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往常一样,今年开训前,陆军第14集团军某炮兵团的开训方案送到团领导案头。然而,让拟制方案的作训部门没想到的是,盾棍术、太极拳等多个表演科目被“砍”得一个不剩。 开训当天,炮兵小场地摆练、单兵连贯演练等多个充满“硝烟味”的科目轮番上阵。官兵们感叹:这样的开训像开战! 1998年,这个素有“乌蒙铁军”之称的炮兵团“全面搞建设、扎实打基础、反复抓落实”的基本经验被中央军委转发,成为团队基层建设的一面旗帜。15年来,该团坚持以战斗力为根本标准全面搞建设,着眼培育高素质官兵扎实打基础,严格依据法规制度反复抓落实,着力把官兵锻造成精武善战的“尖兵”、把营连打造成能打胜仗的“钢刀”。 让战斗力成为一切工作的“指挥棒” 去年8月,该团正进行实弹射击,突然下起雨来。有人建议暂停射击,并搬出相关训练法规:雨中射击乃炮兵之大忌。由于炮弹出膛瞬间飞行速度非常快,一旦雨点过大,撞击引信,就如“鸟撞飞机”,极可能导致炮弹凌空爆炸。 “打仗可不分晴天雨天,没有白天黑夜。要是上了战场,能因为下雨就暂停吗?”时任政委王波说。他带领技术骨干,对射击条件进行综合检测后,毅然下令:“打!” 更惊险的还在后头。一个霹雷,打中侧方观察所,打得电台直冒烟,幸好人员无恙。王波命令侧方观察所搬到安全地域,换用有线通信,继续组织射击。 事后,有人说:“你们胆子真大,敢拎着脑袋搞训练!” 其实,团领导都很清楚,和平环境下练兵严也是练,松也是练,毕竟敌人没在面前。但是,他们更清楚:今天不用战斗力标准来检验,明天就经不住战场的检验! 想打仗的事,干打仗的活。该团把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标准,作为工作筹划的唯一遵循,不管大事小事,先看是否有利于打胜仗。 去年11月,陈勇任该团团长。来到这个先进团队,他问自己:能打仗的家底有多少?底数有多大?能完成什么任务? 一番思索,陈勇提出:首先要树立战斗力过硬的标准,而训练的标准就是对待打仗的态度。没有先进的装备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打赢的信心。 强兵先强将,从体能开始,38岁的陈勇与20岁出头的士兵一较高下,毫不逊色。野外拉练,他同样走在队伍的前头。“常委的标准就是训练的标准。”他说。 机关干部体能耐力项目考核,《大纲》规定通用标准为3公里,陈勇要求和基层一样考5公里。并且规定:背步枪、带4枚手榴弹。 有人以“不按纲施训”为由提出异议。陈勇说:“团一级机关,既是机关又是基层,上了战场,如果跟不上战士的脚步,何来一线指导?”就这样,这一看似不合理的规定落地生根。 战斗力标准树起来后,能打仗、打胜仗的步伐才能随之跟上—— 针对未来战争反应快、规模小的实际,他们抽组全团性能最好的武器装备和训练尖子组成应急混编营,使部队紧急出动的时间减少了20%。 库存多年的步枪白光瞄准镜,被重新搬进训练场,步枪手摇身一变“狙击手”。 组织夜间训练,作战参谋微光条件下手工标图、炊事员蒙眼砍瓜切菜等“稀奇古怪”的训练科目被“创造”出来。 去年以来,他们还先后“砍”掉电视进班、营区美化等多个方案。 无益于战斗力建设的事接连“挨刀”,有益于战斗力建设的事却倍受“青睐”:单兵专业训练场建设、作战指挥中心和网络训练室建设、配发集成战备箱……每一项都是要钱给钱、要物给物。 把日常管理作为军事训练的延伸 坐落在云南东部的某炮兵团远离城市,是近几年刚刚建成的新营区。记者3月底前往采访时,正是春季大风天。让记者惊讶的是,偌大的营区里十分干净,没有一只垃圾筒,地面也没有任何纸屑、落叶等杂物。 据说,每次雨天到营区外训练,官兵都会带上一双备用鞋。返回营区时,把沾有泥土的鞋换掉,以免弄脏营区主干道。有的战士忘记带了,就光脚走回宿舍。 “能有今天的局面,其实是走了弯路的。”团政委朱江说。 该团曾靠从严管理打了翻身仗,又以依法治军、从严治军而闻名全军。为体现正规化,团里将条令条例进一步细化,制定出相关规定。然而,机关一些部门在执行过程中却走了样。 