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3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法国] 法国小城“80后”忙创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8-3 09:47:5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利摩日(Limoges)是法国中西部的一座内陆城市,也是利姆赞大区上维埃纳省的省会。这里有山水交叠的美丽风光,也有法国陶瓷工艺之都的美名(虽然在中国可能很少有人听说过)。2013年夏天,我在这里认识了一群充满活力的法国年轻人。

他们都是80后,热爱派对,喜欢阳光和自然,生活似乎过得轻松愉快。但在了解之后我发现:他们中不少人,都有着一段令人感慨和佩服的创业往事。今年这个夏天,我又回到了利摩日,再次见到了这些创业的朋友,他们已经在自己一手打造的小天地里经营得有声有色,生活也过得多姿多彩。

据成都《成都商报》8月2日报道,持续不断的经济危机和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是今天欧洲很多国家的现状,法国更是处于危机的“重灾区”。企业的高税负导致的聘用成本增加,以及“婴儿潮”一代进入职场、就业市场供不应求等等,都造成了今天法国人就业的障碍。

根据法国职业资格研究中心(CEREQ)2014年最新的研究数据表明:法国25周岁以下年轻人的失业率现已突破22%。也就是说:在大学毕业三年之后,几乎每五个法国人当中就有一个失业者,这样的失业率在法国经济历史上无疑又创新高。

在这样不景气的就业环境下,许多手持高校毕业文凭的法国年轻人,不得不从事一些类似餐厅服务员的基本工作,拿着不比SMIC(法国法定最低工资)高多少的薪水生活在法国的各个角落。可谓是夹缝中求生存。

然而也有一批勇于寻找突破的年轻人,他们脱下四处求职的西装,逃离困顿窘迫的职业苦海,开始了创业生涯。在中国,我们常常为年轻人的创业故事所感动与鼓舞,而在大陆彼端的法国,同样有许多年轻人的创业故事在上演。

故事1 迷茫中走出的“咖啡工厂”

主人公:菲利普(Philippe)31岁

第一次见到菲利普,是去年在大西洋的一个海岛度假时,早上起来他给朋友们端来了咖啡。在大家对菲利普的咖啡味道一片赞不绝口中,我才得知原来他在利摩日开了自己的咖啡店。从那以后,到菲利普的咖啡店聊聊天、喝一杯他亲手做的咖啡,便成了我每次去利摩日市中心必须要做的事。

今年再次踏进他的咖啡店,我很高兴地看到:客人真不少,不仅坐满了不多的几张桌子,还有的在排队等候点单。菲利浦则在他的吧台里忙碌于各个机器之间,时而会和顾客侃上几句,脸上挂着专注的神情,让人不忍打扰。

菲利普的店叫“La Fabrique du Café”(咖啡工厂)。名副其实,从生咖啡豆的采购,到烘焙、到研磨、再到制成各种咖啡饮品,菲利普都在这家店内完成。整个店面就是一个开放式的作坊,一个巨大的咖啡烘烤炉几乎占据了店内四分之一的空间。全程开放给顾客参观,极具观赏性。这在传统咖啡馆主导和并没有浓厚咖啡文化的法国,算是一个不小的革新。

从2012年10月开业至今,菲利普已经熬过了低落的创业初期,现在咖啡馆的名气和经营状况都已让他对未来充满希望。但在此之前,迷茫和曲折应该是最适合他的形容词。

菲利普在学校学的是有关汽车驾驶的专业,第一份职业便是在驾校教车,但他表示自己“一点儿也不喜欢”。两年之后,菲利普重返校园学习商业管理,想要拿到一份好点的文凭,找个更满意的工作。

然而事与愿违,再次走出校园的菲利普遇上了欧洲经济危机。他找到了一份汽车销售的实习,但经济危机下的法国,4S店生意萧条,公司为了用低成本换取高效率,最终只聘用有高级经验的销售。

他也曾一度想过去巴黎什么的,但考虑到没有任何人脉网络,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无奈中,他最终接受了祖母的邀请,回到了祖母所在的小乡村,继承了家里的食品店。他一度打算开一家高端食品店,为家里的生意带来一点变化,。

但仔细研究了市场环境后,菲利普心灰意懒:因为城市化严重,乡村只剩不到2000个居民,年轻人都去了大城市发展,剩下的人思想不够开放,很难接受新鲜事物,乡村里几乎没有什么商业活动,他在这里几乎看不到任何市场。

