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48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习与思考] 入世十年:中国制造业站在十字路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00:48: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年是中国加入世贸十周年的日子。十年来,中国的国民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大发展。这其中,制造业作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排头兵”,在使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发挥着特殊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制造”、“世界工厂”成为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最响亮的名片。如今,中国的制造业在经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在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刻,正站到面临艰难选择的十字路口。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中国制造业入世十年的成败得失进行一次深刻的总结,走出当前发展的困境和迷茫,为下一个十年的持续稳定发展找到正确的途径和方向。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21世纪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中国制造业真正的大发展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目前,中国制造业增长速度已经连续30余年居全球之首,制造业中有100多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制造业是国民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在扩大投资、促进消费、推动出口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关键角色。进入新世纪002280)特别是加入WTO以来,制造业附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保持在30%以上。在全部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已经超过了90%。制造业还是我国吸纳劳动力的主要场所。目前,我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已经达到近9000万人,约占全部就业人口的10%以上,占全部非农就业人口的近20%。
  与此同时,中国世界制造大国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与最发达制造强国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制造业面临的挑战要远大于机遇。这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中国制造业在世界产业分工中依然处于不利地位。时至今日,中国制造业的总体水平仍处在国际产业链的末端,能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为数不多,这极大地限制了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及盈利水平的提高。其结果,制造业发展方式落后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观,“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三高一低”生产模式已成为转变我国发展方式的最大障碍。目前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值率都比较低下,约为美国的4.38%、日本的4.37%和德国的5.56%。中国制造业在质量上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
  第二,成本压力日渐增大,盈利水平低下。加入WTO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劳动者报酬有了较大幅度地提高。从短期来看,劳动者报酬的快速上升已经对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人民币升值是侵蚀制造业利润的重要因素之一。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幅度已经达到30%,仅今年一年就升值了近5%。据测算,中国传统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的利润率只有约为3%—5%,可以想象,在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下,这些企业的很容易陷入微利甚至亏损的边缘。
  第三,产业队伍素质是决定制造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但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队伍素质普遍不高且不稳定。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农民工就开始成为我国制造业的“主力军”。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在14533万名外出农民工中,有39.1%即5682万的农民工就职于制造业,占到中国全部制造业就业总人数的三分之二还多。农民工就业的最大特点,就是流动性太大。由于人员流动过于频繁,中国制造业难以形成一支人员基本稳定的产业队伍。
  第四,中国制造业中民营企业数量众多,但生存环境持续恶化。民营企业是我国制造业的一支重要力量,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60%。由于规模小、竞争力较差,中小制造企业一直是经济波动和紧缩政策的最大受害者。根据有关部门的最新调查,在全部中小企业中,有10%在升级,有20%左右的企业在转型,而其余60%到70%的企业现在则面临生存困境。当前中小制造企业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融资难,其中只有10%能够从正规银行体系得到贷款。为了获得发展必需的资本,一些企业不得不走上借高利贷的险途。一旦资金链突然断裂,这些中小制造企业就会面临无法偿清所欠债务而被迫关门倒闭的命运。
  第五,中国制造业被外资控制的危险日益增大,“中国制造”面临名不副实的尴尬境地。目前,中国的外资企业已多达60多万家,世界500强几乎悉数来华。在工业领域,外资对中国产业控制度最高的是制造业。十年来,外资对制造业市场控制度基本在30%以上。其中作为经济发展新的决定性因素,高技术制造业总体外资控制度近几年已经达到近70%的水平。根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在“2010年中国外贸200强”中,有152家上榜是外商投资企业,合计涉及出口值3102.7亿美元,占200强企业出口总值的比重高达78.1%。
  入世十年来,以劳动力成本优势为起点的中国制造业,已经基本实现了从劳动力大国向制造业大国转变的第一阶段目标,正在继续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第二阶段目标快速前进。显然,第二阶段的经济社会背景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此,为了尽快实现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就必须从现阶段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选择切实可行的最优路径,制定出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发展战略。
  首先,坚持以劳动力比较优势为基础、强化综合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发展战略。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仍将保持,并将为制造业的发展继续提供坚实的基础。虽然随着工资增长机制的逐步完善,我国制造业工人工资上涨已成为一种趋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劳动力成本的绝对水平依然十分低下,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即使和发展中国家相比,如果考虑到劳动生产率的因素,那么中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也依然存在。因此,必须在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完善政策法律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劳动者素质等方面多下力气,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综合比较优势。
  其次,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加快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推动从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的转变。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是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转变的必要条件。只有将中国数量庞大而又素质较低的劳动力队伍打造成一支高知识、高技能的产业队伍,具备全球竞争力的现在制造业才能成型。
  再次,大力加强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延伸产业链,增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在发展制造业时要向价值链的上、下游延伸,要大力发展科研创新和服务业,摆脱在国际分工中受制于人的局面。
  第四,形成政府引导,多种所有制资本共同参与的制造业生产和服务体系,同时鼓励制造业“走出去”,造就中国制造业的跨国巨头。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必不可少。对于民营制造企业而言,虽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政策,但从实际效果看并不明显,民营制造企业遭遇到的融资困难、准入障碍、政策不公等难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如何真正落实好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鼓励和扶持政策,应成为政府实际工作的核心;对于外资企业而言,一方面要防止“超国民待遇”和对国内市场的垄断,另一方面则依然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大力鼓励和引进外资投向制造业。
  可以预见,只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警惕陷入政策失当、体制缺陷而导致的“后发劣势”之中,那么在未来的下一个十年中,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进程一定会加快,而中国的制造业强国之梦也就并不遥远。
沙发
发表于 2011-12-8 00:53:29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制造的未来,何去何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5-1-22 12:06 , Processed in 0.014920 second(s), 17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