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视频分享] 传播学视阈下孔子文学思想传播渠道建构蠡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6-25 07:02: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传播学视阈下孔子文学思想传播渠道建构蠡测
    (已发表在《莆田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吉峰
    摘要:本文是基于传播学的视域下,从兴办私学、传注经文、周游列国、依托传媒四个维度,对《论语》的文学思想传播渠道的建构进行解读,希望从中探求出孔子文学思想传播绵延数千年而长盛不衰的理论依据,归纳出其传播脉络,深入挖掘《论语》文学思想的内涵。
    关键词:传播学;孔子;文学传播 ;传播渠道
    Confucian literature dissemination channels cotruction of enlightenment
    Abstract: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pe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from four levels covered: to set up private schools, to note the classics, to travel around , to rely on the media. analyzed the cotruction of tramission channels.Hoping to explore the spread of Confucian ideas about literature stretches for thousands of yea and enduring theoretical basis, summed up its communication context, research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The content of literary thought.
    Key words: Communication Study; Confucian; literature dissemination of communication; channels
    孔子作为中国儒学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优秀的中国古代文学传播者,他以独特而新颖的方式传播着其文学思想。虽然历经2500多年,仍然对后世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他的文学思想传播给中国文化的发展以巨大活力,同时也在华夏文明的传承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 教育下移,兴办私学
    春秋时期,文化经过了三次下移,随着大批典籍和文化精英散落于民间,文化学者们渐渐从周室职官系统和政务系统中脱离了出来,“成为历史上第一批靠出卖知识维持生计的士。”[1]这就为私学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 ?鬃犹岢坝薪涛蘩唷钡慕逃秸耄裢庵厥咏逃钠占耙约八枷氲拇ァW运昶穑敝疗涫寺持暗慕甑氖奔淅铮鬃尤硇牡赝度氲叫税焖窖А⒋诹盏慕逃疃小S捎谒似返赂呱星已示睿郧袄辞蠼痰难彩锹缫锊痪懦迫У茏印K窖У男似鹗蛊矫竦玫搅饲笱У幕幔叨钥鬃拥闹啊把г诠俑?①所产生的“知沟”②现象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缓冲作用。《史记-孔子世家》中介绍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子弟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教学组织,其教化南及江淮,西至山陕。他以“小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和“大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为教学科目。借助组织传播的优势,向学生们统一发布信息,保证了其文学思想传播活动的质量。而这些弟子也可以作为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意见领袖”③,把所学内容传播给其他的受众人群,从而在社会上形成了更多的“意见领袖”,这有力地推动孔子文学思想的传承。此外,通过私塾的课堂交流活动,孔子的文学思想“按照一定顺序、规则、秩序进行信息传递,无形中减少了信息流通过程中的干扰因素,使原本脆弱、游离的信息交流过程在组织形态的干预下,产生一种合力,自身更形成具有强效的示范引力的信息磁场,将零星的文学火种汇集成熊熊燃烧的文学烈焰。”[2]37
    二、述而不作,传注经文
    在《论语-述而》里有这样一句话:“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对此,朱熹的注解是:“述,传旧而已,作则创始。”这个“述”,其实就有承前启后、阐述前人学说的意思。保留传统的文化,继往开来,把所知道的保存并流传开来。“作”就是创作,从字面理解“述而不作”就是不添加个人见解,没有自己的创作。当然了,实际上我们都晓得,孔子的“述而不作”并非真的没有任何创新,进行简单的信息重复。一方面,根据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周王室权威不再,诸侯称霸、社会动荡,大量经典散失亡佚,以致于流传到后来变得残缺不全。正所谓“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左转-昭公十七年》)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后人对古书的内容的理解越来越感觉到吃力,于是客观上,就需要有专家对典籍的信息进行重新的编码和解读,尽量符合时代的要求。在这样的传播环境之下,对典籍的整理和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历史学家柳治微说::“自孔子以前的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3]所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传播理念也不失为是一种时代的特定选择,或者说这是他选择的一种在特定时期的独特的传播方式。孔子根据原有的史料和线索,对“六经”进行了整理,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他治学严谨,譬如尧以前的文献不充足,难以考证。他就不敢妄下任何断言,于是将《尚书》中尧之前的内容删除,第一篇就从《尧典》开始论述。