最终,菲利普回到了利摩日。经过市场调查,菲利普发现这里还没有真正专营咖啡的特色商店,于是他找准了这一空缺,坚定了创业的想法。

为了最快地积累本金,菲利普重操旧业,干起了他曾经讨厌透顶的驾校教师的工作。同样是薪水不高、每周工作50个小时、单调枯燥,但菲利普干得很起劲,因为这一次,他有了清晰的目标。

这份被他称作“最坏的工作”,菲利普坚持了三年,在这三年中,除了努力挣钱,菲利普还拜名师学习了咖啡烘焙的手艺,最终实现梦想。

开业之初,他没有广告营销的预算,几乎都是靠朋友口口相传和社交网络上的宣传来招揽人气。为了寻求建议,他还想方设法找人引荐,拜访了法国最大的咖啡商。他的理念和经营模式得到了这位咖啡商的认可。“咖啡工厂”正式开业当天,这位大老板甚至亲临了现场,并为他带来了电视台的记者,和接下来一系列的采访报道。

在经历了近一年的亏损之后,咖啡店开始走上了盈利的道路,菲利普的坚持不懈,最终换来了今天的成就。对于未来,这个年轻人充满期待:“我希望在一年之内能够再开一家分店,还希望自己能够正式通过咖啡烘焙技师的考试,获得教授烘焙的资格,让更多人学习这门技术。”

故事2 “零成本”的艺术商店

主人公:阿佳特(Agathe) 28岁

阿佳特在利摩日市区经营着一家艺术商店,老房子,两层楼,由老旧的木梯连接,上面还有间阁楼。屋内墙上挂着许多不同风格但都精心装裱的摄影和绘画作品,地面的每个角落里都展示着各种各样的新潮手工艺品和印有独特LOGO、款式前卫的服装。

商店的名字叫“Huit Sept”(87),因为利摩日的城市邮政编码是87000,而该店的核心概念正是“本土”二字———在这里展出的,无论是绘画作品、拼贴、摄影、手工艺品,还是文化创意衍生品,都出自利摩日本地年轻艺术家之手。

虽然开业才3个多月,这家小店在当地已颇有名气,几乎所有本地的艺术家都会通过社交网络等渠道联系阿佳特,想在她的商店陈列展卖自己的作品。所以这里的艺术品基本上是每个月一换,尽量满足到艺术家们的期望,又能时不时地给公众带来新鲜感。

学校里学体育教育的阿佳特,毕业后也同样面临择业困难。她先是选择出国见世面,去澳大利亚边打工边旅游,过了几年潇洒日子。但回到法国后,严酷的现实依然不改,直到创业前,这几年阿佳特基本没有过真正稳定的工作,在百货商场卖过衣服,也在咖啡馆做过女招待。

虽然工作不甚如意,但性格开朗的阿佳特在利摩日逐渐建立了自己广阔的朋友圈子,也许是被她开放的思想、热爱自由、随心所欲的个性所吸引,她的朋友中不乏很多年轻艺术家。他们很需要一个平台来展示自己的作品。于是在这样的需求中,阿佳特诞生了她的创业想法。

她先是尝试在每年选一个时候,租下一处场地,让朋友们通过租赁空间的方式,来展出并售卖自己的作品,售卖成功的话自己会从中抽取一部分佣金。一开始只是她自己的一些艺术家朋友们来参与,在组织了三四次之后,活动渐渐地有了一些名声,随之而来了一些采访和媒体报道,请求参与进来的本土艺术家也越来越多。

阿佳特觉得时机成熟了,她长租下一个场地,通过装修将其打造成自己构想的艺术空间,正式将她每年一次的艺术活动变成了她的事业,“Huit Sept”艺术商店也就应运而生。

当我问起她创业的成本时,阿佳特骄傲地说:“Zero”(零)!”没错,这个机灵的法国女孩,居然几乎不花一分钱就开了自己的店———“我只需要付这里的房租和水电杂费,一个月500欧,艺术家会按月付给我空间租赁费,多少可以抵掉房租,卖掉商品后还可以挣得部分佣金。”事实是:小店开业第一个月她就挣了1000多欧元(合人民币约9000元),到现在开业才三个月,她的收入已经翻了三倍!

