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妈的战歌 转刘轩 一
本帖最后由 Olivia 于 2011-6-22 13:48 编辑刘轩 在美国,如果你是华裔,家里又有小孩,你不可能没听过《虎妈的战歌》。 那是一本华裔教授所写的回忆录,记载着她教育两个女儿的过程。因为她属虎,所以自称「虎妈」,另一个意思则是她像老虎一样强悍。的确,这本书第一页便列出「虎妈家规」:不准在朋友家过夜、不准打电动、不准选择自己想要的课外活动、不准拿低于A的成绩等等。美国家长被虎妈吓呆了。他们不敢相信有人能对孩子如此「没人性」,让孩子过着那么枯燥的生活,而且还对她们施以极度的压力、过高的要求。 但同时,美国家长们也不得不佩服两位小千金所获得的成就-大女儿14岁便在卡内基音乐厅独奏,二女儿也是学校交响乐团首席,并被世界名师收在门下。北京奥运首次让美国人惊觉中国的崛起,接下来的两年加深了他们的恐慌,而今《虎妈的战歌》则引爆了更多争议,尤其因为作者说她的教育手法反映「中国式的思考」。也难怪书一出版就登上了Amazon畅销榜首,华尔街日报转载的内容短时间累积超过7000多篇评论,一个月之后更被Time杂志选为封面故事。作者蔡美儿(Amy Chua)上了许多谈话节目,顿时成为部落格世界(blogosphere)的风云人物。有人爱她,有人恨她,有人怒斥她是「世界上最糟糕的妈」。蔡美儿则在节目上双手一摊,说:「你们全误会了,这只是一本回忆录!我又不是在教美国人怎么养孩子!」 或许吧!但这本书的编辑一定知道自己在干嘛,刻意放大了某些内容,加深争议点来造就销售成绩。说实在的,在讨论区吵得你死我活的网友,多半都是根据一些转寄的零星故事来发表意见。实际看完这本书,我发现根本是小题被大做了,大题反而在争议之下被淹没,实在可惜。之前有不少网友问我的看法,但我不敢轻举妄动,先把书细读了一遍,又沈淀了一番,才整理出我真正想说的话。 为什么我那么在意呢?因为不瞒您说,我的成长背景跟《虎妈的战歌》里面的情节类似到一种很离奇的地步:我弹钢琴,我妹妹拉小提琴,就像虎妈家的两个孩子;我妹妹当过学校交响乐团首席,一样考过茱莉亚音乐学院。我在十几岁那年也曾经登上卡内基的独奏舞台,甚至是在同一个音乐厅。《创造自己》中有一张我父亲当时为我拍的演奏照片,每一个细节,从地点、角度、坐姿、手势,都跟《虎妈的战歌》里面的照片完全一样。我很确定我和蔡家大女儿弹的,是同一台钢琴! 如果这样的巧合还不够:二十年前,我父亲把教育我的故事写成了文章,在台湾出版,荣登金石堂排行榜首;二十年后,虎妈把教育女儿的故事写成文章,在美国出版,随即进入纽约时报排行榜前列。喔,对了,我母亲也属虎-天哪!我简直可以跟虎妈结拜了! 所以,从这么相似,甚至堪称「过来人」的角度看,《虎妈的战歌》究竟讲的是什么呢?其实,这本书最大的篇幅,是虎妈对两个女儿的音乐教育过程。蔡美儿自己没什么音乐训练,但她从慎选老师到天天陪孩子练琴,都不惜时间和金钱。她每天写许多页的「手记」给女儿,叮嘱她们练习时要注意的事项(光是这些笔记就足以累积成书)。她把每个比赛和演出都视为天大的任务,把别家的孩子都当作敌人,把音乐形容得像是一个非赢不可的战争。我觉得最不可思议的是:每当全家出国旅行,尽管会打乱行程,为了让女儿每天都能练习,虎妈还是坚持花时间去借钢琴。这种接近强迫性行为的训练方式实在令人咋舌,也使许多老美错解为「霸道的中式教育」。实际上,不要说一般父母做不来,光是想就累歪了! 虽然虎妈的手法极端,但她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价值观不难理解。我甚至只要用一个小技巧,就可以让老外立刻了解虎妈的行为- 只要把「母亲」这个名词换为「教练」、「孩子」换为「选手」就成了! 不管在美国还是中国,教练永远应该对选手有最高的要求;教练永远应该鼓励、推进、甚至强迫选手挑战自己的极限。更重要的,教练应该对选手保有最深的关怀,甚至把选手当作「自己的孩子」... 看到这个界线的模糊点了吗?蔡美儿在书中所列出的所谓「中国式」教育态度,其实都是美国人所能够接受的「教练」形态。说穿了,这也是书里的中国父母和美国父母最大的不同。美国父母是孩子的朋友,永远以爱为出发点支持孩子的决定,也纵容他们自由发展。中国父母则像是教练一样,锲而不舍地在一旁检讨、督促、激励、永远在push孩子跑更快、跳更高(读更多书、做更多习题),虽然要求很高,但也不惜为他们的宝贝选手随时奉茶奉水、扇凉、绑鞋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