一天午夜时分,朱江例行查哨,远远听见一个连队在喧闹,走近一看才知道是军务部门在点名。看着睡眼惺忪的战士,朱江很生气:“深更半夜还点名,纯属瞎胡闹!” 那名军务参谋有些委屈地解释:这是团里规定的“零点夜查”,我也是按章办事。 “夜查干嘛还点名?你让战士明天哪来精神搞训练?”一连串责问让那位参谋哑口无言。 事后,团党委针对这一问题举一反三,彻底清查并废除了各级制定的13条“土政策”、“土规定”。“把兵都管成了‘老绵羊’,谁去打胜仗?没有带不好的兵,只有不会带兵的干部。”朱江说。 2013年12月,朱江走马上任该团政委后,“第一课,就是学习该团的传统”。10天时间里,他没说一句话,没出一次门。能到这个团队任职,他感到幸运,同时,更感责任重大。“打仗用什么部队,很多时候要看它的传统。”这位步兵出身的团政委,把“传承与创新”,作为自己带兵的首要标准。 朱江提出,要给大炮装上刺刀。为让官兵多些虎气少些娇气,团里专门请来教员,练刺杀操、擒敌拳、格斗术。如今,该团营区内外,随时都是喊杀声震天。 每周五早上一个小时的“站相”训练,团领导站前排。这个传统,已保持了20多年。 同时,该团从单纯抓生活管理转向完成训练任务上,把日常管理的每项活动都作为军事训练的延伸—— 由过去以看宿舍检查内务和饭堂卫生为主,转向到训练场看战备秩序; 由过去以看登记本和兵器外观保养为主,转向看完好率和出动率; 由过去以看条令职责内容的背记为主,转向看掌握手中武器的能力; 由过去以看仪容、着装、举止为主,转向看执行命令指示、规章制度和部队士气…… 想立功就得在训练上下真功 去年8月,该团反坦克导弹连进行实弹射击。时间到了,班长下达射击口令,射手按下按钮,导弹却没有动静。 当时,集团军首长在现场观战。关键时候掉链子,连长徐兴念急得直跺脚。 这时,只见一名士官快速来到故障装备旁,一番“望、闻、问、切”后,发现是击发手柄的电路出现故障。他迅速打开击发手柄外壳,很快排除故障。实弹射击继续进行,一枚枚导弹直扑“敌”装甲目标…… 这名士官,就是被官兵誉为“导弹神医”的四级军士长段福海。很少人知道,精通导弹维修技能的他,入伍前仅有初中文化。 段福海的“鲤鱼跳龙门”,得益于该团有一方培育人才的沃土。团党委认为,无论战争形态怎么演变,不管武器装备有多么先进,人才始终是打赢战争的第一资源。 “战场需要什么,学什么;打仗缺少啥,就补啥!”团党委自有一套“育才良策”:官兵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他们开设“随军夜校”,定期讲授信息化知识;设立奖学金,鼓励官兵围绕本职岗位能力升级;指导营连开展“军旅人生成长规划”;推开精准训练新模式,将训练内容分解为236个项目,组织官兵专攻精练…… 这套“组合拳”一出手,便取得明显的效果。拉巴顿珠、扎西平措和洛绒吞召3名藏族战士入伍时,汉字不识几个。如今,拉巴顿珠被保送入军校,扎西平措成为连队出黑板报的能手,洛绒吞召当上了训练标兵。团里组建女子导弹发射班,8名女兵从零起步,苦练8个月,首次参加实弹射击就打了个“满堂彩”。去年,该团有14名战士圆了“军官梦”。 “在我们团,想立功就得在训练上下真功,要有位必须训练先有为。”记者在该团采访时,官兵们都这样说。 此言不虚,在炮兵团,只要是打仗所需的人才,都可以得到发展的机会。“士官专家”陈林洪,精通多个专业,革新过多件训练器材,攻克两项专业难题,经团党委推荐,他被四总部评为“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三等奖;原三营指挥连连长李鑫,在军区比武中夺得4枚“金牌”,所带连队连续两年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被越级提升为营长。去年,该团提升使用的32名干部,都是训练标兵和业务能手;50余名潜心抓训练、综合素质强的官兵受到表彰和奖励。得知该团培养人才的“秘诀”后,某兄弟单位领导评价:“炮兵团不简单,不管是什么样的铁,进来都能炼成钢!”
摘自网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