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法国侨网 首页 新闻 原创新闻 查看内容

特别的圣诞大礼:中国的农民兰英姐巴黎出书了!比我自己出书还高兴!(巴黎海芬日记第 ...

2023-12-5 21:20| 发布者: 海芬心语| 查看: 155| 评论: 0

摘要: 2023年12月5日星期二 巴黎冬雨绵绵 今天太高兴了! 因为,中国的农民兰英姐巴黎出书了!真的比我自己出书还高兴100倍!这是我眼中最有意义的圣诞大礼包! 你想知道中国的农民,怎么会写书? 怎么获得“巴黎母亲奖” ...

2023年12月5日星期二

巴黎冬雨绵绵

今天太高兴了!

因为,中国的农民兰英姐巴黎出书了!真的比我自己出书还高兴100倍!这是我眼中最有意义的圣诞大礼包!

你想知道中国的农民,怎么会写书?

怎么获得“巴黎母亲奖”的吗?

兰英姐的经历告诉我:

人生,与谁在一起,真的很重要!

比如兰英姐, 来自中国山东没有读过书的农民大姐,因为嫁给了巴黎的博士,耳濡目染,今天,兰英姐出书啦!

圣诞前,我们会在巴黎举办一场“我的记忆:兰英姐与我同行”新书发布会。

敬请关注法国侨报!

乌鸦喜鹊不同鸣,金鸡老鹰不同巢。与君子同行,变君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高人为伴,你会走向巅峰,与智者同行,你会足智多谋……

请看兰英姐出书的自述:

感谢帮助我和鼓励我的人

首先感谢帮助我和一直鼓励我的朋友。其实在巴黎我自己没有朋友,都是我先生的朋友。先生的朋友很多,世界各地。

以前我先生在的时候,来了朋友都是先生接待,好多朋友都认识,但是也没有跟他们聊过天。就到现在见到有些朋友,她们还说:“以前去你们家,都没有跟你聊过天,看到你总是忙里忙外地不停。”的确也是如此,那时候孩子们小,中午都回家吃饭,还要去接送,能坐下来的时候很少,就是坐下来,我也只是在旁边听。

到后来孩子们都长大了,先生也不在了,有些朋友都很念旧情,还经常打电话约了见见面,大家在一起闲聊的时候,偶尔我也会说说,我刚来的时候是怎么样。其中有一位朋友,是一家报社记者,她说:“兰英,要把你说的这些事情写下来,我们都是从城市来的,反差没有你这么大,你的反差实在是太大了。”我跟她说,我不会写,也不会标点符号。她说:“你写,我帮你改标点符号。”经过她对我一番的鼓励,正好也是我学习认字机会。我就开始写,开始微信还不像现在这么普遍,我写了就复印出来交给她,她用红笔给改错别字和标点符号。改过之后我再打一次,之后她会复印几份,给我们周围的朋友看。这位朋友自己也很忙,她在一家报社写专栏。

再要感谢的就是王子芬表妹,每一篇都在网上视频说一说标题,还有标点符号,还给提一些很合理的建议,她说:“我给往外捡捡小石头。”捡石头真是太重要了,有石头的路,总是磕磕绊绊的不平。

真诚地感谢,法国侨报社的社长钱海芬,不辞辛苦地,每一篇都给转载。

感谢二弟徐守玺给极大的鼓励。

感谢三表妹王溪在百忙中,不辞辛苦地给写序言,快速又细致。

真诚地感谢各位朋友,各位读者写评语,给了我莫大的鼓励,我真的不知道说什么,才能表达我心里对各位的感激。

作者 秦兰英

本书序言

我会喜欢接触中国的记忆,不是在一切历史学家的著作里的记忆,而是真实的和不确定的,既是每个人唯一的又是与所有人分享的记忆,是他经历过的时代的痕迹。

——安妮·埃尔诺

据表嫂秦兰英——即本书作者坦言,本书写作的初衷是受了一位记者朋友的鼓励,缘由是她个人经历中“巨大的反差”让她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又年过耳顺,忆及平生种种,得闲之时频频回望,故催生了提笔的动力和欲望。

所以,这是一本纯属私人记忆的书,书中大量的细节描写,不事雕琢,只是以人和事原本的面貌呈现。

表嫂是讲故事的高手。她用近乎白描的写作手法,勾勒出她出生的村庄,村子里的墓地沟坎、大汪小井、大街小道,表嫂说“地名全都记得清清楚楚,但是现在回去就是找不到路了”,还有村子里的人和事,那些神话传说,“所有这一切也只有在记忆里了”。她追忆自己的父亲、母亲、街坊邻居,以及他们生活的细枝末节。这是一群如路边的石子般质朴坚韧的人,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也是一群生了病也不会呻吟的人,就像村子里的那棵大红液树,像“俺队里的那头大黄牛”。他们从这里出生,在这里耕耘,又从这里离开。他们应该被村子记住,应该被记录下来,让更多人知道,应该被所有