阿佳特将自己的成功归于她的人脉和对家乡的热爱。她也喜欢巴黎,那里是所有艺术从业者的天堂,但她说巴黎的生活成本太高。“最重要的是我生长在利摩日,巴黎没有我在利摩日那样的人脉网络,更不会有我创业的温床。”

故事3 利摩日的理发师

主人公:贝特朗(Bertrand) 30岁

利摩日并不缺时尚现代的美发造型馆,但贝特朗的理发店却充满了复古的味道:20年代好莱坞明星海报、波普艺术画作、式样老旧的椅子,造型奇特的装置艺术品,无处不体现着一种怪诞怀旧的风格。有一半亚洲血统的英俊理发师贝特朗就在这环境中游走,熟练地操作着手中的剃刀及其他工具,不时跟随着店里的动感音乐,陶醉地轻轻摆动。

这是一家有着40多年历史的老理发店“加斯东的胡子”,只为男士服务,即理发和剃须,并只接受预约。但即使是这样,理发店的沙发上依然永远坐满了等候的人群。

贝特朗说,自己成为理发师仿佛“命中注定”,他上中学时就喜欢给朋友们理发玩,但从未想过有朝一日以此为业。读大学时,他学的是社会学,可是为什么学这个,他自己也说不上来。果然,大学读了两年他就放弃了。接下来的几年,贝特朗一直在“迷失”中度过。他想学习企业管理助手的培训,但却错失机会;因为从小爱表现的活泼性格,他又尝试进入马戏团表演杂技,但却没有通过招聘考试;后来他又回学校学了一段时间的表演,最后发现自己并不适合以此为生……这期间,他也不断打一些类似工厂帮工之类的零工,但都无法让他找到未来的方向。

渐渐地,贝特朗开始回想过往的生活,试图寻找答案。他想起曾经与朋友们欢聚的快乐时光,那些胡闹着理发的片段是尤其鲜活的记忆。就是在那时,这个灵感击中了他———自己似乎颇有理发的天赋,并且很享受做这件事,那为什么不成为一个真正的理发师?

接下来的三年里,贝特朗学习了专业的理发培训,顺利拿到了执业资格,随后成功取得了开店资格。他先从做一些上门的理发服务起步,两年后,他着手准备开自己的理发店。

一番寻找后,盘下“加斯东的胡子”成了最理想选择:老板加斯东年岁已高,应该在考虑退休计划。当贝特朗找到这位“前辈”,诚挚地表露了自己的开店梦想时,加斯东仿佛在这个小伙子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模样……

他告诉贝特朗,自己准备再过一年才将老店转手。贝特朗决定等待。一年之后,加斯东如约将付出了自己一生心血的理发店转让给了贝特朗———这在当时还是利摩日报纸上的一则新闻呢。

为了尊重加斯东,也为了留住原本的客户,贝特朗保留了加斯东时期的许多传统,理发手法、仪器、价格、甚至店名,只换了名片上的照片。最大的改变也许就是店内的内部装饰了,贝特朗把自己特立独行的风格、爱好与收藏,体现在了理发店每一个角落。

因为担心自己毁了这家老字号40多年的名声,贝特朗非常努力地工作,开始有时一周甚至工作60个小时以上。他希望顾客们喜欢他,希望他们依旧把这里当作曾经的“加斯东的胡子”。

当然,现在的贝特朗再也不用担心了。“我做得很好,现在的营业额甚至已经达到了加斯东时期的5倍呢!”下班后,理发店就成为贝特朗与朋友聚会的好地方,大家聚在店里喝酒聊天听音乐,在那些复古的装饰和怀旧的氛围中,你会以为自己穿越了时光,回到了从前。

后记

利摩日不大,如果你常年生活在此,走几步就会遇上一个熟人。这些自己创业的年轻人彼此也是朋友。在菲利普的咖啡店你会看到阿佳特和贝特朗的名片;在贝特朗的理发店,他也会推荐客人去菲利普的咖啡店;贝特朗的弟弟是个艺术家,他的自创品牌也展示在阿佳特的艺术商店。他们各自奋斗,也相互支持。

这些对生活用心享受、对事业勇于拼搏的法国年轻人,都曾经历过迷茫和不知所措,在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摸爬滚打,最终都找到了自己的出路。我们可以借鉴的,是他们的勇气、梦想和敢于创新的尝试。在世界任何地方,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


(消息来源:欧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4-12-22 19:47 , Processed in 0.026815 second(s), 23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