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闲聊] 解读芮成钢:只为强者代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19 08:02: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芮成钢被评精致利己主义者:只为强者代言宏观经济成都商报[微博]2014-07-19 05:28
[url=]我要分享[/url]
3530




如何避免“芮成钢式”的成功?

一个动宾结构的汉语名词,指达到或实现某种价值尺度的事情或事件。

7月11日,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芮成钢被检方带走调查的消息传出,微博、微信上都炸开了锅。不过,关于芮成钢的议论,大多是揭发和讽刺,却极少同情。这让人诧异———一直以来,作为知名主持人的芮成钢都被视为成功人士的典范,他“代表”了国际化的中国新青年的形象:“国际化”是说他英语讲得好,认识的外国友人比较多;“中国”指他爱国;“新青年”则是说他衣着光鲜,长得比较帅。如此高大上,怎能让人不羡慕?

而且,芮成钢的成功,并非遥不可及。对于普通青年来说,芮成钢成功的轨迹,通过不懈努力是可以复制的。他也是十年寒窗,然后走过高考的独木桥,成为文科状元,然后进入名校,然后进入央视,一步步成为王牌主持,也与外国政要成为了好朋友。

但是,这种世人眼中的成功,是否就是成功的真义?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芮成钢究竟做错了什么呢?

名字不能

输在起跑线上

对黄家佐而言,给儿子取名“成钢”也正是希望他能“百炼成钢”,就像他小说里写的那个来自农村的少年。

芮成钢的名字,是他成功的第一步。

1977年9月24日,芮成钢出生在安徽合肥。那一年,他的父亲黄家佐(芮成钢随母姓)写出的儿童小说《新来的小石柱》被拍成了电影。为了庆祝自己的作品被成功搬上银幕,黄家佐便给刚出生的儿子取了小说里主人公的名字。

主人公的名字叫“石成钢”,是一位是来自深山里的农村少年,被体操教练发现后,一路勤学苦练,并克服了骨折的病痛,攻下了当时世界水平的体操高难度动作———直体后空翻接转体1080度,获得了全国少年体操冠军。

对黄家佐而言,给儿子取名“成钢”也正是希望他能“百炼成钢”,就像他小说里写的那个来自农村的少年。

不过,现实中的芮成钢,就没有这么乡土了。他的家庭给他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双语”学习环境。他曾在博客中写道,因为有一个中戏毕业的父亲,他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初一即和家庭教师学习原版教材,十二岁就看完了莎士比亚的英文原著。现在的中学生在课堂上可能要偷看《体坛周报》或者《挪威的森林》,不过芮成钢却是看原版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那时的芮成钢,也成为大有名气的高材生,不仅成绩优异,还担任合肥八中学生会主席,很多家长教育自己孩子,都要拿芮成钢来说事。在后来的高考中,芮成钢也发挥出色,成为合肥市文科高考状元,进入外交学院学习。外交学院直属外交部,被誉为“外交官的摇篮”。这是一个普通学生成功的标准轨迹之一。

简历如何

变得光鲜一些?

对芮成钢而言,他并没有造假,只是在这层经历上加以“修饰”。他说自己曾在耶鲁读书,不少人就会误解他是耶鲁大学毕业的。别人如果误解了,他自然也不会否认。

家长眼中的好学生,无非是成绩好,考名校。但只拿着名校成绩单去找工作,就很难如意了。对于大多数用人单位而言,应聘者曾获得的荣誉和实习经历,显然更为重要,因为这些代表这个人实际的工作能力,比如外语的应用能力,以及领导、管理、协作能力。

对于芮成钢而言,这些也不在话下。他进入外交学院英语专业国际经济方向学习,刻苦学习的同时,他积极参加各种比赛和活动。1998年芮成钢经选拔,代表外交学院参加“21世纪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获全国第二名。同年,他赴伦敦参加“1998伦敦国际演讲比赛”,获第四名,为当年亚洲选手最好成绩。在外交学院,学生会有比较多的接待外宾的任务,芮成钢都是积极参加。那时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加利来外交学院做演讲,他也是积极提问。芮成钢的一个同学回忆他说,“他在校外好像活动多一些,也会有接待的任务。我只能说,他确实挺有才的,外语确实好。”