知道他们的人记住。此刻,我记住了他们,并向他们致敬。

物资匮乏年代,过年是小孩最大的期盼。表嫂记录了她记忆中的过年,事无巨细,把春节前后的生活场景原封不动地给拎了出来。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生活的质地与纹理,看得到大人小孩为过节足足准备了一年的隆重的心情,更重要的是看得到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古老的传统与继承;还有那条哭着讨要到的“花围巾”,明明只是价值三毛、两毛的人间烟火,却温暖了作者的童年,也是我们每个人的童年。是那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当然了,同样让我产生惊艳之感的还有她记忆中的过端午,村子里的人们过得耐心,表嫂写得也耐心,细细碎碎地描摹:母亲缝制的香荷包,车前草猪牙草煮鸡蛋,四大娘那些土方……一幅原汁原味的乡土社会生活图景跃然纸上,为民俗学家提供了个人层面的佐证。

写到这里,我忍不住要为表嫂叫一声“好”。

书中,表嫂还透过父亲的记忆,让我们见证了祖上开的“东油坊”,正是这个油坊给他们全家戴上了“地主富农分子”的高帽;父亲说“都说地主厉害,那都是瞎说的”……

嗯,跟教科书上完全不一样的视角;同时,她还借助于母亲的回忆口述,细致地还原了村民们当年“躲鬼子”的场景,延展了本书的历史跨度。文章末尾讲到一个懂日语的翻译,本来是尽自己所能帮助了大家,“可是到抗战结束了,那人就成了汉奸了”,画龙点睛的一句话,道出时代弄人,让人心生无限感慨。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总是感觉表嫂讲故事的时候好像用足了绣花功夫,把每一件事都讲得那么生动具体;而她确实也善女红,做的刺绣栩栩如生。我想这其实就是一种异禀天赋,因为婚姻的到来而被发掘,被壮大。

那个年代的农村婚嫁,基本上都是娘家人用地排车从一个村子送到另一个村子,新娘是从一个农家走入另一个农家;但表嫂却是被飞机从村子送到巴黎,且走进的是大学教授的家,且长她20岁;这“巨大的差异”惊动十里八巷,引来闲言碎语,多个版本。为此,表嫂借用大量的村言村语,平实、忠实地记录了自己婚姻的成由经过,对当年的流言蜚语进行了全面、详实的批驳、解析与回应;于是,40年后的今天,最正宗的“大学教授为啥找农村媳妇”版本终于问世。欲知详情如何,且请细读本书。

从村子来到巴黎,对表嫂来说是个“全部都是新事物的地方”,“什么事都得从头学”,这“巨大的差异”,简直就是“人的重生”。表嫂就像一棵树,被从村子移栽到巴黎,

必须奋力适应新环境,重新扎根发芽,才能自在自如地生活下去。

普通人的婚姻都是从一个日常走向另一个日常。但对于表嫂来说,婚姻的一边是日常生活,一边是身为大学教授的丈夫给她私设的学堂。她的学生时代从结婚才刚刚开始。汉语法语都要从头学。生活的一边是一家人的衣食住行,一边是汉字的一撇一捺、法文奇形怪状的字母,一边还得担心表哥的“教杆高高举起”,大声喊着“你怎么就这么笨”。于是,只能靠一股韧劲和“笨”劲,一遍遍地读描听练。表嫂坦言“技巧方面的事,只要想学就能学会”,但“20岁了才开始学认字就太困难了”。

好在有她的法文老师——好赛太太(是日语专家,会六国语言)的帮扶,既帮她度过语言关,又给予了她“孩子祖母般的关爱”,带她一点点地往巴黎的日常生活渗进;还有那个说出“要教孩子把手背朝上,千万不能朝下”的钱先生,跟她说的“全是生活里的实实在在的事”,劝她“要试着做好每一件事,有的事一次做不好,下一次好想着改过”……

以前在农村,家里进进出出的是爷爷奶奶、婶子大娘们;现在巴黎家里,进进出出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教授,互相称呼为“先生”;他们围着表哥追根求源,探讨孔子、四书五经、吟诗作赋,不乏文人墨客风雅之趣事。从他们的身上可以找到古老的道义与精神。就像好赛太太,就像钱先生,也让我想起表嫂说的那个被打断腿也不肯出卖别人的七大爷,还像巴黎街头的“热心助人的流浪汉”,打破“久病床前无孝子”这个常规的弟弟。那是人性中最高贵的部分在闪耀,他们在表嫂的记忆里发着亮光。向他们致敬。

