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美国著名政治改革家霍勒斯•格里利曾劝告美国青年说,“到西方去,年轻人”。而如今,到东方来的年轻人却越来愈多,其中不乏世界名校学子。据美国哈佛大学日报《哈佛深红报》10月26日消息,现在许多哈佛学子都在学习中文,利用暑期到北京或上海实习,并报名参加与中国相关的课程。美国的政治家和老师们也在积极鼓励学生为未来与中国打交道做准备。 文章称,15年前学生选择与中国相关的事业无非出于两个目的:激情或丰厚的回报。当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大量资本涌入中国时,许多哈佛毕业生选择到中国从事金融行业,显然他们是为了丰厚的回报。他们并不说或只能说少许中文,且年龄都偏大。还有一些毕业生,他们到中国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中文和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经历,他们被称作“激情”派。 现今,本文章作者采访了诸多哈佛学子后发现,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与美国所建立的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哈佛学生正在考虑一种全新,更具感染力同时与中国相关的事业方向。例如哈佛学生查尔斯•格特勒,在哈佛上学前到中国当了一年英文教师,借此学会了中文。在哈佛,格特勒对中国的气候问题和能源政策相当感兴趣,他还选择将来从事与此相关的事业。格特勒和像他一样的哈佛学子虽然毕业后不一定会到中国工作,但是他们将选择的事业方向均与中国息息相关。 格特勒称,随着越来越多的美国学生开始熟悉中文并了解中国文化,这使得他们日后能够胜任中国公司或中美合资公司的工作。 文章还称,2012年暑期多达43名哈佛学生,参加了哈佛大学中国基金会组织的到大中华地区实习的活动。活动涵盖了金融业、非政府组织、媒体、农业综合产业、医疗保险业等多个领域。 文章最后指出,哈佛学生对从事与中国相关工作的兴趣正在增加,学生、学校以及未来的雇主们应该懂得并把握这样的机会。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与具有中国特色的事业正在共同前进。
来源:环球网
|