在众多成功人士的简历里,海外求学的经历必不可少,有的人甚至不惜为此造假。对于芮成钢而言,其中关键词就是“耶鲁”。2005年,据报道,已经进入央视工作的芮成钢被美国耶鲁大学授予“耶鲁世界学者”称号,成为耶鲁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耶鲁世界学者”。这个项目面向全球正在崛起的精英人士,经过层层选拔,每年会有18位获得“耶鲁世界学者”称号。耶鲁也会竭尽所有校内外的资源,为“耶鲁世界学者”服务。

不过,以上这些,实在有所夸大。根据网友考证,在耶鲁大学官网上查询得知,芮成钢参加耶鲁大学举办的这个活动全称应为“耶鲁世界学者方案”,是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家的人参与,没有什么学术含量。参加者就是“世界学者方案”中的一员,也不存在授予称号。想参加的人不需要考试,只需找人写推荐信寄去,然后在电话里面试,只需英语流利就可以。

不过,对芮成钢而言,他并没有造假,只是在这层经历上加以“修饰”。比如,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我觉得英文中代表的意思是作为其中一个。比如我在耶鲁读书,18个人,经常会说,亚洲代表你来说一下。”他说自己曾在耶鲁读书,不少人就会误解他是耶鲁大学毕业的。别人如果误解了,他自然也不会否认。

“我有一个朋友……”

饭局上聊起来中东局势,芮成钢又提到了他的好朋友,“正如我一个非常好的朋友,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的……”

年轻人进入社会,很多人会教导你,想成功,人脉最重要。你若不信,你就去翻翻这些成功学书籍吧,《进入社会的50堂人脉课》《中国式人脉》《年轻人你拿什么拼人脉?》……

芮成钢也是深谙此理。有人回忆,芮成钢曾组织了一次东亚论坛,他发言说,“韩国,我喜欢,我喜欢你们的泡菜。日本,我也喜欢,我喜欢你们的寿司。正如我一个非常好的朋友,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的……”

而在《煤老板自述三十年》这本书里,煤老板也提到了芮成钢。饭局上聊起来中东局势,芮成钢又提到了他的好朋友,“正如我一个非常好的朋友,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的……”

除了克林顿,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基辛格也是芮成钢的老朋友。在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中,芮成钢就说自己每年都会跟基辛格会面3次。他甚至将“亨利·基辛格”直接称呼为“亨利”,代表他俩关系特别好。但就像是迈克·华莱士这样的老牌记者,也从来没有这样干过。除此之外,日本前首相菅直人、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也都是他的好朋友,菅直人给他题过字,而陆克文曾帮他调整领结。

就算是在他要星巴克搬出故宫的博文里,他也一面批评星巴克开在故宫“侵蚀中国文化”,一面讲述自己与星巴克CEO的故事和电邮往来,好像对方是自己的朋友。

这样,芮成钢也就营造出极为高端的朋友圈。他利用央视采访机会,和外国领导人建立友谊的实践,也可以作为成功学的经典教程。

事实上,芮成钢出过两本自传,也可以作为成功学教材。自传的“腰封”都是国际名人对他的高评———南非前总统姆贝基:“芮成钢是一位并非每个国家都拥有的世界级的记者和主持人”;华尔街“资本之王”施瓦茨曼:“芮成钢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财经对话者之一。”而书中所写的,也都是在包装自己,内容大多是他采访了谁,然后这个人成为了什么政要名人。

在采访中,他也是锐气十足。他最出风头的一次便是代表亚洲提问奥巴马,让对方很尴尬;其后他又问骆家辉坐经济舱是否有意在提醒美国欠中国钱?之后又问姚明,为什么你一年收入四、五千万,而扬州市委书记年收入不足20万?

这些问题缺乏逻辑,也显得自大、鲁莽。但是从成功学而言,这样的搏出位,却是展示自身实力的最佳办法:我都敢质问这些大脑壳了,我是不是比他们更牛气?

