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学讨论] 品汉字文化悟做人道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5 18:11: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品味汉字文化 领悟做人道理
江苏
周洪林


一个“忠”字,是把心放在中间,即将心放正之意。心若不正,就成了“歪歪心眼”。我们讲忠,对祖国、对事业、对爱情、对朋友,都要忠诚。言行不一、口是心非、欺下媚上不是忠的行为;忠贞不渝、刚直不阿、诚实可信、讲真话、守信用,才是忠的表现。如此看来,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天,遇到的每一件事,无一不是在检验我们的忠诚,检验我们的人格。



“信”字,《说文解字》解释:“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信,是一个宝贵的字眼,它是我国古代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之一。孔子主张信义,他有“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的箴言。老子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哲语。从古至今,一个人立身于世的就是一个“信”字,讲信誉,讲真话,童叟无欺,这是一个品行端正的人的重要标志。“信”字字形,还有一个深层意思,即信仰问题。信仰,是人生命价值的所在。一个人有了坚定而明确的信仰,他就会励精图治,向着既定的目标奋进。


善,吉也。美好的意思。从字的结构分析,羊用口吃的是草。给予人的是什么?总的来说,索取的少,给予人的多。是人们公认的美好品德之一。天下谁不想自己生活得快乐,怎样才能快乐呢?古人有句话说得再明白不过了,有一定的哲理。这就
是“为善最乐”。为善,就是为他人做好事,同时自己感到“快乐”。
“为善最乐”是人生的最大快乐,同时也是人的至高道德修养。美国首富比尔盖茨把巨额捐款献于慈善事业,并把它当作最大快乐。 德育之本质在于求善。善,人之美好之品德,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劝君“择其善者而从之”,彰显你的人格之美。


《说文解字》解释“忍,能也,从心刃声”。有人说,忍是唯一无二的国粹,忍为高。从字型上看,一把锋利的刀悬挂在心的上面。如果处理不好刀与心的距离,难以想象会是什么样子。那么,“心”是阻挡或保持刀刃与心的距离的盾牌。这样的格言警句不少,“忍一步,海阔天空”,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只有这样,刀与心保持了距离,世界则是别一番天地,世界变美了,天地边宽了。在忍者的心底,时间总会磨去刀的锋芒。也有人说“忍”是一种懦弱,一种退让,一种逃避。如果这样理解,则曲解了“忍”的真正含义。真正的忍应是一种隐性的坚强,一种大胆的进取,一种无息的突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忍让之后必定是春光明媚,旖旎多彩的。忍让是一种宽广的胸怀,展示的是高尚的情怀,凸显的是人格的美。


  钱之为物,人所共爱。玩味一下钱的结构,却给人启发不小。钱,用明人郑喧的话说,“金旁着戈,真杀人之物,而人不自悟也。”(《昨非庵日篡》)君子爱财,当取之有道。取之无道则贪,迟早会有被“杀”的一日。“从来有名士,不用无名钱”。一些腐败分子因贪赃枉法而受到法律制裁就是明证。


  “愧”,这个字形象极了———心中有了鬼,必然就有愧。可见,做人要坦坦荡荡,时刻无愧于心。古语云“求个良心来管我”。讲一点良心看似没有讲党性、讲原则那么高,实际这是个基础工程。英国小说之父菲尔丁说得好:“纵使在一个法纪最松弛的国家里,一个有良心的人也不会胡作非为的,他会替自己订出立法者所忘记订的法律。”有了良心的约束,起心动念、举手投足无不是善,自然就会像历史上的忠臣孝子,当今时代的英雄模范那样“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


“耻”字,《康熙字典》解释说:“耻。从心耳会意,取闻过自愧之意,凡人心惭则耳热面赤是其验也。”就是说,知廉耻的人有了过错,就会脸红心跳。自古以来,仁人志士就将“知耻”作为“修身”的基础。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曾讲“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是说当官的不把自己穿破衣、吃粗饭当作可耻,而把普通老百姓没能受到他的恩惠,亦即我们今天讲的“公仆”未能对“主人”服务好当作羞耻。此言极是,只要心中时刻装着人民,想着百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心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就绝不会有“无颜见父老乡亲”的那一天。
(周洪林)
通联:江苏大丰市大中镇广播电视站
周洪林
邮编:224100
电邮:zhl029@126.com 身份证号:32092619600606227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5-1-23 06:11 , Processed in 0.023284 second(s), 17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