事实上,编撰古籍、传注经书也的确有利于不同时代受众对信息的译码。而后世也多效仿孔子的这一做法,多以编撰或注疏的方式传播先人的思想结晶,比如对于《论语》的注疏即是如此。汉代魏何晏的《论语集解》共10卷,注释简明,融合众家所长。他在自序中说:“今集诸家之善说,记其姓名;有不安者,颇为改易,曰:《论语集解》。”;南朝梁代黄侃根据何晏的《论语集解》编辑而成《论语义疏》十卷,内容十分丰富;此外还有宋邢昺的《论语注疏》;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儒学大师朱熹所注的《论语集解》;清代“扬州学派”的杰出代表刘宝楠,与其父亲刘恭冕合著的《论语正义》,弥补了宋人邢昺所解《论语》存在的疏漏不足之处,并且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成为研究《论语》重要的参考文献;中华民国时期程树德发表了四十卷的《论语集释》;另外还有些新式的注本,比如:杨伯峻的《论语译注》、钱穆的《论语新解》和孙钦善的《论语注译》等。后人以各自独特的审美视角不断地去解读《论语》,形成了孔子文学思想的“传播-注疏-传播”这样良性的循环方式。
    另一方面,尽管“理想的编码和译码应该是:传播者使之符号化的信息被毫无损失地、原原本本地传给了接受者,既不多余也无不足。”[4]127但是,作者貌似客观、冷静地注解经典的过程中,会形成自己潜意识的投射即:“实际上在不知不觉、没有意识到的心理状态下将自己个人的深层态度加进了对事物的评价。有人甚至认为:基本上,我们说的话,从来都是在讲自己。每个人在语言传播中都会出现无意识的自我表现和不自觉的倾向性。”[4]136在这一点上,就连孔子也不讳言,他曾表示:“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於后世哉?”(史记-孔子世家)于是作《春秋》,间接传播自己的思想。“在构思中,从生活里蜂拥而来的一切刺激、信息都在这里不断地融会、碰撞、解体又重新聚合,以往零碎得来的艺术发现都要在此时受到检验、联缀、整合和升华。”[5]就连孔子本人也承认他在编修书册的过程中,加入了个人的思想理念。他说:“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对于受众来说,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也在发挥着自身的创造力,透过文本有限的表层信息,努力捕捉逸散信息。去领悟《论语》所表达的深层内涵,这样才能使孔子思想的传播达到极致的境界。
    三、周游列国,亲身传播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大量庶人涌入城市生活和工作,而游历之风在当时颇为盛行,当然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游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鲁国政治上不得志,无法实现其政治抱负。与其说是周游,实际上还不如说是一种“流亡”。孔子五十五岁时离开鲁国,开始以社会为课堂,带着众弟子周游卫、曹、宋、郑、陈、蔡、楚等国,历时14年,其行进的路线大致为:从曲阜出发,途经濮阳、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最后到罗山,然后再原路返回,足迹遍布长江以北黄河以南。孔子充分利用人际之间语言传播的特性,一路上,始终本着积极入世的态度,游说求仕、向人们推行他“克己复礼”等思想主张。“在口头传播的时代,文学因语言而传扬,语言因文学而丰富。”[2]54而《论语》一书也正是这样,作为一部语录体文集,它把孔子及其学生们的思想、言行宛如颗颗珍珠般串连起来,再由弟子们把孔子这些教学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集腋成裘,终于在战国初年被编撰成书,流芳百世。
    在亲身传播其文学思想的过程中,孔子严格依“礼”和“仁”而行事,做到了“君子”形象的标榜和示范的作用。他坚决反对虚妄的信息传播,认为:“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保ā堵塾?阳货》)对于没有根据的信息不去加以亲自核实就接受,然后再不负责任地出去传播,这就是失德的表现。孔子素来重视自我修养的提升,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他以君子的标准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注意完善自身的素质。他认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传播学研究认为,当受众把传播者或信息来源确定在高权威、高可靠性的位置上时,这种认定就会转变为对信息内容的相信。”[4]212
    孔子很注意传播信息的准确性,树立自身权威、可靠的传播形象。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原则,对于一些性质特殊的事物,采取存而不论的传播策略。自贡问孔子:“死人有知无知也?”孔子曰:“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也;欲言无知,恐不孝子孙不葬也。赐欲知死人有知将无知也,死徐自知之,犹未晚也。”(《说苑-辨物》)对于这些“怪、力、乱、神”的神秘现象,以至于生死有关的话题,孔子选择了沉默的方式,不轻易发表看法,体现出一个智者的风范。他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具有良好威信的传播者的形象。尽管他的政治主张没有在游历中被统治者们最终采纳,但是天赋异禀的孔子却成功地通过下行传播,使自己的思想在民间深入人心。
    四、依托传媒,化解困惑
    今天,人们在感悟孔子文学思想的时候,更是多了份现代意识。学者们喜欢在《论语》的字里行间去挖掘生存智慧,希望能运用这些朴素的道理去化解现代人生活里的种种忧思和不解的困惑。无论是个人修养、人际交往、学习、规划理想或是心灵慰藉等方面,《论语》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生命坐标。在现代模式的传播与规划下,古典的文学精髓重又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帮助时下的人们构建起一个更有价值、更高效率的人生。譬如在交友方面,孔子告诫世人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这是在指导我们如何去分辨朋友的好坏;他又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这是告诉我们如何与朋友相处;关于处世态度,孔子的建议也颇为精辟:“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宪问》)这是儒家一贯的处事态度,把自己的岗位上的事情做好,别人的事先不必去心,这叫做各司其职。《中庸》里也在强调:“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南宋名将韩世忠更是深得这种处世态度的影响,在被当权者秦桧解除其兵权后,每天骑着一匹小毛驴泛游西湖,只赏风景,不论国事,真正做到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后人评价他说:“英雄到皆皈佛,宿将还山不论兵。”伴随着社会衍生的种种矛盾和危机,越来越多的人期望从孔子的文学思想中提炼出能够化解这些矛盾和危机的智慧理念。 在新媒体环境下,孔子文学思想的传播更是体现出新时代的大众传播特点:
