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elleslj 发表于 2014-9-9 13:01:34

一战造成瑞士的法德文化隔阂

一战激化了瑞士德语区与法语区的文化隔阂

对于外国人来说,瑞士分为三个大的语言区,但是,他们不了解,瑞士各个语言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文化鸿沟,其根源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密不可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讲德语与讲法语的瑞士人之间的对立情绪,两个语区的人民倾向于支持不同的交战方。瑞士法语区支持协约国一方。1914年,德国入侵了当时的中立国比利时,而瑞士联邦政府却对此装聋作哑,这引起了法语区人民的愤慨。
从文化与经济角度来说,那时的瑞士与德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包括瑞士军队统帅乌尔利希·维勒(Ulrich Wille)将军在内的许多高级军政领导人,都曾公开表示支持德国。
1914年8月,乌尔利希•维勒任瑞士陆军总司令,但他并未受到法语区同胞们的爱戴。
很快,他贯彻了自己的防御战略:在毗邻交战区地带、在德法作战前线附近的汝拉(Jura)都部署了军队……
靠近意奥前线的格劳宾登州(Graubünden)也有军队部署。但是,这并非问题所在。1915年,维勒向联邦委员会提议加入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和保加利亚组成的同盟国(Central Powers)一方,进行参战。这引起了瑞士法语区人民的公愤。
1916年3月,《洛桑报》(Gazette de Lausanne)的主编和几位讲法语的国会议员要求,军队的指挥权应从参谋长手中转至联邦委员会。政府做出了些许让步,同意削减军队权力。这就是众所周知的《伯尔尼和平协定》(Bern peaceagreement)。
随后发生的两次事件危及了瑞士的中立性,使瑞士西部与北部地区的关系更为紧张。1916年,两位瑞士上校将情报透露给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军事专员。维勒仅对这两位上校处以20天监禁,引起了支持协约国的人们的不满-他们认为,这两位军官是叛徒。
1917年6月,瑞士的外交部长亚瑟•霍夫曼(Arthur Hoffmann)支持俄、德两国的和平谈判计划。当时,德军一边在东线与罗马尼亚及俄军作战;一边在西线对抗协约国,很是应接不暇。而协约国也正希望让德军腹背受敌,从而减弱其战斗力。霍夫曼的干预令法语区人民气愤不已,他们希望和讲德语的瑞士人保持距离,并刻意寻求新的自我定位。
瑞士西部的媒体不再使用“讲法语的瑞士人”(Swiss French)这样的称谓,取而代之的是“瑞士西部的瑞士法语区”(Suisse Romande fromwestern Switzerland)。
《新苏黎世报》(Neue Zürcher Zeitung)指责《洛桑报》及其主编爱德华•塞克雷坦(Edouard Secretan),认为瑞士法、德语区间的不和,是媒体在“推波助澜”。
即便双方都力图平息事态,但还是出现了很深的裂痕。现在人们熟知的“土豆鸿沟”(Röstigraben,字面意思是“煎土豆饼鸿沟”),就是用来谑称德、法语区的分界线。
如果您浏览一下那个时代瑞士西部最为畅销的《洛桑报》和《日内瓦日报》(Journal de Genève),1914年8月,最常见的表达法还是“讲法语的瑞士人”。
而一年后的1915年9月,“瑞士法语区”一词则更为广泛应用。
但即使是现在,许多法国人也并不真正理解其中含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战造成瑞士的法德文化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