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际] 默克尔如何维持高民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12 11:45:3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德国总理安吉拉·默克尔刚刚结束了为期三天的中国之行,这是她自2005年上任以来第七次访问中国。和以往的几次一样,这是一次“重商主义”行程:参观德国在华企业,签署一些合作协议,没有对中国不切实际的吹捧,也没有对德国经验居高临下的传播和宣讲,一切以低调和实用为先。
事实上,这正是默克尔处理国事的风格。如果为想成为政治领袖的人撰写指南,那么默克尔很可能是一个反面教材:她身形略胖,衣着普通,表达能力不佳,欠缺个人魅力,似乎更像一个家庭主妇而不是一个大国领袖。她从来没有给人带来惊喜,也不会规划激动人心的蓝图,说什么“Yes,We Can”之类的话,她的做事风格完全反映出了她物理学博士的理工科背景:系统、分析、按部就班。至于个人魅力或者口才,她完全站在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反面。在2013年大选的电视辩论中,她的挑战者、经济学家施泰因布吕克的发言简练而犀利;默克尔则一如既往地唠叨个没完,说半天也说不清楚,甚至还多次遭到主持人的警告。
       初入政坛时,她曾被戏称为前总理科尔的“小女孩”,即便当了总理,人们也认为她不过是过渡人物,在任时间不会太长。但正是这样一个人,在欧洲金融危机时扮演了擎天柱的角色,被尊称为“欧洲女皇”,多次被评为全球最有权势的女人。更难能可贵的,在经历了8年的政治洗礼后,默克尔的民望一直维持在高位,甚至不降反升:2005年默克尔当选德国总理时的得票是35.2%,2013年9月她第三次当选时,得票上升为41.5%。在今天的世界,这差不多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孤例。
       环顾世界,政治领袖民望低迷、施政阻力重重是一个普遍现象,高支持率往往只存在于选举结束后很短的一段时间,之后就难以为继。法国总统奥朗德上任一周年后,就有3/4的法国人不满意他的表现,而他当选还被法国人寄予厚望,称为“法国的罗斯福”。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美国总统奥巴马、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埃及前总统穆尔西等领导人身上。默克尔能打破这一魔咒,脱颖而出,取决于她本人的努力,也和德国理性克制的政治文化分不开。
       无疑,德国经济表现不俗是默克尔民望历久不衰的一个基础因素。多年来,德国制造业始终保持领先地位,占GDP近1/3;失业浪潮席卷世界,欧洲一些国家接近一半青年失业,隐藏着重重社会危机,德国的失业率却处在近百年以来的最低点;沉重的福利国家模式使欧洲在全球竞争中落后,德国则已基本完成了最为困难的养老制度改革。但仅仅经济好还不足以保证高民望,反例就是澳大利亚。该国由于有丰富矿业资源的支撑,经济完全未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前总理吉拉德及其工党政府的民望一直在低位徘徊,最后被自由党政府取代。
       默克尔最大的长处是善于吸纳不同政治力量的政策主张。默克尔称自己“不是即兴作决定的人”,她不轻易发表意见,通常的做法是让其它政客充分讨论,当公众意见形成一致时,她才对占大多数的一方表示支持。在处理国内事务时,这种实用主义的做法非常明显。作为前环境部长,她曾因全球变暖而大力提倡核能,但在福岛核电站事故后,她许诺在2022年前关闭国内所有的核电反应堆。她曾坚定反对全国最低工资制,但2013年最低工资被写进了执政党基民盟的竞选纲领里面。德国《明镜》周刊认为,近年来默克尔已经带着原本偏右的执政联盟党实现了向左的转变。她取消了核电、废除了义务征兵制、大幅提升社会福利、承诺处理大城市房租猛涨的问题、改变男女不平等的现象,还在应对全球变暖方面起到领导作用,而这些成就,其中许多都是竞争对手提出的核心议题。
       默克尔这种折中调和、讲究实用的领导风格,和德国的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设计是高度契合的。德国历史上联邦主义的传统和希特勒独裁的警示作用,导致德国在战后基本上都是以联合政府形态执政。除了在1990年代时因应德国统一而建立强势形象的科尔外,德国并没有产生多少鹤立鸡群、一呼百应的政治领袖。和德国足球一样,德国的政治领导力来自于均衡、协调与合作,而不是一个超凡脱俗的明星。德国战后的主要政党联盟党(基民盟和基社盟)、社会民主党、自由民主党和绿党,价值理念各有侧重,但都无法在政见上独树一帜,与其他政党切割得一清二楚,再加上没有哪个党能占据绝对多数,必须和其他党组建联合政府的原因,德国四大党之间既是政敌又是搭档,既是伙伴又是对手;今天互掐,明天就可能携手。这样一来,德国各政党之间的关系不是你死我活的对立关系,而更多是合纵连横、敌我不分,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为反对而反对的劣质政治文化的出现。
       而且,为了避免魏玛共和国时期小党林立、剑拔弩张的局面重演,德国宪法规定在全国得票超过5%的政党才能进入联盟议院,并且严格限制议会向政府提出不信任投票,政府与议会发生矛盾时,最终往往不是政府被改组,而是议会被解散。因此,战后德国历届政府保持了相当高的稳定性。只在1982年发生过一例联盟党联合自由民主党对施密特政府提出“建设性不信任投票”而导致社会民主党政府垮台的事件。
       从根本上讲,领导人和所领导的国家与人民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互相造就的关系。像阿根廷这样崇尚激情和民粹的国家,自然就会产生庇隆和克里斯蒂娜这样的总统;德国人严谨务实、略带刻板的性格,则成就了默克尔的传奇。而放眼全球,互联网时代靠口才和个人形象上位的领导人,在金融危机的考验下基本都不堪一击。他们因为善于驾驭媒体和民意而脱颖而出,所以往往迷信宣传,过于注重表面功夫,内功不足;在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时往往过多考虑政治和选举因素,精于进行能带来立竿见影现实利益的短线政治操作,忙于赢得选举,维护权力,而对有利于国家长远利益但可能得罪人的政治决定退避三舍。在这样一个领导力缺乏的时代,默克尔看似笨拙乏味的从政风格,可能才是领导力真正的内涵所在。

      (消息来源:北京华夏时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5-1-26 23:20 , Processed in 0.020255 second(s), 19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