我突然想起法国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安妮·埃尔诺的话:在中法两国人民的特性、历史等一切差别之外,我似乎发觉了某种共同的东西……

表哥和表嫂的家里最多的装饰品是书,戏曲、字画间或穿插,所以他们的柴米油盐里好像有一股被文化浸泡过的味道,就像表嫂的文字,极少使用形容词,看似平白铺叙,但就是汉字该有的味道。这当然归功于表哥的“因人施教”、循循善诱、严苛要求和孜孜不倦的精神引领,还有他用传统文化经典从根处所给予的灌溉与培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跟着表哥学看电影学听戏曲,甚至看书法碑帖……最终,“受了他的影响”,竟然在买菜的路上,来到旧书市场,冒雨往返两次,翻找有价值的东西。眼界、识见、鉴赏力都远非我们寻常人能比。这一段经历表嫂写得格外动人,字里行间是穿针引线般的自信与从容,当然书中绝大部分的讲述都是如此。就像她为一家人缝制的衣服,剪裁得当,针脚细密,绝不偷工减料;就像她的言谈举止。

只能“入乡随俗”吧,他们“每一年过圣诞节,是全西式的晚餐”,虽然想让孩子们过上中国年,但也只能中西结合……总之,现在的表嫂已经深深地扎根巴黎,在宗教日常、

民俗节日里面穿行自如了。

本书涉猎范围很广,名人趣闻、医疗教育、房产养老等等。杜月笙的女儿杜美如也出现了,她的同学——那个出生于中国的法国人,如是描述:“你知道她父亲在上海很有名,她父亲一跺脚,全上海都摇动。”读来别开生面。“法国小孩上学不需要花钱”,“法国农民按月领取退休金”,表嫂用具体事例细细分析比较,并发出“不公平”的喟叹。这些见解本身就是一份社会行动,一种文化自觉。表嫂在成长。我想这一定是受了表哥的影响。

表哥的心里住着一座文化宝藏,囊括古今中外。他好像能在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中轻松地跑来跑去。日常生活中随便掉落在地上的话,都是一个个琐细的典故,有根有据。表嫂用心细心地捡了起来,“放在自己的记忆”里。比如“那句你现在半瓶子还不到,晃荡不起来”幽默,睿智,让人有无穷的回味。还有“兰英说的中国,就是她那个村庄,她那个村庄就是中国”,“一语道破,我也只能说我的村庄”,如此等等,不胜枚举。但让我最不能忘记的是那句劝导:“你怎么能说孔子说,你可以说我母亲说,我父亲说,再不行就说徐广存说”……夫命难违吧!表嫂确实是做到了。她依本分做人做事做文,全书中表嫂说的最多的就是先生说,其次是母亲说,父亲说,说的内容除了关于表哥的,就是她的村庄的。书中找不到一句大话、偏话,语言文字简单明了,极其贴合自己身份。

表哥一生育人无数,但表嫂一定是他执教时间最长的一个学生——整整40年。所以,我想本书既是她自己的人生答卷,也是回报给表哥的一份完美的答卷。他若能读到的话,一定暗自得意,并来上一句:你确实进步了……

另外,表嫂写给表哥的那几篇周年祭文,我也要大力推荐。文中不着一情字,如白水煮菜,但读来却总觉情真意切,绵亘心肠。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来那个曾让数不清的人操心过的问题:“差异那么大,有共同语言吗?”今天再想,这个疑虑其实还是怪我们自己小看了婚姻的格局。共同语言是在共同的生活中诞生,是一日三餐,粥温衣暖,晨暮日常;是寒来暑往,四季有序,万物有时。共同语言就是在其间慢慢地长大,进而演变成表嫂所说的“在很多事情上的默契”,演变成表哥的那句“下辈子我们还做夫妻吧”,演变成40年白驹过隙,留给表嫂的是这部——《我的记忆》。

安妮·埃尔诺对中国读者说:愿你们能感到,其实我们完全是在同一个世界上,时间同样在无情地流逝。

我相信,阅读和写作一样,都是我们对时间的反抗。

那就让我们开始阅读吧!从现在开始,从这本书开始!

王溪

2023年5月1日

要买书,请扫描二维码!


佩服

高兴

支持

新奇

感动

愤怒

难过

流汗

最新评论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5-1-11 01:46 , Processed in 0.088402 second(s), 20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