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法国] 巴黎老少之家老年青年合租温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09:03: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日,上海《新闻晨报》刊载了一篇法国国立人口研究中心访问学者陈婧的文章,题为“巴黎公寓楼里的‘亚洲式亲情’”,作者讲述了她眼中的别样巴黎公寓。文章如下:

不久前,巴黎市中心翻新后的一座公寓迎来了一批新租客。这栋有90间住房的大楼,曾经是巴黎市政府行政机构的办公楼,现在被改造为一种新型居住模式的范本“老少之家”,即老人与青年合租。

这类住房主要供应给刚参加工作不久或正在找工作的18-32岁的青年,以及申请社会住房的老人,使得他们有个临时的落脚点,单次可居住的最长年限为2年。入住该公寓楼的青年申请者,由青年工作者住房协会负责筛选,而老年人的住房问题主要由社会住房组织帮助解决。

在这套公寓楼里,老人和青年可以一起举办节日庆典、做饭、洗衣、看电影。 “老少之家”被认为可以给双方带来益处:一方面,青年可以找到廉价的巴黎市中心居所,更靠近上班地点,免除舟车劳顿,而且可以从老人那里获取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老人则避开了儿女不在身边时的苦闷,尤其在手脚不便或遇上困难时,有青年在身旁帮助,既可以了解他们的思想、接触到新事物、消弭代沟,也可以使其感觉到自己还是社会的一员,没有被人抛弃。精神世界的开朗,还可能为老人节省一笔医疗上的开支。

不过,对于“老少之家”最大的考验是,青年和老人的生活作息并不同步。年轻人因为工作的缘故早出晚归,并且在周末喜欢更加动态的生活,例如健身、跳舞、开派对等等;而老人则习惯了早睡早起、舒适闲淡、喜静不喜动的节奏。公寓在设计上考虑到了这个问题,把大楼分成左右两个部分,半栋楼留给老人,半栋楼留给青年,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是电梯、大厅、洗衣房、观影室这样的公共空间。青年和老人可以在这里搞活动、聊天拉家常,真正实现“生活在一起”的设计目标。

“老少之家”这类公寓的面世,在改善法国社会老人所普遍面临的独居困境上,有积极的标杆价值。 2003年,法国曾有过一段惨痛的社会经历。那年酷暑,持续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导致整个法国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有1.5万人丧生,80%都是75岁以上的老年人。当时,不仅大批医务人员处在休假状态,老年中暑病人人数激增,直接导致医疗援手不够;而且不少子女在父母和医院紧急召唤之后,都不肯中断假期回来照顾住院的老人,甚至有数以百计的老人在去世之后,子女都不愿回家参加葬礼,只好由政府出面予以安葬。

相比来看,中国家庭“反哺式”的亲情和赡养,较少在法国家庭出现。尤其是在老人住院时,子女一周去探望一次也十分罕见,一个月能去看一次,就算很不错了。照顾父母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医疗机构的事情,与儿女应当承担的赡养责任无关。而亚洲移民在法国的晚年生活则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位越南裔的法国移民住进临终关怀医院,弥留之际,共有超过100名亲属前去送别,让院方感到震惊不已。因为除了显赫的社会名流,这种事情在法国普通人的家庭中,绝无可能发生。

法国老年人通常也养成了独立生活、依靠自我的习惯,平时独自一人或是一对夫妻闭门不出,不愿意与他人同住,也不愿有太多外人打扰他们的生活。各地市政府虽然也有老年人事务办公室,组织不少活动,但街心花园和公共绿地里,任何时候都看不到在中国最习以为常的一群老年人在一起唱歌、跳舞、打太极的场景。法国老年人养狗养猫的非常之多,宠物成了他们生活中最亲密的伴侣,重要性远胜自己的子女。哪怕在失能时,他们也保持了这种“求己不求人”的生活态度。在法国超市里,常常可以碰见鼻子里插着氧气管,颤颤巍巍手拉一辆购物车的老年人,艰难地从货架上拿下食品放入车中,独自一人去柜台结账——并不会有人指责他们的儿女“不尽孝道”。

东方国家不同世代之间的亲情和关爱,或许可以借“老少之家”成为一种温暖的星星之火吧。


摘自欧洲时报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5-1-11 21:07 , Processed in 0.023914 second(s), 17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