成功就是

“做一个有意思的人”

有人借用北大教授钱理群的话来评价芮成钢: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只关心自己,只与同阶层、高阶层的人交朋友,只为强者代言,眼里没有弱者。

对于“成功人士”,芮成钢说自己不以为然,他喜欢有意思的人,也要做个有意思的人。他举例来说,“我当年采访克林顿时,觉得他说的很多话都和他那本自传一样,有往自己脸上贴金的嫌疑。但有一句我敢断定是真心话。当我问及他和希拉里的关系时,他说: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还觉得对方很有意思。”

芮成钢的这番话,让很多人开始反省自己的价值观。

对于当今社会全民追捧奢侈品的风潮,他也很排斥。他又举例说,“就我所接触的比尔·盖茨、巴菲特、小布什、陆克文等国际政商领袖,没有一个人表现出对奢侈品有浓厚的兴趣。再比如,除了极个别爱好收藏手表的,我见过的多数总统、首相也就是戴块电子表,像美国财长戴的电子表也就几十美元。”

永远以主流价值观发声,但总不忘标榜自己,这便很没有意思了。有人借用北大教授钱理群的话来评价芮成钢: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身上有很多金光闪闪的标签,但是他只关心自己,只与同阶层、高阶层的人交朋友,只为强者代言,眼里没有弱者。

成功,这个动宾结构的汉语名词,字典上解释为达到目的或理想所得到结果。想要什么,达到了就是成功,所以成功并没有一个标准。比如说,福布斯有财富排行榜,也有全球权力人物排行榜,却没有成功人士排行榜。

王朔说,什么成功,不就挣点钱,被傻逼们知道吗?而李开复则说,成功就是“有两个世界,一个世界有你,一个世界没有你,你的价值是让两个世界的差别最大”。

至于如何成功,罗永浩总结得很简单:全世界的成功学书籍,出了几亿种,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文/贝里安

成功是中国社会的普遍焦虑

现代社会有三粒毒药:消费主义、性自由和成功学。 三粒毒药中,以成功学危害最巨。在成功学的逻辑中,如果你没有赚到“豪宅、名车、年入百万”,如果你没有成为他人艳羡的成功人士,就证明你不行,你犯了“不成功罪”!

但一个社会结构中,成功人士不过1%,且离不开长期实干和机遇。若成功一学就会,且成王败寇,成功人士光荣,非成功人士可耻,那么,社会中99%的大多数还怎么活下去?生活中有许多美好事物和价值,是成功学课程所蔑视、给不了的和教不会的。

事实上,在“成王败寇”的价值观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的美国,人们已经开始在反思。《纽约时报》前著名记者亚历山德拉·罗宾斯出版了《过度追求成就者:身不由己学子的秘密生活》一书提醒人们:“如果孩子们过度追求成功,那么,无论他们获得多大成就都感到远远不够。”

人们对成功的普遍焦虑,成就了成功学这门产业,同时也由于过于渴望、过于焦虑,使得人们对成功学的缺陷视而不见。

首先,在目前流行的成功学话语中,只存在成功/失败的二元对立,对成功者捧得越高,对失败者的唾弃则越狠;其次,“成功”的概念被置换为“发大财”、“出人头地”,并且排斥除此之外的其他价值观,淡泊名利、满足现状、小情小调,通通都属浪费生命。其三,成功学鼓吹成功有捷径,可以复制、可以速成,“成功”仿佛成了流水线上的工业产品,人人唾手可得。其四,成功学宣扬只要目标、计划明确,就一定能达到目的,这不是现代版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吗?

如果一个社会只允许有“成功/失败”的二元对立语境存在,这个社会是有问题的。事实上,本来就不应该用这种武断的二元对立模式来进行价值判断,有人愿意成功向上、出人头地,这无可厚非;但也要允许一些人发发呆、做做梦,过点没有多少追求的小日子。每个人的性格、成长经历都各自不同,不是非得每个人都得走不是成功就是失败这两条路,在这两条路之间,还有N条路通向各人所理解的成功。 据《新周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4-11-24 04:32 , Processed in 0.016623 second(s), 21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