型包括“战略转型取向”及“军事科技取向”,前者的战略取向从陆地进入海洋、从大地到空天,后者则从小到大、从固定到机动。军事专家认为,尤其后者,为满足大陆解放军军事战略转变需要,从“飞(机)、潜(舰)、快(艇)”正式转向具备更高、更远、更快、更精准、更无声无息的军事科技与应运而生的装备。
  报道称,在大陆071型两栖船坞登陆舰出现前,解放军两栖登陆舰主力仍是坦克登陆舰,走的是传统二战登陆作战模式。但2004年大陆展示071型船坞登陆舰模型后,作战模式已有调整。“中央社”援引军事专家的话称,081型船坞登陆舰出现后,可搭载更多直升机和陆战队人员,登陆作战更加立体且强化打击纵深,解放军未来不仅能在“军事上大幅提升远距离输送能力”,也能“满足维护争议日增的海疆主权问题需要”,更可“执行反恐、反海盗、人道救援及保护海外公民安全相关任务”,作战能力向美军看齐。
  对于最近台湾媒体接连报道两岸军力情况,特别是大陆方面军事装备发展的最新进展,台湾资深媒体人亓乐义29日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说,这应该是对美国前不久发布的中国军力报告的一种回应。美国的报告内容非常丰富,四章内容中又专门有一章涉台,而台“国防部”回应相对低调,台湾媒体当然关心是怎么回事,就询问台军方,比如对于大陆部署的某型装备,台方掌握哪些情报,外媒报道是否属实,台军做出回应后,就会被媒体报道出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4-11-30 06:03 , Processed in 0.017631 second(s), 24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