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北美华人学者清华论坛”6月30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北美、欧洲以及中国内地的数十位华人学者汇集一堂,共同探讨和分享他们在华人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畅论海外华商与中国经济。 中新社报道,此次研讨会由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和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共同主办,与会人士着重探讨了美国华人历史与现状、美国华人企业和企业主、北美华人与华商发展状况、海外华商在中国投资趋势以及海外华商的崛起、困境与前景。 美国“百人会”调研委员会主席胡善庆博士介绍了美国华人社会自1860年以来的发展状况。他指出,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显示,美国华人人口已突破400万,是最大的亚裔族群。胡善庆还介绍了“百人会”近年来所开展的教育交流、公共外交、培育精英等方面的活动,以及面向民意精英所开展的调查研究。 美国纽约圣若望大学亚洲研究所所长李又宁教授提出了“华美族”的概念,在她看来,华人要大胆亮出自己的身份,展现华人对美国社会的价值。她近年来先后创办了《新法拉盛集刊》和《科技界的华美族》等多本华人历史研究期刊,以“盖一座文字的庙”,记录“华美族”对美国的贡献。 “美国华人是‘模范少数民族’,还是‘永远的外国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讲席教授周敏阐述了亚裔美国人的历史、美国社会对华人的“刻板印象”以及美国华人的发展趋势,并说明了当前华人在美国经济、教育等方面所处的相对优势,以及华人新生代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矛盾。 加拿大怀雅逊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林小华表示,近来,海归被视为一群模仿者,其注意力不在原创,而是模仿发达国家成熟的创新产品,稍加改动即推向中国市场,舆论认为,这不但损害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并没有改变中国固有的、以模仿为主“创新”模式。 在他看来,这种以模仿为前导的创新模式并非中国海归原创,而发生于任何一个国家技术赶超的过程中,海归的特质决定了他们在发展中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过程中复制这一模式的优势;与此同时,海归模仿也可能为两国提高创新效果带来共赢。 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主任龙登高指出,海外华商与欧美日韩等外商是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两大来源,近20年来二者在结构比例上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然而自2006年至今,海外华商资本的比重持续上升,而欧美日韩的外商比重整体逐年下降,当前,两者的差距已经非常之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