    首先,受众范围无限延展。新媒体延伸了人类的知觉,跨越了无形之中的“传播门槛”。人们想要了解《论语》深邃的文学思想,不再需要事先积累多少文字和文学功底。古圣先贤的面孔变得亲切而温暖,不会因为有诸多的“瓶颈”而产生距离感。当于丹的“论语心得”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播放后,她随后出版的《于丹<论语>心得》一书刚一上市仅十天,其销量就突破90万,这再次印证了,现代人对孔子文学思想的喜爱和渴求,同时也说明了借助大众传媒进行古代文学传播的可行性。
    正如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所言:我们应该举双手欢迎电视时代的到来,因为电视恢复了人的本性,报刊书籍把活字一行行地印在纸上,造成人们直线型、平面型的思维方式,妨碍人们像现实生活中那样立体地认识世界;而且无情地剥夺了小孩儿、接触媒介的权利,正是托电视的福,一举克服了这些缺陷。[2]65在北京2008奥运会的开幕式上,2008名演员击缶而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悠扬的古琴声中,演员们身穿古袍、手持竹简,齐声高诵:“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礼之用,和为贵” 等《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充分体现了“乐礼善学,尚中贵和”的孔子思想精髓。借助大众传播平台,向世界播散孔子所提倡的仁爱、和谐的传统文化特质。
    其次,信息大批量被复制。文学信息在传统社会的传播空间相对狭小,人们只能感受着所处的客观环境本身,文学思想的传播受到了很多局限。传抄是早期的一种常见的文学传播方式,到了明代,印刷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政府十分也重视印刷,最大的印刷部门是司礼监和国子监,此外如户部、礼部、大理寺、都察院、兵部、钦天监、工部等部门也都从事印刷,民间对书籍的需求量也在加大,民间印刷业分布非常广,几乎遍及了全国各地,这些变化都加速了孔子文学思想传播。然而在大众传媒盛行的今天,《论语》更是被得以大量的复制,运用文字、语言、图像、声音等形式,在短时间内以前所未有的庞大之势展现在受众面前。
    最后,拓展网络传播平台。在网络时代,技术为古代文学思想的传播注入了强大的动能。在虚拟的“电子空间”中,孔子文学思想的传播和交流变得更加活跃,其传播的平台也得以无限拓展。各种相关学术网页、网络论坛纷纷开放。譬如:中国孔子网、孔子2000网、中国孔子网、中国儒学网、孔孟之乡网、中华孔子网、孔子在线网(中英文)、国学网、孔子故里网、中国国学网、一元国学网等等。网络使传统媒介下的每个信息受众,也都有机会蜕变成独立的信息发布者,自由地占据属于自己的话语空间,主动参与构建自己对于孔子文学思想的理解。文学不再被少数文化精英所垄断,文学爱好者们可以借助网络,随时随地浏览相关文学信息和及评论。并且利用网页所设置的留言版块,与他人交流阅读体会,发挥了网络文学传播的互动性和双向性。
    结语
    孔子《论语》的文学思想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对后世影响颇为深远。通过从其文学思想传播渠道作为切入点进行剖析,能够更加有效地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扩展学术视野,对广泛传播孔子的哲学思想也是大有裨益。
    注释:
    ①“学在官府” 是我国西周时期教育活动显著特征,由于学术和教育均被官方所把持,官府掌管法律、法规、古代典籍文献和祭祀典礼的礼器等,正是所谓的礼不下庶人。民间没有条件举行教育、学术活动。这种垄断局面,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才在乱世中被逐渐打破。我国奴隶制崩溃而转向封建制,受贵族垄断的“学在官府”的教育制度渐渐没落。
    ②“知沟假说”(knowledge-gap hypothesis)是由蒂奇纳、多诺霍和奥里恩在1970年蒂奇纳等人在1970年出版的《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增长》一文中提出的概念。
    它的含义是:当一个社会体系中的信息流增长时,那些受过较好教育、具有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人们,将比受教育较少、地位较低的人们能更好地吸收信息。这样信息增长导致了知识沟的扩大而不是缩? B藿芩怪赋觯畔⒉唤龅贾轮豆档睦┐螅业贾略谛形吞壬喜帝帧R虼耍庖皇跤锔奈按バЧ怠薄#ú渭鸞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著,祝建华、武伟译: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96)
    ③“意见领袖”是由奥地利裔美国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提出,指的是在讲媒介讯息传给社会群体的过程中,那些扮演某种有影响力的中介角色者。(参见[美]约翰-费斯克等编撰、John Fiske et al、李彬 译注: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92)
    参考文献
    [1]张瑞,王番编.中国教育史研究?先秦分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89
    [2]文言:文学传播学引论[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37、54、65
    [3]傅璇琮、谢灼华:中国藏书通史[M]. 宁波出版社 2001:4
    [4]邵培仁:传播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27、136、212
    [5]童庆炳:文学理论教材[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23
   
    返利网是真的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5-1-4 12:40 , Processed in 0.017174 second(s), 18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