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5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郭华卫的《入境无语》画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 19:12: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郭华卫的《入境无语》画展
郭华卫作品:梦中的灯笼 68*68cm (部分) 优画廊提供




作者 艾米
中国年轻艺术家郭华卫以《入境无语》为题的国画作品展在巴黎的优画廊展出。郭华卫的画作中国传统国画的气韵很浓,用墨清新隽逸,着笔潇洒自如,显示出他的国画功底和艺术资质。他的画从远处看很大气,而走近看,每一个细节也都匠心别具,值得推敲。



郭华卫的《入境无语》明年1月14号结束。
“入境无语”山水画系列名字的来历
郭华卫 1983年出生于山东省威海市,他从十岁左右开始学画,父母大力支持,每个寒暑假家里都出钱让他去绘画学习班,一直坚持下来,高中毕业后顺利进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在大学的前两年,郭华卫学习绘画技巧及理论,后两年进水墨工作室专攻国画。毕业以后留在北京,靠艺术吃饭,现在在798附近有一个工作室,三年以来一直在巴黎优画廊办展览。
  


郭华卫喜欢宋朝的画家采用的不规则的尺寸和不提款的风格。花园中的寺庙 40x 40cm
优画廊提供


关于为什么郭华卫这次展出的山水系列取一个富有禅意的“入境无语”的名字,郭华卫说他自己很喜欢这个词,画家画出的作品给每个人传达的信息不同,每个观众对作品的感受也都有所不同。“入境”就是进入作品本身,画廊给画展创造一种气氛,让观众自己来体会,而“无语”则是要画廊和画家不对作品做解释,因为过多的解释会强加给作品一种概念,当所有的人都形成同一种概念的时候,艺术就变成商品了。观众看画的时候不要受外界的打扰,不要听批评家和艺术家的解释,重要的是亲身体会作品带来的信息和情绪的感染力。这是人最本真的,最内在的感受。

话虽这么说,但是如果不了解画家的创作思路也很难走进作品里。实际上,郭华卫对中国画的传统和理念有一套很有意思的看法。他说,画国画的时候一定脱离不了中国传统的东西。他特别强调“观察方式”,认为中国人的观察方式和西方人不一样,比方说,面对要画的一座山的时候,中国人的出发点和西方人的出发点截然不同,西方人可能更注重风景写实,而中国人可能就会感受到水墨的风景,画面平坦,不追求立体感,但是仔细看平面化的画面却有前后的关系和结构。中国人注重结构,而不太强调立体感。
流派层出不穷的西方绘画与中国国画

关于为什么西方的绘画几百来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艺术派别,而国画似乎没有太大的进展的问题,郭华卫根本不认同这种看法,他说中国国画也是一直向前走,一直有突破。西方的绘画是有时代性的,每个时代有不同的面貌和表达形式;而中国的绘画一直沿着一条线向前走,欧洲的绘画风格是几条平行线。
郭华卫特别引用清代绘画大师石涛的名言——“笔墨当随时代”,他认为石涛的这种说法现在也是很前卫的,笔墨要随着时代而改变,适应时代,这句话也就是告诉我们中国画还是在往前走的,是在一个不变的大的框架下发生着小的改变。中国的儒教和道教都是一个“圆”的概念,和西方人喜欢追求“极端”和“极致”不同的是,中国人在做事的时侯追求的并不是极致,而是追求要“圆”,也就是说转一个圈以后又回来了,这也是中国的文化比较平稳和长久向前走的原因。国画大师齐白石活到90多岁还对生活充满憧憬和希望,而欧洲的一些大文豪和艺术家可能会选择自杀,比如海明威,可能也是因为他们活到一定的程度,无法超越自己的时候,就不想再活下去了。觉得活下去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而中国的艺术家就一般不会做出自己结束生命的行动。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中国国画界比较乱,是属于探索,向西方学习的阶段,也出现了相当多的形式,程度参差不齐。郭华卫认为2000年后,中国绘画界开始反思,提倡回归传统,现在看起来,那种过激的实验性的国画少了,内敛的东西开始多了。他也承认他的画在国内接受的人还是比较少的,喜欢的人都是在学院层次,社会上能接受的人为数不多。
“富贵如我如浮云”



月与石 40x80cm(部分)
优画廊


对内敛的国画风格和中国目前突飞猛进的经济现状有一定的反差如何看,郭华卫说经济发展如果表现在制作刺激的画面就又回归到了九十年代的局面:当时为了追求技法和形式的刺激,不管什么东西,包括牛奶都往中国画上用,因为有的人认为中国画的冲击力没有油画的强,于是就刻意要给中国画造成较强的冲击力,但是实际情况是什么样的呢?如果中国画给人的最初印象的确是没有油画那样的冲击力的话,走进看以后就发现中国画更耐看,是变化多样的,让人百看不厌。当然油画给人的感念比较直接。
郭华卫认为,经济和绘画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绘画还是属于当代艺术的范畴。可是间接地看,两者之间的关系可能体现在中国目前异常火爆的艺术品市场。有人认为拍卖市场是一种虚假的繁荣,中国的五大拍卖会上,真正的重头戏还是在古字画市场上,近现代的名家,价钱比较高的还是李可染,齐白石,吴冠中等这些已经故世的艺术家,真正有价值的还是那些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人,市场实际上还是比较理性的。
郭华卫曾经说过“富贵如我如浮云”,这是一种对待物质生活的心态,还是对自己生活的描述?一个不到三十岁的艺术家追求纯艺术,是否能养活自己呢?年轻的艺术家承认用艺术来维持生活的确不太容易。郭华卫上中央美院的班上的13个人中,除了三个留学生以外,继续画画的就只剩下两个人了。他自认为靠卖画为生过得还可以。
郭华卫坚持“富贵如我如浮云”与物质生活条件是两个概念,前者指的是对钱的态度,无论是拥有百万家产,还是只有一万块钱,都无所谓。心态摆正,把作品做好,很多机会就会自然找到自己,因为机会只降落在有准备的人头上。

优画廊同时也举办法国艺术家François Debiende的陶器作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5-1-11 05:39 , Processed in 0.015361 second(s), 17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